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上之城到分裂之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西方政治的批判性研究,是近来学界关注的一个方面。到底怎样才是对当下西方政治的恰当理解?本刊约请几位长期观察西方政治、社会肌理的学者,来分别谈谈他们的看法。此文为第三篇。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基督徒特别是福音派的政治态度从有距离的介入转化为动员式的参与,这根本上是因为他们卷入了一场文化战争(culture war)。他们提倡宗教道德和传统家庭的主张曾是美国的文化规范,却逐渐在日趋世俗化和个体主义化的自由主义的挑战中风雨飘摇。一九八0年里根当选标志着福音派基督徒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登堂入室,从那时到特朗普执政过去了将近四十年,这一战争愈演愈烈,造成了美国社会和政治的撕裂和对立。十七世纪,清教徒梦想在北美的荒野锻造光照世界的山上之城,而今天的美国几近成为分裂之家。基督教与自由主义在美国历史中曾经达成的微妙平衡正在破裂,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美国实现的综合也趋于解体。在这一破裂和解体的背后,一种把自由理解为不受约束的、绝对的个体权利的观念正逐步占领美国的政治和公共话语。


  美国的文化战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与民权运动并行的文化革命的产物。在六十年代之前,美国文化基本上被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价值和道德主导。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这一主导是绝对的,或者說基督教内部是统一的。十八世纪以来,启蒙理性主义和世俗主义就一直在挑战基督教。二十世纪上半期这一挑战达到了一个高潮,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二十年代打击了基要派的斯科普斯案或者猴子审判案。此外,一直到二十世纪,宗教改革所造成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对抗、新教内部不同派别的冲突一直在美国此起彼伏。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竞选,即一八00年亚当斯和杰斐逊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教内部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政治角逐。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大批天主教移民从欧洲进入美国,由此引发了美国新教徒的反天主教情绪。在美国的宪政民主体制特别是对宗教自由的保护中,这些宗教冲突得以消弭,美国人也接受了包括天主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在内的宗教多元,天主教身份的肯尼迪在一九六。年当选美国总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美国,在启蒙运动塑造的自由民主政制中,特别是由于宪法所保证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宗教改革后在西方世界产生的宗教和政治分裂转化为宗教的多元共存。可以说,这是美国民主为西方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
  另一方面,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启蒙理性主义和世俗主义对基督教的挑战主要在认知层面展开,尚未动摇基督教的道德基础,更没有威胁到基督教伦理对家庭、教育、婚姻的主导。因此,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固然进化论等种种科学主义思潮对基督教世界观造成了重大冲击,甚至让狭隘的基要派名誉扫地,但基督教作为美国的主流价值这一点并未在根本上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基督教塑造了美国的民情和政治文化,约束了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和世俗主义。无论在美国人的历史、记忆还是信仰中,基督教都是美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公民宗教的基本资源。
  清教徒在新英格兰的政治实践当中贯穿的是一种圣约观念。他们把离开欧洲进入北美殖民的行动理解为一次新的出埃及,是在上帝的指引下进入和上帝的盟约,目的是建立荣耀上帝的“山上之城”。美国例外论由此发端。作为新以色列的选民意识奠定了美国人公民宗教的基调。更为重要的是,正如美国神学家理查德·尼布尔所指出的,圣约的政治形式是上帝统治之下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民主政体。依据圣约观念,政治社会并非完全是自然性也不仅仅是契约性的。圣约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们通过彼此承诺来承担对他人和法律的责任,以此来凝结构成共同体,由此带来所有立约者对于约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体的责任和参与。圣约观念不仅塑造了民主共和的政体形式和政治文化,而且为美国的联邦制奠定了基础,“联邦”的词源即为拉丁文的“盟约”。在清教徒的圣约神学里,社会是《圣经》里上帝及其选民的圣约的延展。清教徒通过约在新英格兰建立各个层面的自治共同体,从地方乡镇延展到州,而这一圣约文化继而越出新英格兰而推展到联邦层面。这是为什么托克维尔一再指出要从新英格兰的乡镇自治理解美国政治,把乡镇精神作为美国政治精神的基石。美国宪法学者多纳德·卢兹(Donald Lutz)指出,一七八七年宪法并不是国父们的创新,而是之前一个半世纪盟约政治的最终成就。正是因为这一盟约政治文化,美国人能够发动革命、召开大陆会议、制定从州到联邦的宪法。
  盟约的神圣性和社会性也塑造了清教徒和美国人的自由观。在清教徒看来,自由需要以共同体及其权威为前提。温斯罗普在一六四五年的一次著名演讲中区分了自然的自由和盟约的或公民的自由(federal or civil liberty)。他表达了一种加尔文主义的立场,认为自然或者说本性被罪败坏,因此所谓自然的自由是一种败坏的、为所欲为的放纵,对权威构成了挑战。与仅仅以人为参照的自然自由不同,盟约自由或公民自由则以人和上帝的圣约、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盟约为参照,其目标是良善、正义和诚实,而它既是权威的目的,也以权威为基础。这两种自由可以视作伯林区分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前身。清教徒的盟约自由确实表现出伯林所批判的积极自由的专断性乃至专制性,试图通过把清教信仰和伦理强加给个体来“强制自由”。托克维尔严厉批判了清教徒的道德狭隘和专制。但另一方面,清教伦理塑造了一种结合个体独立和社群责任的社区主义。清教的圣约共同体的立足点是每个与上帝立约的个体,他在与上帝的约中自立自制,并在教会、家庭、社区中承担宗教、道德、公共责任。这一社区主义对美国文化中的主流个体主义构成了限制。
  罗伯特·贝拉区分了两种流行于美国的个体主义:富兰克林式的功利主义的个体主义和梭罗、惠特曼代表的表现主义个体主义。前者是鼓吹个体通过个人奋斗竞逐财富功名的“美国梦”,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浪漫主义反动,鄙视功利主义的自我成就,挑战社会和习俗,注重个体内在的和独特性的情感和精神表达。这两种个体主义分别兴起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日后经过文学作品和好莱坞电影的演绎,塑造了美国的个体主义形象。然而,这种个体主义形象更多的是当下美国的某种写照。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前,多数美国人可能一直生活在这种新教社区主义中,或者至少受到了它的熏染。它构成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底色。对这一点加以辨析有助于澄清对美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的认识,因为今天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冲突中的各方往往追本溯源,通过阐释美国革命和立宪的政治、道德和法律原旨来辩护自己的立场。在近期关于十八世纪美国革命和立国的历史学和政治学辩论中,学者通常持两种往往针锋相对的立场。一种认为美国革命和立宪是洛克思想的产物,美国是自然权利共和国;另一种则宣称真正锻造美国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公民共和主义。在《美国个体主义的神话》一书中,美国学者谢恩(Barry Alan Shain)对这两种解释均提出了质疑。他爬梳了大量革命和建国时期的出版物,包括很多牧师和神职人员的讲道和文字,发现在这一时期,也许某些精英持有个体主义或共和主义的看法,但美国民众的政治文化的主体并非追求个体权利和自主的自由个体主义,也不是在政治对话和行动中寻求人生意义和塑造德性的共和主义,而是前述被新教塑造的社区主义。在其影响下,美国人远不是把自我的利益和解放作为人生的目的,相反往往为了家庭和社区而进行自我约束甚至自我否定。


  虽然文化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福音派和其他基督徒与世俗自由派之问的冲突,但这绝非一场善恶之间的绝对战争。福音派对传统基督教价值的坚守和自由派对自由、平等的捍卫均有其正当性。在美国历史上,很多南方白人基督徒在奴隶制以及奴隶制废除后的种族隔离中扮演了黑暗角色。《圣经》和基督教往往沦为白人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今天,特别是在南方,某些白人福音派基督徒仍然与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藕断丝连。另一方面,民权运动和文化革命在克服歧视、解放少数群体、落实宪政权利方面功勋卓著,但是个体主义和身份政治一定程度上要为美国的道德蜕化以及家庭和社区危机负责,而政治正确的不宽容对被视为基本的美国价值的信仰和言论自由构成了威胁。双方都背叛了自己的原则:某些福音派基督徒违背了耶稣关于爱上帝和爱邻人的教导,而某些自由派则并未真正以宽容和自由精神来尊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而往往居高临下地贬斥宗教。
  自由主义在当代美国的主流理论基本上抛弃了其奠基人如洛克的政治神学考量。在洛克那里,宗教宽容并不意味着国家要排斥宗教,自由主义与国家对宗教性的善的支持和维护并不矛盾。美国国父持守了这一立场,他们从未像法国革命者那样试图以国家驯服宗教或者把国家宗教化,相反他们认为美国的信仰和道德是基督教的并应该维持。虽然在制宪时期,有某些保守的基督徒谴责宪法过于世俗、缺乏敬虔——因为宪法没有提及上帝,也有潘恩这样的激进文人指控建制宗教不过是恐吓奴役人类的人造物,但总体上来说美国的政界、教会以一种温和节制的态度在政教分离的框架内维系了政治和宗教之间相对和谐的关系。可以说,政治契约防止了圣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而民情中的圣约精神约束了契约的潜在的世俗激进。然而,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所肯定的个体自由和权利必然不断扩张,一切圣约的、宗教的、传统的约束都无法阻止。今天美国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和精英以中立性原则进一步解除了国家的宗教关联或者宗教维度。罗尔斯强调自由国家的基础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道德人,不对各种目的系统进行价值排序。德沃金斷言,自由国家必须在善的生活的问题上保持中立,政治决定必须尽可能地独立于任何关于善的生活的特定观念。结果,当代自由主义不仅仅像泰勒批评的那样未能发展出关于善的学说,而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放弃了道德判断。对于宗教信徒而言,国家在色情、流产、同性恋问题上的中立立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乃至反宗教的。七十年代以来,福音派基督徒在文化战争中的挫败感,主要不是来自社会的世俗化。事实上,直至今天,美国的信徒人口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很高的。他们的失落和愤怒主要在于,从前得到国家公开或默认支持的基督教道德和文化规范正在被国家抛弃。由于自由主义国家陷入了道德失语,个体权利的伸张更趋于绝对化,并将这一伸张自身道德化以解除传统宗教和道德的反抗,因此美国的自由派日趋激进,并由此导致自由主义向某种狭隘乃至专断的党派化意识形态演化。另一方面,福音派基督徒面对基督教信仰和道德被边缘化的处境,被迫通过政治和社会动员来影响和控制国家,从而卷入选举和政党政治,由此产生的政治化也削弱了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并且也使基督教意识形态化。随着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化以及基督教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文化和道德冲突演变为某种绝对的、宗教性的斗争,立足于自由主义和基督教的平衡的美国政治自然失去了根基,非但不再能以节制和妥协来化解这一斗争,反而沦为这一斗争的党派工具,从而走向极端化而陷入危机。
  文化战争及其造成的分裂无处不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国家,无一能够幸免。位于明尼苏达州州府圣保罗市的新星经典学院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二0一六年在明尼苏达州排名第一。但是该学校从二0一五年起因为一个幼儿园变性学生而发生了分裂。该学生的父母要求学校对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就跨性别问题展开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性别认同是有可能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的。他们被要求读一本《我的公主男孩》的书,该书讲的主人公是一个喜欢穿女孩衣服玩女孩玩具的男孩。学校接受了这一要求,继而推出一系列“性别包容”措施,允许跨性别学生按照其认同性别如厕、使用换衣问等。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这种跨性别教育的家长被指控为顽固、搞歧视。结果,学校陷入分裂。虽然得到优待,但该跨性别学生最终仍然离开了学校,而另有九十多名学生在一两年内也转学。一个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因为一个跨性别学生而分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学校的这场风波正是美国政治的缩影。美国正在为少部分人(如同性恋、跨性别人)而分裂整个民族。
  这绝不是说要为了民族统一而牺牲这少部分人,更不是他们不需要得到保护和尊重。恰恰相反。真正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形成某种社会和政治共识,既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又尊重持守传统宗教和道德的人群?也许,自由派需要反思激进的个体主义和绝对的权利话语,同时致力于建构政治共同体赖以凝聚的共同善,既维护个体权利,又吸纳传统、尊重宗教。对于福音派基督徒来说,需要正面回应现代性特别是其个体主义带来的巨大挑战,从自身的信仰和伦理资源寻求一种政治和道德神学,既尊重接纳少数人群,又维护基督教传统价值。
  美国人并非第一次面临“分裂之家”的危机。一八五八年,林肯就在其著名的“分裂之家”演讲中警告美国人必须面对奴隶制招致的联邦分裂的危机。一八六五年,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讲中,在这个分裂之家的战争废墟上,林肯召唤美国人回到上帝面前来忏悔并寻求民族和解。演讲的最后,他提醒美国人,上帝的正义和审判并非复仇,也不仅仅是惩罚,而是和平与仁爱;他呼吁他的同胞“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保持仁爱,坚守于上帝让我们看到的正义,让我们努力完成我们在进行的工作,包扎民族的伤口,关照那些投身战场的人和他们的寡妇孤儿,竭尽全力在我们当中以及和一切民族之问实现和珍惜正义和持久的和平”。也许,对于这个曾经被基督教塑造过的民族而言,需要回到林肯这一呼唤谦卑和仁爱的政治神学中,寻求把分裂之家建设为山上之城的希望。
其他文献
一乡绅欲为亡父立传,以重金聘三秀才——东吴奚聘仁、扬州史文甲、余杭庄友直也。绅父,恶行著于乡里。立传,为讳饰也。  秀才至,绅设宴。席间质以立传之本。奚曰:“传者,专也,从人专声,是专主一人也。一人者,传主也。”绅曰:“诺。然于传主行状有择乎?无择乎?”史窥知其意,拈须微颔,日:“传者,传也,传之后世也;传者,布也,布化四方也;传者,颂也,颂其功德也,故必择其可传、可布、可颂者而大书之。”  绅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文化版图中,罗兰与纪德围绕访苏的争论堪称一景。在罗曼·罗兰一九三五年访问苏联后不久,纪德于一九三六年受苏联官方的邀请,对该国进行了为期九周的参访。他返回法国后,不顾大批法国和欧洲左派人士的劝阻,出版了著名的《访苏归来》,公开了他访苏期间的种种见闻和思考。书中介绍了苏联的巨大成就,但是作为法国青年一代的良心,奉“真诚”为处世圭臬的纪德对苏联的负面见闻并没有吝啬笔墨:他在书中直
震惊国内外的“10?5”湄公河惨案,从2011年10月5日多名中国船员惨遭杀害开始,到嫌犯糯康2012年4月25日被抓捕,随后押回中国受审而告一段落。但案件仍不断有新的进展。今年7月2日,主管案件侦破的泰国警察副总监巴帕瓦披露,泰警方已向9名涉案泰国军人发出逮捕令,他们将面临参与杀人、藏匿尸体两项指控。  然而,7月3日,泰国第三军区发言人特萨上校表示,警方无权对9名军人发逮捕令。理由是案发后,第
把一小袋褐色的茶膏倒进杯子里,或泡或煮1分钟,茶膏就会迅速溶化。茶汤呈琥珀色,细啜几口,有种道不尽的甘醇舒畅,感觉洗去了一身疲倦,进入心静如水、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4月初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第一次喝到贡润祥普洱茶膏。从2012年开始,它即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唯一的指定茶礼。在博鳌会议中心,记者遇到了云南贡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斌。一谈到普洱茶膏,谈到其历史文化,王大斌的话就
一、“惊怵文学”中的中国崛起    马丁·雅克先生对标题有着格外的敏感,《当中国统治世界》在瞬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产生轰动全球的效应。副标题也很抢眼,几个月后推出美国版时,他将“中央帝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改成了 “西方的没落和世界新秩序的形成”。这样更能刺激超级大国的神经,也符合修辞习惯。  《当中国统治世界》出版后自是评论如潮。众多评家中,长期主编《新左翼评论》的佩里·安德森点到了要害。他
《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的作者为现任韩国总统金泳三。这本书,就是他治理韩国,建设新韩国的理论纲领。其中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中国经济不乏借鉴意义。  每当发展道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便必然出现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有待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因应新时代的挑战的自我否定,现在韩国的发展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关头。那么,新上任的韩国总统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并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在《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
曹植写过一首《三良诗》:“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该诗曾收入影响深远的萧统《文选》,可以视为曹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三臣”就是三良,他们在秦穆公去世后自杀殉葬。用活人殉葬是中国上古一种野蛮的风俗,后来文明程度提高,基本不再用这个办法了,秦穆公的做法显然
问:今年年初,我国多地出现了持续较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如何治理,引起热议。在今年的两会上,环境税作为治理的经济手段,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都在积极推进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税法制度。那么,什么是环境税,它有什么作用?  答:环境税也称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它可以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
荣誉的脆弱    在推土机和铁锤面前,再庞大的建筑物都是脆弱的。世上有很多文物由此倒塌,世上有很多人为此痛哭。附着在建筑物上传统的文化价值与荣誉光环越大,痛哭者对拆除背后的利益行径愤恨越大,对“背叛”一词的使用率越大。  拆除五里河体育场,容易成为一桩哭笑不得的事,起因也是中国足球到底有多少可抚摸过去的资格。拆除的一个有利因素是朱家军战绩苍白无力,球迷很难再从2001年中国足球闯入世界杯一幕中获取
7月上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对韩国进行“走亲戚”式访问,韩方高规格、隆重、热情接待,凸显两国关系的亲密和热络。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接待,颇具匠心。因韩国总统朴槿惠是单身,而彭丽媛在韩国期间有单独活动日程,青瓦台为此安排专人代行“第一夫人”职责,以接待彭丽媛。这位代理“第一夫人”,就是韩国总统府政务首席秘书官赵允旋。  赵允旋生于1966年,首尔大学外交学专业毕业,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