《无问西东》:善良是青春飞扬的根基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问西东》的拍摄本是为了纪念清华百年诞辰,主旨意在反映百年来每个时代的清华人追寻内心的真善美来做人,报效国家,不计较外在的得失荣辱。影片很多情节源于史实,烘托出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折射了苦难中人性的光辉与真爱。
  善良的四代人
  《无问西东》主要讲述了不同时空的四个故事。
  1924年,吴岭澜在选择文科还是实科(理科)中陷入迷茫,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点拨,又听了泰戈尔的演讲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教师。在飞机轰炸之时,他带着学生躲在云南红土大陆的夹缝中,淡定、从容地朗诵着泰戈尔的诗歌。
  西南联大时期,日军轰炸昆明,防空警报拉响,学生沈光耀遇到吴岭澜后,便让他先走,吴岭澜却说:“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然后捧起鸽子笼。
  吴岭澜每次空袭时都想着救白鸽,正是出于他的善良。
  吴岭澜的勇敢影响了沈光耀,面对家与国的艰难抉择,沈光耀瞒着母亲参加了空军。他参军后经常飞固定的路线去一孤儿区给他们投放食物。教练罚他做俯卧撑,并教育他独自飞行很危险,经常飞固定的路线更是愚蠢的行为。沈光耀说:“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出于对国家的爱,沈光耀选择了做自己害怕的事;因为心底的善良,他冒着危险去救助挨饿的孤儿们。在一场和日军的对战中,沈光耀本有生还的机会,但是为了减少伤亡,他毅然驾驶飞机撞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
  沈光耀的舍身为人,正是一种大善。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陈鹏是沈光耀投递食物救下的一名孤儿,他一心想要保护同学王敏佳。王敏佳之所以被诬陷和殴打,是为了救助自己的中学老师。看到自己敬爱的老师常年受到妻子打骂,善良的王敏佳为老师鸣不平,她写匿名信并没有恶意,只是想让师母认识到错误,收敛收敛。匿名信是她和同学李想一起写的,在被师母声讨时,王敏佳选择了独自承担。对王敏佳也心存好感的李想,当王敏佳身处危机时,他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犹豫,结果保全了自己,错失了救助她的机会。看到王敏佳的坟墓后,李想追悔莫及,陈鹏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他终是不忍继续苛责李想,给李想留了余地。他的善良感化了李想。到边疆后,李想将生的机会给了别人,拯救了张果果的父母,用生命来忏悔当年的错误。
  张果果是四段故事中唯一的现代角色。身处现代的他面临着职场潜规则和信任危机。被上司背叛后,他抓到了上司的“尾巴”,要不要狠狠踩上司一脚?好心救助家庭贫困的四胞胎婴儿,却被身旁人警示别陷得太深,有可能被无止境地索取。该不该放弃?经过一系列的挣扎与思考后,张果果没有揭发上司,还选择继续救助四胞胎。
  张果果在片尾的独白也击中了无数观众的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句话也成了抚慰人心的最好鸡汤。
  善良是青春飞扬的根基
  《无问西东》名字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这样解读“无问西东”:“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
  飞扬的根基。”善良就是美好的德行,做一个善良的人会使青春散发万丈光芒,就像影片中所说:“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与荣耀、财富相比,善良的德行似乎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雨果曾说:“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从影片中我们最终看到,被李想救助的人每年清明节都会给他扫墓。这是对他行善后的最好的报答。
  李想的善良也影响到了张果果,把美好的德行传承了下来。回归到现代社会,我们也看到张果果行善的结果。四胞胎的家人连续不断地打电话,只是想将刻有四个孩子姓名的毛笔送给张果果作纪念。张果果用真心对待别人,最终换来了真心。
  在人情冷暖的社會,我们怀有正义和善意,却又处处防备,生怕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不尝试一下,我们怎么确定世界总是恶意?导演李芳芳说:“世界很美好,世道太艰难。我拍的电影是给世界带来安抚感的,不是为了增加这世道的荒谬,得陪观众回到初心,多一点战胜艰难的勇气和力量。”
  坚持善良,无问西东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搬到新家,邻居是一位单身母亲和儿子,日子过得很辛苦。一天晚上小区停电,女人刚找出蜡烛时,邻居家的男孩敲门问道:“阿姨,你们家有蜡烛吗?”女人心想,这家人连蜡烛都买不起,现在帮了他们,以后什么东西都来借就麻烦了,于是她说没有,让他到别处借。当她准备关门时,男孩说:“阿姨,我不借蜡烛。我妈担心你一个人在家,没有蜡烛不方便,让我拿两根蜡烛送给你。”女人顿时羞愧难当。有时候,我们从自己的私心出发,也把别人的善意拒之门外。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成全自己,也是成全他人。



  同学从外地来找我玩,坐上火车后还给我发消息,可是火车快到站的时候,打她电话居然停机了。给她充上话费后还是无法接通,我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在火车站出站口望眼欲穿。不久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打过来,是她打的,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接到她后,她说,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手机停机了,屋漏偏逢连阴雨,手机同时没电了。她怕我担心,就想借别人的手机给我打电话,但是又怕人说她是骗子。内心斗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鼓起勇气向别人借手机用,她都准备好接受白眼了,没想到人家却很爽快地就借给她了。她又惊又喜,直感叹:世上还是好人多。
  虽然我们从网上看到过有人扶起老人反被赖上等负面消息,但也看到很多人坚持善良,为清洁工提供茶水等正面新闻。可见,世界本来就是多面的,无论世道怎样艰难,只要遵从本心做一个善良的人,就算是最坏的结果,我们也会心安。就像张果果最后悟到的:“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其他文献
北京故宫面积广大,建筑精美,是我这几年最爱去的地方,可我以前并不这么想。在我的眼中,就连皇帝上朝的地方,最为威风的太和殿里,也没有什么可看的,空空荡荡,还远远地加了护栏,不让人靠近一步……真是一个无趣的地方。  有一回,我打开网络电台“播呀”听故事。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故宫里的大怪兽》。啊?故宫里怎么会冒出来大怪兽呢?大怪兽在故宫里又会干些什么呢?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激发出来了。  只听了一
期刊
我妈是一个怪人,她总说自己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去“紫禁城”一趟,但是真的要去时,又死活不愿意。前两天我休假,想着无论如何也得让她老人家出去一趟,就偷偷买了票,逼着她去。没想到,她指着鼻子骂我:“败家孩子。”最终,还是把票给退了。我孝顺她,有错吗?  我爸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拼了命考大学,又拼了命地赚钱买大房子,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把爸妈接到城里过晚年。老爸却坚决不同意,并且放出话:“想让我进城生活,就是想
期刊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这不是诗人陆游赞颂菊花的诗句吗?是的,人们把菊、梅、兰和竹并称,当成君子看待。我对花素无研究,却对菊有特殊的感受。  去年金秋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到城南公园游玩,正巧赶上那天举行菊花展销。金秋赏菊,怡情悦颜,哪有不看之理?几个人争相进入了展厅。阵阵馥郁的香气迎面扑来,铺天盖地,遍沾衣襟。绚丽多彩的花色,千姿百态的情状,令人眼花缭乱,真是美不胜收。“十丈珠帘”“紫燕
期刊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古人学雷锋做好事史书记载很多,特别是清代笔记小说记载甚丰。  当时这些书籍之所以大量记载此类故事,其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辅助教化,弘扬那时社会条件下的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中也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行善得利的良好企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思想,引导人们一心向善,对于今人也不无启发。  “雷锋”皆视金钱如粪土  在清代錢泳的笔记小说《履园丛话》
期刊
在李渔看来,雨有肥瘦,花懂戒惧;蟹是“命”,可为它倾家荡产;稻米饭的香气,粗朴让人欢喜;秋海棠,是女子的断肠泪……  生在明清换代、兵荒马乱之际的李渔,闲情雅致不缺,但缺闲钱、缺时间。他一家子50口人,全靠他一支笔讨生活。他写剧本、写畅销书、作曲填词、出书、卖书、带着家庭小戏班跑江湖、搞园林设计……忙得一塌糊涂。  四季奔波,却误不了闲情。  春日可踏青,出游宜喧嚷。在李渔看来,春日属“不求畅而自
期刊
这世上不乏爱做梦的人,但敢于造梦的人却极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位灰姑娘,她仅靠着自己的双手,便无中生有,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位灰姑娘叫王雪卿。  创造童话的灰姑娘  王雪卿给自己取名为灰姑娘,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里的她有干不完的活,另一方面她的确有着灰姑娘般的出身。她生于福建省惠安的一个小渔村,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困,她没有正式上过学,只在夜校念过一年扫盲班。但这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
期刊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有故事的人。一个人的身上没有故事,那就会平淡无奇。  要记住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宣传一个人,讲几个关于他的故事就行了。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的名字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有故事。假如这些名人没有“故事化”,其传承力就会大打折扣。  譬如我们要想了解俄国的社会状况,可能要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史料,但如果去看看作家契诃夫讲的故事,就能管中窥豹了。契诃夫讲过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的故
期刊
山东章丘的一位朋友常对我讲她小时候就爱上的一道美食。她家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有家店铺常常挂着一块陈旧的黑木头牌子,上面有四个褪色的大字“黄家烤肉”。拿着烟袋的爷爷会带着她一边走一边背诗一般地念叨:“烤肉出炉,异香扑鼻,味飘数百米之外,肥肉不腻,瘦肉嚼之回味无穷。”她说自己一吸鼻子,一股烤肉的浓香味儿就像带着一个小钩子,牵着她的胃,勾着她的魂儿。  这位朋友说:“到了章丘,不吃一个黄家烤肉夹烧饼,就像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高晓松的这句歌词击中了无数人的“柔软”神经,从而红遍了大江南北。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眼前的“苟且”该如何定义?世界上又有真正的“苟且”吗?也许你的“苟且”对于别人来说,真的不是“苟且”,恰恰是诗。  空口无凭,纯粹的讨论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一场没有答案的辩论甚至是“诡辩”。但是一本叫《无名的道路》的书兴许能够解决很多人的疑惑,而让人见识到真正的美。  这本
期刊
我的青春是孙燕姿  孙燕姿有蹿红的一切基础条件:出众的外形和气质,有辨识度的声音,很高的音乐领悟力。她的运气也是一等一,2000年刚好是华语乐坛新老交替的一年,上世纪90年代叱咤风云的天王天后们声势渐弱,华语歌坛急需新鲜的血液。这时候的台湾乐坛,最出挑的年轻一代,男歌手莫过于周杰伦,女歌手正是孙燕姿。  翻看孙燕姿从出道的2000年到暂时宣布退隐的2004年,一共发行了8张唱片,销量全部超过25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