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自来我院就诊的10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 = 54),其中观察组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甘利欣、苦黄进行治疗,两组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T、ALT、ALP、GG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降低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ALP、GGT、TBIL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药物性肝病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治疗的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药物性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硫普罗宁;甘利欣;苦黄;药物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71-02
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的肝损害[1],不仅健康的研究对象有发生药物性肝病的几率,而且原来就有严重性肝病的患者发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应用于临床,由此引起的药物性肝病患者也日益增多。据相关报道表明,药物性肝病在非病毒性慢性肝病中具有较大的比率,约为20%~50%,因此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收集药物性肝病患者后采用硫普罗宁对其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0~69岁,平均(46.4±7.7)岁,男∶女=63∶45。在发病前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些药物能够对其肝脏造成损害。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6.1±8.2)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45.9±7.3)岁。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对于损肝药物均停止服用。观察组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每日静脉滴注100 mg;对照组采用甘利欣及苦黄进行治疗,两种药物均每日静脉滴注30 mL;所有研究对象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本研究中将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完全缓解,AST、ALT、ALP、GG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出现明显缓解或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治疗前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后均出现降低,降低幅度不低于2/3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没有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后出现降低,降低幅度低于1/3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表示为[n(%)]的形式,采用χ2检验对观察组及对照组间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分组与配对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08,P < 0.05)。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T、ALP、GG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降低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ALP、GGT、TBI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在药物代谢的过程中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在肝内大部分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而被代谢[3]。药物性肝病即患者出现的肝脏损害是由药物导致发生的,其具体发病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CCl4等药物直接作用于肝脏,肝脏和多个器官被药物作为原浆毒大范围地损伤,或者被亲电子基等经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损伤,对肝脏的正常代谢造成严重干扰,对肝细胞的正常结构造成破坏;②患者体质的特异性,在某些个体中由于酶类活性差异使药物出现特殊代谢,这些酶类都是同药物代谢相关的,药物在其作用下发生变化,转化成有毒物质损害患者的肝脏,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在这种个体差异中具有重要意义;③变态反应,作为半抗原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特异蛋白结合成为抗原导致变态反应炎症发生对肝脏造成损伤[4];④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还包括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等各种生理因素。
甘氨酸衍生物硫普罗宁的化学组成中包含游离巯基,能够使细胞ATP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对于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对肝细胞膜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患者血清中的ALT及TNF-α的水平由于使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出现降低,使氧自由基在肝组织中的产生降低,患者的SOD活性得到显著升高,从而使机体的肝损害得到缓解[1]。唐望先等[6]研究发现,对于D-氨基半乳糖导致的肝损害大鼠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能够使大鼠的肝损害得到显著的改善。本研究中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将其分组后采用硫普罗宁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中总有效患者为46例,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的总有效患者为32例,总有效率为59.2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观察组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及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得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ALP、GGT、TBI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硫普罗宁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患者肝功能的作用[7,8]。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病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治疗的效果明显,治疗后肝功能AST、ALT、ALP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改善得更为明显,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缓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药物性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自锋.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30例[J]. 中国药业,2003,12(12):69.
[2] 刘启国,郭伟明,高海涛. 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观察[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4):68-69.
[3] 丛长有. 苦黄治疗急性肝炎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5):53-54.
[4] 周长玉,王哲,李岩.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5):304-305.
[5] 冼建中,关玉娟,唐小平,等.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评价[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5):426-428.
[6] 唐望先,杜荔青,张文英,等. 硫普罗宁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J]. 中华肝脏杂志,1997,5:52-53.
[7] 钟玉全. 硫普罗宁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411.
[8] 巢国锋.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09,13(11):1402-1403.
(收稿日期:2013-03-20)
[关键词] 硫普罗宁;甘利欣;苦黄;药物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71-02
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的肝损害[1],不仅健康的研究对象有发生药物性肝病的几率,而且原来就有严重性肝病的患者发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应用于临床,由此引起的药物性肝病患者也日益增多。据相关报道表明,药物性肝病在非病毒性慢性肝病中具有较大的比率,约为20%~50%,因此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收集药物性肝病患者后采用硫普罗宁对其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0~69岁,平均(46.4±7.7)岁,男∶女=63∶45。在发病前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些药物能够对其肝脏造成损害。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6.1±8.2)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45.9±7.3)岁。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对于损肝药物均停止服用。观察组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每日静脉滴注100 mg;对照组采用甘利欣及苦黄进行治疗,两种药物均每日静脉滴注30 mL;所有研究对象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本研究中将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完全缓解,AST、ALT、ALP、GG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出现明显缓解或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治疗前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后均出现降低,降低幅度不低于2/3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没有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后出现降低,降低幅度低于1/3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表示为[n(%)]的形式,采用χ2检验对观察组及对照组间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分组与配对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08,P < 0.05)。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T、ALP、GG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降低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ALP、GGT、TBI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在药物代谢的过程中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在肝内大部分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而被代谢[3]。药物性肝病即患者出现的肝脏损害是由药物导致发生的,其具体发病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CCl4等药物直接作用于肝脏,肝脏和多个器官被药物作为原浆毒大范围地损伤,或者被亲电子基等经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损伤,对肝脏的正常代谢造成严重干扰,对肝细胞的正常结构造成破坏;②患者体质的特异性,在某些个体中由于酶类活性差异使药物出现特殊代谢,这些酶类都是同药物代谢相关的,药物在其作用下发生变化,转化成有毒物质损害患者的肝脏,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在这种个体差异中具有重要意义;③变态反应,作为半抗原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特异蛋白结合成为抗原导致变态反应炎症发生对肝脏造成损伤[4];④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还包括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等各种生理因素。
甘氨酸衍生物硫普罗宁的化学组成中包含游离巯基,能够使细胞ATP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对于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对肝细胞膜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患者血清中的ALT及TNF-α的水平由于使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出现降低,使氧自由基在肝组织中的产生降低,患者的SOD活性得到显著升高,从而使机体的肝损害得到缓解[1]。唐望先等[6]研究发现,对于D-氨基半乳糖导致的肝损害大鼠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能够使大鼠的肝损害得到显著的改善。本研究中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将其分组后采用硫普罗宁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中总有效患者为46例,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的总有效患者为32例,总有效率为59.2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观察组采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及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得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ALP、GGT、TBI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硫普罗宁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患者肝功能的作用[7,8]。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病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治疗的效果明显,治疗后肝功能AST、ALT、ALP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改善得更为明显,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缓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药物性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自锋.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30例[J]. 中国药业,2003,12(12):69.
[2] 刘启国,郭伟明,高海涛. 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观察[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4):68-69.
[3] 丛长有. 苦黄治疗急性肝炎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5):53-54.
[4] 周长玉,王哲,李岩.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5):304-305.
[5] 冼建中,关玉娟,唐小平,等.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评价[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5):426-428.
[6] 唐望先,杜荔青,张文英,等. 硫普罗宁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J]. 中华肝脏杂志,1997,5:52-53.
[7] 钟玉全. 硫普罗宁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411.
[8] 巢国锋.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09,13(11):1402-1403.
(收稿日期: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