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数学教改的重要课题。综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及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对任何问题都不是自作判断,总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问题时,我尽量用“你能和老师一起想吗?”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动脑筋替老师想出个好办法吗?”等等,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这样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人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數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参与教学,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强调底乘高必须“除以2”,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必须除“2呢?”此时,我如果对学生说:课本没有介绍这些,等以后学习了就明白,这样效果很差,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个亮点,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
摆,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再讓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想一想,再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必须“除以2”,同时引导他们怎样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欲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关键在教学。创新是教学的生命,是培养未来改革家与科学家的沃土,教师必须从课堂人手,全身心投入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及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对任何问题都不是自作判断,总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问题时,我尽量用“你能和老师一起想吗?”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动脑筋替老师想出个好办法吗?”等等,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这样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人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數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参与教学,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强调底乘高必须“除以2”,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必须除“2呢?”此时,我如果对学生说:课本没有介绍这些,等以后学习了就明白,这样效果很差,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个亮点,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
摆,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再讓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想一想,再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必须“除以2”,同时引导他们怎样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欲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关键在教学。创新是教学的生命,是培养未来改革家与科学家的沃土,教师必须从课堂人手,全身心投入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