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集科研、生产、学术、外事等诸多责任于一身的化纤专家,她用自己的赤诚与执着推动了我国化纤工业的强势崛起;作为主要开拓者之一,她亲历和见证了我国化纤工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壮丽辉煌的伟大成就;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科技骄子,她用自己的创新实力与谦逊姿态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尊敬与推崇;作为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退而不休,她依然满怀激情与梦想,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老有所想,老有所长,老有所乐。她深深体会到,原来“付出”也是一种幸福,追梦人永远年轻。
她,就是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委会高级顾问、纺织部部级专家李瑞。2009年,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荐批准,李瑞获科技部等十几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最高荣誉奖。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上世纪50年代,李瑞被国家公派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1958年,同在列纺留学的首届化纤老学长、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高分子和辐射化学军工专家张石玉在毕业临别时给李瑞留下了一句终身铭记的赠言:“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此后,这句话成为李瑞在化纤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座右铭,推动着她不断地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1961年,她被选为莫纺系优秀学生代表,以全优毕业证书和论文,成为世界“无均聚物接枝改性纤维素纤维”前沿学科的杰出代表。其硕士毕业论文“粘腈纶”—莫纺纶(MTILON)的研究成果,1963年孙桐、李瑞、罗果文联名在苏联《高分子化合物》杂志No.1上发表。她一直引以为荣的是大学生中唯一被导师选中的论文作者,能在孙桐学长辅导下,并与其他两位化纤研究生武荣瑞、吴美琰学长一道出入实验室,探讨破解难题。
学成归国后,她在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合成纤维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重点研究维纶和维氯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965—1974年,合纤室迁至牛栏山北京维尼纶厂,彼时,在北京市纺织局李昭局长的领导下,维纶、维氯纶国产化和产业化事业蒸蒸日上,并以此带动了全国九个维纶厂国产化建设。李瑞在该厂腈纶筹建组从事腈纶国产化,首发亚砜一步法合作研制获成功,成为中国碳纤维原丝第一人。
1975年,李瑞在该厂涤(丙)纶长丝筹建组继“四大化纤”成套技术引进投产后撰文建言,首发高速纺“引进单机自主开发发展多品种”,率先用地方外汇建成北京涤(丙)纶实验厂。
在化纤局科技处工作期间,李瑞先后主持了科委“六五”天津“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工业化项目、“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与焦风娥共同管理—“化学纤维新品种”项目等共计10个品种、16个项目,生产转化率和得奖率高达70%以上。由她建议组织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超前规划导向发展,推广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几十项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例如,由她主持鉴定的宜兴合纤厂(现华亚)与上海合纤所合作研究PBT纤维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4年共生产产品3600吨。在李瑞和各级政府支持之下,该厂快速发展,终成百强企业。该厂所在的新建镇也因此于2007年获评“中国化纤纺织产业名镇”。在郑旭东董事长的领导下,20余年来,该厂坚持高起点,以创新为主导,先后申请自有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4项,特有专利近40项,并已率先建成国内最大(30万吨)FDY(26头)生产基地,差别化率达70%,在该行业民企中(占65%以上)迅速崛起,并成为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2008—2009,该厂获评中国化纤竞争力10强企业之一。
1978年,为响应国务院康世恩副总理“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号召,受部党组和化纤局令吾副局长委派用纺织部留成外汇和技改费,李瑞与化工部印德麟、中石化韩淑君学长一起牵头组织,参加四部委纺织、化工、中科院、中石化联合攻关的项目:1986年,“聚丙烯降温母粒”PROMAX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的研制”项目作为我国唯一自主开发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合成纤维品种,并于1986年、1987年先后荣获中石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CR技术成果均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就以此为技术基础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
1992年,李瑞受到刘衡副部长委派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在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宋健、周光召亲自关心下迅速取得了成果。她将普通纺提高到高速纺,将细旦提高到超细旦水平并开发涤丙两用,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南北协作组东华大学和广东富华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中科院化学所和北京涤(丙)纶实验厂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将“一条龙”开发加以推广应用,推动了细旦、超细旦、涤丙纶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10年达到210万吨。首创PROMAX技术及抽丝技术设备成套出口泰国,走出国门。2015年正值康世恩副总理诞辰100周年和令吾老革命96周年,中国化纤第一人李瑞、宜兴化纤人及其创新团队“告慰革命先贤”向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高端智库人才李瑞则用自己的实践为这句话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多年来,她组织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新技术、新品种、新领域论文70多篇(国际4篇),并获社科类优秀奖和特等奖各1项,合著《聚丙烯树脂的加工和应用》等著作5部,专著1部。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李瑞以及像她一样献身于纺织工业的广大同仁,在纺织部历届部长领导下我国的化纤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化纤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0%),足足增长了近96倍;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化纤产量达4108万吨,同比增长5.3%,占纺织的五分之四,占世界三分之一。我国纺织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而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已连续21年位居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首位,2014年占其世界贸易额的37%。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已超5000吨,约占世界60%,总产值67000亿元,出口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
殚精竭虑 推进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这是李瑞秉承的一个信条,她始终为此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1980年,为支持改革开放前沿,在广州化纤局总工程光炳主持的首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她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前往新会县“小鸟天堂”进行调研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并连创八个行业第一。此后,2007年,中山市(现江门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也是一个将葵乡打造成近百亿规模的化工、化纤、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航母”的奇迹。
为瞄准世界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起,李瑞向何正璋副部长建议发起北京国际化纤会议,并组织、参与了1~3届,至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胜利召开了21届。
1990年,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后,李瑞受部长委派率纺织工业部第一个代表团顾丽霞、仲琪和郭曼丽出席俄加里宁第五届国际化纤会议,并发表论文。回国后,她提出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很快被部领导采纳,并牵头参加了纺织部“顶层设计”选项、选点、选择技术路线等工作,同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间位芳纶1313”先后在烟台氨纶、广东新会彩艳和苏州圣欧投产,形成近万吨能力,居世界第二。此项目于2009年、2010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产品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品等,并已出口创汇,打破国际垄断,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粘胶连续纺长丝在保定天鹅投产后,全国已形成2万吨能力,国产化占45%。
谋篇布局 目标高远
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李瑞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她的宏观把握水平与决策能力及卓越的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9年,为总结和传承中国化纤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她以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执着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在退休后花费5年时间,回顾、搜集、整理所亲历的化纤行业知识、科技和技术创新成就,新著14篇力作,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千辛万苦、八方助阵编辑了180万字的专著《中国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历程—赤子的答卷》,以中、英、俄三国文字摘要,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并走出国门,作为献给新中国60华诞最珍贵的礼物。该专著及她的业绩展板“留学报国,振兴中华”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展出。俄罗斯中国年会展移至黑河永久性展出。
多年来,李瑞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曾任九三纺织直属支社主委,并多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离退休干部局推荐参加经贸委、国资委举办的参政议政活动以及征求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座谈会,同时出任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保先”学习活动验收组组长。
2001年,杜钰洲部长派,李瑞、毕国典、孙瑞哲代表化纤和纺织学术界组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
2005年,她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7年,李瑞与朱明儒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并任评委举荐,支持行业对李嘉禄和周华堂教授提名。
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2011年她被选为国资委中直机关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侨联五位委员之一,连任三届继续贯彻党建带侨建,为引智、引资、引技,中外交流再做贡献。
改革开放35年来,李瑞曾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1~5届)秘书长、常务副主任,会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积极组织了23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推动化纤工业科技进步。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组织了昆明、海南、成都、青岛四届学术年会,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学科人才如中石油胡杰总工、中石化王玉庆主任、东华大学王华平院长、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副校长、纺织部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纺织设计院周华堂院长、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王进军等担任化纤专委会副主任,举荐蒋士成、郁铭芳和孙晋良院士、专家等为荣誉委员,提升了政、产、学、研、用,集成创新水平。在十一五发改委国债项目大力支持下,她推动了“三高”高性能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强高模维纶、芳砜纶、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并先后有五种特纤六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以及功能纳米纤维;绿色生物质原料玉米制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PTT纤维、聚乳酸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绿色取代CS2工艺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在李瑞的支持和帮助下,有多家企业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其一,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配套系统。2010年,“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该公司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化纤行业‘十一五’技术突破奖”。2013年9月,中复神鹰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科技成果鉴定。同月,中复神鹰的SYT45高性能碳纤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公司现有产能PAN基原丝10000t/a,碳纤维4200t/a,其中干湿法占半数。
其二,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究,并率先实现仟吨“孚泰”级牌产品定型生产。十余年来,公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近40项,项目负责人冯向阳领军与东华大学等合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其三,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织材料开发、纤维生产和新产品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化纤企业,在董事长欧阳文咸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导向下,他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化纤专委会委员张联京率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公司专注于高科技生物基纺织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一流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柔性生产体系,为国内外纺织产品品牌提供各种优质差别化原料,已成功自主开发出全世界唯一一条舒弹丝工业化生产线,并拥有该专用生产线全套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该公司获全球第二的化工、纺织产品开发商美国杜邦公司的授权与合作,基于Sorona?原料率先成功开发推广生物质舒弹丝短纤维的全球市场。
作为全球短丝纤维生产中唯一一种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制成的弹力纤维,舒弹丝中玉米提取成份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量。而且,这是一种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环保纤维。
“虽然我已经年近八旬了,但我还有梦!我的梦不是老年人常有的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我的梦离不开中国化纤。40年前,我梦想着中国中小学生有一天能穿上石油化工化纤涤纶长丝制作的校服,现在,这个梦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我国的汽车、火车、飞机、航天、新能源风力发电这些行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新型高性能特种纤维以及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石油替代转基因玉米、甜菜、壳聚糖、速生材等农林海洋作物做的衣服……”谈到自己的梦想,李瑞依然雄心不减当年,仍奔走在“十三五”—为化纤发展强国事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征程上。
为克服化纤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以及“资源、能源、环境”三大瓶颈,李瑞建言“十三五”:第一,确定材料创新(轻型化、高分子化、复合化),特别将化纤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届时中国纺织工业产值将超十万亿。化纤新材料由12.8万吨发展到30万吨。第二,将以农、林(牧草、海洋、沙漠、动、植物)为原料的可再生生物质化工化纤、塑料放在与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生物质化纤新材料由60万吨发展到106万吨。第三,将环境“末端”治理逐步提升到主动的“源头”治理,发展绿色工艺技术及设备、绿色产品及品牌、绿色标识及标准、绿色GDP。国家应整合优势资源(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中具有系统工程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行业、产业专家智库进行“顶层设计”,军民融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质增效、发挥品牌效益,“政、产、学、研、用、金” 融合创新,同时科技人文并重,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改革创新制度、培养创新教育人才,重视创新思维,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经济利益分配,努力争取在2015—2030年间实现将中国化纤工业由第一生产大国变成新材料化纤生产强国的目标。
看着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们跟所有的国人一样,衷心祝愿她的目标“化纤梦-中国梦”得到实现。而我们也深深地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她将会跟从前一样,为强“纺”、强“军”、强“省”、强“国”再立新功!
她,就是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委会高级顾问、纺织部部级专家李瑞。2009年,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荐批准,李瑞获科技部等十几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最高荣誉奖。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上世纪50年代,李瑞被国家公派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1958年,同在列纺留学的首届化纤老学长、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高分子和辐射化学军工专家张石玉在毕业临别时给李瑞留下了一句终身铭记的赠言:“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此后,这句话成为李瑞在化纤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座右铭,推动着她不断地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1961年,她被选为莫纺系优秀学生代表,以全优毕业证书和论文,成为世界“无均聚物接枝改性纤维素纤维”前沿学科的杰出代表。其硕士毕业论文“粘腈纶”—莫纺纶(MTILON)的研究成果,1963年孙桐、李瑞、罗果文联名在苏联《高分子化合物》杂志No.1上发表。她一直引以为荣的是大学生中唯一被导师选中的论文作者,能在孙桐学长辅导下,并与其他两位化纤研究生武荣瑞、吴美琰学长一道出入实验室,探讨破解难题。
学成归国后,她在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合成纤维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重点研究维纶和维氯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965—1974年,合纤室迁至牛栏山北京维尼纶厂,彼时,在北京市纺织局李昭局长的领导下,维纶、维氯纶国产化和产业化事业蒸蒸日上,并以此带动了全国九个维纶厂国产化建设。李瑞在该厂腈纶筹建组从事腈纶国产化,首发亚砜一步法合作研制获成功,成为中国碳纤维原丝第一人。
1975年,李瑞在该厂涤(丙)纶长丝筹建组继“四大化纤”成套技术引进投产后撰文建言,首发高速纺“引进单机自主开发发展多品种”,率先用地方外汇建成北京涤(丙)纶实验厂。
在化纤局科技处工作期间,李瑞先后主持了科委“六五”天津“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工业化项目、“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与焦风娥共同管理—“化学纤维新品种”项目等共计10个品种、16个项目,生产转化率和得奖率高达70%以上。由她建议组织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超前规划导向发展,推广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几十项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例如,由她主持鉴定的宜兴合纤厂(现华亚)与上海合纤所合作研究PBT纤维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4年共生产产品3600吨。在李瑞和各级政府支持之下,该厂快速发展,终成百强企业。该厂所在的新建镇也因此于2007年获评“中国化纤纺织产业名镇”。在郑旭东董事长的领导下,20余年来,该厂坚持高起点,以创新为主导,先后申请自有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4项,特有专利近40项,并已率先建成国内最大(30万吨)FDY(26头)生产基地,差别化率达70%,在该行业民企中(占65%以上)迅速崛起,并成为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2008—2009,该厂获评中国化纤竞争力10强企业之一。
1978年,为响应国务院康世恩副总理“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号召,受部党组和化纤局令吾副局长委派用纺织部留成外汇和技改费,李瑞与化工部印德麟、中石化韩淑君学长一起牵头组织,参加四部委纺织、化工、中科院、中石化联合攻关的项目:1986年,“聚丙烯降温母粒”PROMAX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的研制”项目作为我国唯一自主开发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合成纤维品种,并于1986年、1987年先后荣获中石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CR技术成果均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就以此为技术基础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
1992年,李瑞受到刘衡副部长委派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在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宋健、周光召亲自关心下迅速取得了成果。她将普通纺提高到高速纺,将细旦提高到超细旦水平并开发涤丙两用,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南北协作组东华大学和广东富华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中科院化学所和北京涤(丙)纶实验厂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将“一条龙”开发加以推广应用,推动了细旦、超细旦、涤丙纶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10年达到210万吨。首创PROMAX技术及抽丝技术设备成套出口泰国,走出国门。2015年正值康世恩副总理诞辰100周年和令吾老革命96周年,中国化纤第一人李瑞、宜兴化纤人及其创新团队“告慰革命先贤”向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高端智库人才李瑞则用自己的实践为这句话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多年来,她组织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新技术、新品种、新领域论文70多篇(国际4篇),并获社科类优秀奖和特等奖各1项,合著《聚丙烯树脂的加工和应用》等著作5部,专著1部。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李瑞以及像她一样献身于纺织工业的广大同仁,在纺织部历届部长领导下我国的化纤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化纤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0%),足足增长了近96倍;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化纤产量达4108万吨,同比增长5.3%,占纺织的五分之四,占世界三分之一。我国纺织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而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已连续21年位居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首位,2014年占其世界贸易额的37%。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已超5000吨,约占世界60%,总产值67000亿元,出口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
殚精竭虑 推进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这是李瑞秉承的一个信条,她始终为此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1980年,为支持改革开放前沿,在广州化纤局总工程光炳主持的首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她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前往新会县“小鸟天堂”进行调研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并连创八个行业第一。此后,2007年,中山市(现江门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也是一个将葵乡打造成近百亿规模的化工、化纤、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航母”的奇迹。
为瞄准世界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起,李瑞向何正璋副部长建议发起北京国际化纤会议,并组织、参与了1~3届,至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胜利召开了21届。
1990年,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后,李瑞受部长委派率纺织工业部第一个代表团顾丽霞、仲琪和郭曼丽出席俄加里宁第五届国际化纤会议,并发表论文。回国后,她提出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很快被部领导采纳,并牵头参加了纺织部“顶层设计”选项、选点、选择技术路线等工作,同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间位芳纶1313”先后在烟台氨纶、广东新会彩艳和苏州圣欧投产,形成近万吨能力,居世界第二。此项目于2009年、2010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产品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品等,并已出口创汇,打破国际垄断,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粘胶连续纺长丝在保定天鹅投产后,全国已形成2万吨能力,国产化占45%。
谋篇布局 目标高远
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李瑞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她的宏观把握水平与决策能力及卓越的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9年,为总结和传承中国化纤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她以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执着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在退休后花费5年时间,回顾、搜集、整理所亲历的化纤行业知识、科技和技术创新成就,新著14篇力作,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千辛万苦、八方助阵编辑了180万字的专著《中国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历程—赤子的答卷》,以中、英、俄三国文字摘要,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并走出国门,作为献给新中国60华诞最珍贵的礼物。该专著及她的业绩展板“留学报国,振兴中华”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展出。俄罗斯中国年会展移至黑河永久性展出。
多年来,李瑞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曾任九三纺织直属支社主委,并多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离退休干部局推荐参加经贸委、国资委举办的参政议政活动以及征求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座谈会,同时出任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保先”学习活动验收组组长。
2001年,杜钰洲部长派,李瑞、毕国典、孙瑞哲代表化纤和纺织学术界组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
2005年,她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7年,李瑞与朱明儒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并任评委举荐,支持行业对李嘉禄和周华堂教授提名。
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2011年她被选为国资委中直机关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侨联五位委员之一,连任三届继续贯彻党建带侨建,为引智、引资、引技,中外交流再做贡献。
改革开放35年来,李瑞曾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1~5届)秘书长、常务副主任,会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积极组织了23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推动化纤工业科技进步。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组织了昆明、海南、成都、青岛四届学术年会,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学科人才如中石油胡杰总工、中石化王玉庆主任、东华大学王华平院长、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副校长、纺织部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纺织设计院周华堂院长、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王进军等担任化纤专委会副主任,举荐蒋士成、郁铭芳和孙晋良院士、专家等为荣誉委员,提升了政、产、学、研、用,集成创新水平。在十一五发改委国债项目大力支持下,她推动了“三高”高性能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强高模维纶、芳砜纶、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并先后有五种特纤六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以及功能纳米纤维;绿色生物质原料玉米制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PTT纤维、聚乳酸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绿色取代CS2工艺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在李瑞的支持和帮助下,有多家企业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其一,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配套系统。2010年,“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该公司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化纤行业‘十一五’技术突破奖”。2013年9月,中复神鹰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科技成果鉴定。同月,中复神鹰的SYT45高性能碳纤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公司现有产能PAN基原丝10000t/a,碳纤维4200t/a,其中干湿法占半数。
其二,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究,并率先实现仟吨“孚泰”级牌产品定型生产。十余年来,公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近40项,项目负责人冯向阳领军与东华大学等合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其三,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织材料开发、纤维生产和新产品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化纤企业,在董事长欧阳文咸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导向下,他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化纤专委会委员张联京率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公司专注于高科技生物基纺织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一流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柔性生产体系,为国内外纺织产品品牌提供各种优质差别化原料,已成功自主开发出全世界唯一一条舒弹丝工业化生产线,并拥有该专用生产线全套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该公司获全球第二的化工、纺织产品开发商美国杜邦公司的授权与合作,基于Sorona?原料率先成功开发推广生物质舒弹丝短纤维的全球市场。
作为全球短丝纤维生产中唯一一种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制成的弹力纤维,舒弹丝中玉米提取成份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量。而且,这是一种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环保纤维。
“虽然我已经年近八旬了,但我还有梦!我的梦不是老年人常有的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我的梦离不开中国化纤。40年前,我梦想着中国中小学生有一天能穿上石油化工化纤涤纶长丝制作的校服,现在,这个梦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我国的汽车、火车、飞机、航天、新能源风力发电这些行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新型高性能特种纤维以及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石油替代转基因玉米、甜菜、壳聚糖、速生材等农林海洋作物做的衣服……”谈到自己的梦想,李瑞依然雄心不减当年,仍奔走在“十三五”—为化纤发展强国事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征程上。
为克服化纤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以及“资源、能源、环境”三大瓶颈,李瑞建言“十三五”:第一,确定材料创新(轻型化、高分子化、复合化),特别将化纤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届时中国纺织工业产值将超十万亿。化纤新材料由12.8万吨发展到30万吨。第二,将以农、林(牧草、海洋、沙漠、动、植物)为原料的可再生生物质化工化纤、塑料放在与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生物质化纤新材料由60万吨发展到106万吨。第三,将环境“末端”治理逐步提升到主动的“源头”治理,发展绿色工艺技术及设备、绿色产品及品牌、绿色标识及标准、绿色GDP。国家应整合优势资源(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中具有系统工程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行业、产业专家智库进行“顶层设计”,军民融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质增效、发挥品牌效益,“政、产、学、研、用、金” 融合创新,同时科技人文并重,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改革创新制度、培养创新教育人才,重视创新思维,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经济利益分配,努力争取在2015—2030年间实现将中国化纤工业由第一生产大国变成新材料化纤生产强国的目标。
看着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们跟所有的国人一样,衷心祝愿她的目标“化纤梦-中国梦”得到实现。而我们也深深地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她将会跟从前一样,为强“纺”、强“军”、强“省”、强“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