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现代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从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及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及人才培养的考核要求与方式进行剖析,旨在为现代农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学专业;人才培養标准;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89-03
  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3]中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制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校级标准,进一步深化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规范农学本科专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质性提升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迄今已超过100年的办学历史[5]。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专业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特色。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率先在农学专业下设立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和贸易等方向,并保留大农学专业方向,使本专业得以显著发展。2008年、2011年、2012年分别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改革试点专业,并开设了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201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的农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6]。本专业改革取得成效,为制定农学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目标
  农学专业旨在培养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精细农业,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作物生产或育种方面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作物生产特点,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能在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行政、涉农企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标准
  2.1 人才培养规格
  2.1.1 学制。学制4年。优秀的学生如在3年内修满学分并完成其他的教学环节,可提前1年毕业。未能在4年内修满学分并完成其他的教学环节的学生,可延长学制最多达2年。
  2.1.2 授予学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1.3 学分。本专业总学分16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50%,专业类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类课程学分的30%,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30%。鼓励学生学习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2.2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及知识结构
  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农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系统进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实验实习操作训练,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知识要求:①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作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作物遗传特性与性状分析等基础理论;②掌握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试验设计、研究与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③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文学、哲学、法学、艺术、历史、思想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④掌握1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及文献检索的基本能力,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2.3 人才培养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 能力要求。①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②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综合解决问题,能够熟练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应用操作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开发等综合能力。③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有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3.2 素质要求。①思想政治和德育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宪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传统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②人文和科学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注重人文精神、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③专业素质。了解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现代精细农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④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师资队伍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7] 规定的合格标准,整体师资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具有农学学历教育背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负责人;重要专业课程,包括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等课程每门至少有1名具有农学学历教育背景教授职称的课程负责人。
  3.1 专任教师的要求
  专任教师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70%。
  本专业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得到教育部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不低于30%。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农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3.2 师资规模和结构   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20人,当在校本科生超过15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相应增加专任全职教师1名,且本专业生师比应低于18∶1。兼职教师人数比例不应低于总人数的20%。每5 000人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驗技术人员。每个校级以上生产实习基地至少配备1名生产实践指导教师。
  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不低于1/5,具有农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教师比例不低于1/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2。
  3.3 教师发展制度
  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任课试讲制度和进修制度;具有教师发展机制,开展专业培训、半年及以上的生产实践培训,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每学期结束前集中进行学生评教并及时反馈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教学交流机制,开展包括专业主任在内的同行听课活动,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并进行研讨与总结;具有学术研究机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
  4 人才培养教学条件
  4.1 教学设施要求
  农学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5]规定的合格标准执行。
  专业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知识、专业教育知识和拓展教育知识。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4.1.1 专业教学实验室。应设立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应包括遗传学、试验统计学、农业气象学等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平台应包括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以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和遗传育种相关的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规范、配置合理、设施完善,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农学专业的教学需求,其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应低于1万元。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新增或更新仪器设备不应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应低于95%。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课内外学习、科研需求,周开放总学时不应低于40 h,并作好记录。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等资料齐全,并制订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例不应低于80%[8]。
  4.1.2 实习基地。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依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产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围绕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题,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外实验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其中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应低于5 个,每个实习基地至少容纳30人/次,且应建有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除学校实习导师外,还应在每个校外基地聘请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4.2 信息资源要求
  依據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教学基本信息(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信息、课程教学大纲、选课指导、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
  4.2.1 教材及参考资料。专业教学需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应为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教材,专业课程应使用最新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鼓励专业教师依据专业进展与学科前沿自编特色教材。除教材和讲义外,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4.2.2 教学信息资源。本专业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者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者双语教学示范课,并开通课程网站,课程录像全程上网,课程内容持续更新;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4.3 教学经费要求
  年生均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教高厅〔2011〕2号)[9]的要求,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
  设备完好充足,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农学专业的教学需求,其中,在校生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应低于1万元。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新增或更新仪器设备不应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应低于95%,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10万元或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
  5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5.1 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机制
  本专业拥有专业办公室专门负责教学管理文件和各类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具有定期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和全面修订。修订工作应有校外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生产实践和学生的需要。
  5.2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对主要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可行,有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完好且使用效率高。
  5.3 教学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机制
  本专业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和同行听课制度,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了解、反馈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确保理论、实验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制度合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达成度。   有針对应届生就业情况的年度分析制度,有针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跟踪评价机制,有学校内部、第三方评价机构及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使评价信息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5.4 持续改进机制
  本专业每4年开展一次教学质量的内部评估,包括用人单位、教师、毕业校友、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進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本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6 参考文献
  [1] 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3):3-7.
  [2]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7.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7-29)[2016-08-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 常成,张海萍,费群燕,等.农学专业“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58-259.
  [5] 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6] 刘向东,马启彬,宋瑞凤.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283-285.
  [7]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A/OL].(2004-02-06)[2016-08-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0/201412/xxgk_180515.html.
  [8] 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课改,2013(5):60-63.
  [9]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A/OL].(2011-12-23)[2016-08-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8/201403/165457.html.
其他文献
摘要 从畜禽养殖场、堆肥场、鱼塘等场所分离筛选除臭功能菌,获得6株具有显著除臭作用的微生物,分别为酵母菌Y-1、霉菌M-1、乳酸菌L-1、芽孢杆菌B-1和B-2、光合菌P-1。采用正交试验对功能菌进行优化组合,研制除臭复合菌剂。结果表明:Y-1、M-1、L-1、B-1、B-2、P-1的最优比例为1∶1∶1∶1∶3∶3,其对综合恶臭、TVOC、NH3和H2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97%、18.66
摘要 本文阐述了沧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沧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问题;对策;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156-01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Dr
摘要 本文阐述了云南光唇鱼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流水池塘养殖云南光唇鱼技术,包括养殖场地和流水池的要求、驯养、日常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以期为云南光唇鱼的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光唇鱼;生物学特性;流水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31-0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i
摘要 从地膜覆盖、品种选择、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一播全苗、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适合陇县及同类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该区域玉米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春玉米;稳产;高产;栽培技术;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43-01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位于关山脚下,是一个
摘要 介绍了泰香8号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灌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泰香8号的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 杂交稻;泰香8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37-01  泰香8号是汉中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恢复系R580与泰香22A不育系进行
摘要 总结了千岛湖畔香榧引种栽培技术,包括果园选址、精细整地、优选苗木、定植、养护培管、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该地区发展香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香榧;引种;栽培技术;千岛湖  中图分类号 S6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157-02  香榧(Torreya grandis Fort.),别名细榧(浙江)、榧树(江西)、寸金榧(安徽)
摘要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作,为了减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本文以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实际经验,在对规划设计变更的类型、变更原因及变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规划设计变更的对策。  关键词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变更;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46-0
摘要 猪发酵床是基于实现粪污无害化与环境友好型的一种自然健康养殖技术,能明显改善猪舍内的环境卫生,增强猪的免疫力,提高生产性能,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疾病的发病率,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猪肉品质。以猪微生物发酵床制作工艺、技术优势为切入点,剖析其在健康养殖中的促进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猪发酵床在生产中的现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发酵床;工艺;猪;健康养殖;应用  中图分类号 S82
摘要 介绍了石楠、桂花、南天竹、火棘、香樟、棕榈等6种常见的廊道绿化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其养护管理,以期为其栽培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廊道绿化植物;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49-02  近年来,周口市在全省平原绿化中创造了“周口经验”,其中廊道绿化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逾500 km的高速
摘要 太湖莼菜通过大棚覆盖栽培,采收期提早15 d以上,显著增加了莼菜的栽培效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护了太湖莼菜种质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太湖莼菜的设施栽培技术包括产地环境、田块选择、大棚搭建、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收等。  关键词 太湖莼菜,设施,早熟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26.4.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073-02  Ab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