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核心.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问题”、“问题解决”,如何把握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要素,这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观点各异.只有全面理解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才能对数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迸射出多个问题呢?关键要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任意翱翔”的空间……这就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情境并留给学生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而是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如设计一个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问题:一名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才与a平行?……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画图,观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关注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假如让你做这件事情怎样做最合适?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解决问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比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甲队要8天完成,乙队10天完成,丙队12天完成,根据以上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差异的光彩:
1.甲、乙、丙三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2.乙、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合做几天全部完成任务?
3.甲、乙、丙三队合做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4.甲队先做一天后,剩下的由乙、丙两队合做,还要几天完成任务?
5.甲、乙、丙三队合做两天完成全部任务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要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走向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理性认识的道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问题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让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记录银行利率,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常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从而喜欢数学、喜欢生活、喜欢一切有趣的问题.
问题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迸射出多个问题呢?关键要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任意翱翔”的空间……这就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为学生提供情境并留给学生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而是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如设计一个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问题:一名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才与a平行?……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画图,观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关注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假如让你做这件事情怎样做最合适?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解决问题.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比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甲队要8天完成,乙队10天完成,丙队12天完成,根据以上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差异的光彩:
1.甲、乙、丙三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2.乙、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合做几天全部完成任务?
3.甲、乙、丙三队合做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4.甲队先做一天后,剩下的由乙、丙两队合做,还要几天完成任务?
5.甲、乙、丙三队合做两天完成全部任务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要几天完成全部任务?
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走向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理性认识的道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问题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让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记录银行利率,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常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从而喜欢数学、喜欢生活、喜欢一切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