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在深入了解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含义、提出背景以及主要观念,综合考虑了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校情、教学情况以及学习情况之后,针对如何行之有效的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着力改变教育和办学观念,增强教师道德和价值的引领作用;二是增加课程教育的深度,创造良好的全学科德育环境;三是密切关注实际学情,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面,大多都是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以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成为了一个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和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如何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改变目前的思政教育局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并努力打造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展的全学科协同效应。因此,推进高校思政改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高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要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合理融入思政思想,使思政教育能够贯穿到全学科的学习中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念,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自信。
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
所谓“课程思政”并不是具体的某门课程或者是某项活动,而是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到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也就是,各项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内在核心所进行,重点突出教育的“育人”及“立德”功能[1]。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学生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仅仅通过开设思政课程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过于局限。而且目前我国正在经历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重担,必须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改革理念上面,高校要以课程教育为切入口,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各科课程教育为载体,努力开创一个全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培养全方面共同发展、德学兼备的大学生。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基础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属性,要进行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先了解以下内容:实际校情、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校情
我国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且大多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相结合,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主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培养方法;第三,课程教育中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教学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过于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从事该学科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他们无关,忽视了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二是,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的培训,教学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学情
由于高质院校招生渠道的多样化,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学习中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一是,学习过于实用主义化,认为文化课不及专业课重要,一混而过。二是学习兴趣低下,上课玩手机、打游戏,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大于实用。三是,知识面广但只是略知一二,受到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加上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以致于很多学生思政认知模糊。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路径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之后,得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着力改变教育和办学观念,增强教师道德和价值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要改变以网“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方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狠抓文化课的建设,以保证学生在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文化政治素养。除此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者,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道德价值的重任。對此,学校需要加强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训[2],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以及自身责任感,以增强教师道德和价值的引领作用。
(二)增加课程教育的深度,创造良好的全学科德育环境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加课程教育的深度,不能再仅局限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同时还要增加人文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讲解深度以及覆盖种类等,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编排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并在无形中实现以德立人。
(三)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学习中,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进行学情调查是必不可少[3]。高职院校需要定期调查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乐在其中,避免实施无用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来展开,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存在校企合作、重技能轻人文、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低下三方面的问题,因此主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增强教师领导作用、进行实际学情调研三个措施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去,致力于培养全方面均衡发展的大学生,营造全学科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
[2]于晓萍,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3]高德毅,等.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面,大多都是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以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成为了一个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和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如何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改变目前的思政教育局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并努力打造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展的全学科协同效应。因此,推进高校思政改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高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要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合理融入思政思想,使思政教育能够贯穿到全学科的学习中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念,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自信。
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
所谓“课程思政”并不是具体的某门课程或者是某项活动,而是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到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也就是,各项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内在核心所进行,重点突出教育的“育人”及“立德”功能[1]。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学生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仅仅通过开设思政课程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过于局限。而且目前我国正在经历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重担,必须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改革理念上面,高校要以课程教育为切入口,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各科课程教育为载体,努力开创一个全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培养全方面共同发展、德学兼备的大学生。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基础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属性,要进行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先了解以下内容:实际校情、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校情
我国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且大多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相结合,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主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培养方法;第三,课程教育中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教学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过于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从事该学科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他们无关,忽视了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二是,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的培训,教学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学情
由于高质院校招生渠道的多样化,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学习中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一是,学习过于实用主义化,认为文化课不及专业课重要,一混而过。二是学习兴趣低下,上课玩手机、打游戏,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大于实用。三是,知识面广但只是略知一二,受到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加上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以致于很多学生思政认知模糊。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路径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之后,得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着力改变教育和办学观念,增强教师道德和价值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要改变以网“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方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狠抓文化课的建设,以保证学生在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文化政治素养。除此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者,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道德价值的重任。對此,学校需要加强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训[2],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以及自身责任感,以增强教师道德和价值的引领作用。
(二)增加课程教育的深度,创造良好的全学科德育环境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加课程教育的深度,不能再仅局限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同时还要增加人文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讲解深度以及覆盖种类等,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编排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并在无形中实现以德立人。
(三)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学习中,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进行学情调查是必不可少[3]。高职院校需要定期调查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乐在其中,避免实施无用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来展开,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存在校企合作、重技能轻人文、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低下三方面的问题,因此主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增强教师领导作用、进行实际学情调研三个措施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去,致力于培养全方面均衡发展的大学生,营造全学科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
[2]于晓萍,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3]高德毅,等.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