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下半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联合组编了“内部刊物”《抗战文艺研究》,第1期也就是常说的创刊号是这年的年底印行的,开本为16开,52页。
16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共印了多少期,在这种开本的最后一期上找不到说明。这个16开本的最后一期是1987年第4季度出版的,标明“总第二十七期”。
1988年3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印行的32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封面标明的是“1988年”和“第1期”,但扉页和版权页上却又单单的标明是第一期,没有年份的表述。
直到封、扉和版权页都明确标示是1988年第2期的,也是32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1988年5月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后,我们在这一期的最末一页(第210页)上读到一则《敬告读者》,才彻底明确了这份刊物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份16开的《抗战文艺研究》1981年创刊,1987年终刊,共出版27期;从1988年起,以丛书形式出版,交新华书店发行,1988年准备出4辑。
“1988年准备出4辑”的计划在当年就打了折扣。1988年的第3辑倒是于1988年10月出版了,仅印1400册;1988年的第4辑就没有了下落。
两年之后,1990年11月《抗战文艺研究》又出版了。此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这本仍由“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同名刊物,交由成都出版社印行,印数更少,只有1000册。这一本由成都出版社印行的《抗战文艺研究》在封面、扉页和版权页上标示的"90总第31期”,是重要的期刊信息。这表明:《抗战文艺研究》从创刊到这一本,共出版了31期。
名为《抗战文艺研究》、包括16开和32开的两种开本的刊物一共出了多少期?1992年1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办的《新文学研究》创刊号封底广告说明,《新文学研究》就是已停办的《抗战文艺研究》的“前身”。也就是说,《抗战文艺研究》最多也就是1991年间印的一期或数期了。我见过并存有这期刊实物的只有总共31期。
这总共31期的、两种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虽然印刷粗糙、设计也欠精美,但内容大都是实实在在。作者都是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几代作家和学者,说他们个个都饱学可能有点儿拔高,但说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地生活、刻苦地读写的前辈却完全可以站得住脚的。
对这一套共31期的《抗战文艺研究》来说,最难弄到手的是创刊号。在原本的刊物上,它不叫“创刊号”,封面上为“1981.1”,目录页刊名旁为“内部刊物第1期”,共52页,18篇文章。创刊号的《编者的话》末尾一段写道:
本刊暂作为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待试刊若干期之后,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但“总第2辑”就改作《社会科学研究丛刊》“内部发行”了,还有定价,是三角钱,发行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行科”。这儿有一个小常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院刊叫《社会科学研究》,“丛刊”当然就是这个院刊的附属系列刊物了。
1983年第1期即总第6期的《抗战文艺研究》已是具有了省级期刊登记证号的“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定价六角。到1984年,这个刊物就交由邮局发行了。
估计是邮局发行得不太理想,1985年的《抗战文艺研究》又收回仍由编辑部自办发行。
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刊市场情况的人都知道,《抗战文艺研究》在发行道路上的曲折经历,其实是那些年头所有严肃读物尤其是学术研究类书刊共同的命运。
前些年,北京的一位同辈学者叮嘱我代他购买《抗战文艺研究》,我随时留心,但直到前不久,才幸运地凑齐了31期一整套的此刊。估计再配一套完整的《抗战文艺研究》,不会太容易了……
《抗战文艺研究》16开本27本都没有注明主编、编委之类的名单,一直到32开丛书形式的1988年第2辑(即实为总第29辑)的刊物环扉上才出现一个“《抗战文艺研究》编辑委员会”的名单。主编为吴野——当时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副主编为文天行、吴畏;“编委”除了三位正、副主编外,另有尹鸿禄、江河、杨中、陈文渊和廖全京。
这个名单中的“江河”,当是诗人欧阳江河。另外的人,除了吴畏、陈文渊我不太熟悉,其他的我都有过交往,比如廖全京还是过从甚密的同乡长兄友人,但我从来没请教过他《抗战文艺研究》办刊的情况。
访问《抗战文艺研究》的具体编刊人员当事者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总第31期之后这刊物还出版了没有,以及创刊号一共印了多少本等等之类的疑问,估计不少读者都还是一无所知。
(本文编辑 谢宁)
16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共印了多少期,在这种开本的最后一期上找不到说明。这个16开本的最后一期是1987年第4季度出版的,标明“总第二十七期”。
1988年3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印行的32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封面标明的是“1988年”和“第1期”,但扉页和版权页上却又单单的标明是第一期,没有年份的表述。
直到封、扉和版权页都明确标示是1988年第2期的,也是32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1988年5月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后,我们在这一期的最末一页(第210页)上读到一则《敬告读者》,才彻底明确了这份刊物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份16开的《抗战文艺研究》1981年创刊,1987年终刊,共出版27期;从1988年起,以丛书形式出版,交新华书店发行,1988年准备出4辑。
“1988年准备出4辑”的计划在当年就打了折扣。1988年的第3辑倒是于1988年10月出版了,仅印1400册;1988年的第4辑就没有了下落。
两年之后,1990年11月《抗战文艺研究》又出版了。此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这本仍由“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同名刊物,交由成都出版社印行,印数更少,只有1000册。这一本由成都出版社印行的《抗战文艺研究》在封面、扉页和版权页上标示的"90总第31期”,是重要的期刊信息。这表明:《抗战文艺研究》从创刊到这一本,共出版了31期。
名为《抗战文艺研究》、包括16开和32开的两种开本的刊物一共出了多少期?1992年1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办的《新文学研究》创刊号封底广告说明,《新文学研究》就是已停办的《抗战文艺研究》的“前身”。也就是说,《抗战文艺研究》最多也就是1991年间印的一期或数期了。我见过并存有这期刊实物的只有总共31期。
这总共31期的、两种开本的《抗战文艺研究》,虽然印刷粗糙、设计也欠精美,但内容大都是实实在在。作者都是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几代作家和学者,说他们个个都饱学可能有点儿拔高,但说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地生活、刻苦地读写的前辈却完全可以站得住脚的。
对这一套共31期的《抗战文艺研究》来说,最难弄到手的是创刊号。在原本的刊物上,它不叫“创刊号”,封面上为“1981.1”,目录页刊名旁为“内部刊物第1期”,共52页,18篇文章。创刊号的《编者的话》末尾一段写道:
本刊暂作为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待试刊若干期之后,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但“总第2辑”就改作《社会科学研究丛刊》“内部发行”了,还有定价,是三角钱,发行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行科”。这儿有一个小常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院刊叫《社会科学研究》,“丛刊”当然就是这个院刊的附属系列刊物了。
1983年第1期即总第6期的《抗战文艺研究》已是具有了省级期刊登记证号的“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定价六角。到1984年,这个刊物就交由邮局发行了。
估计是邮局发行得不太理想,1985年的《抗战文艺研究》又收回仍由编辑部自办发行。
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刊市场情况的人都知道,《抗战文艺研究》在发行道路上的曲折经历,其实是那些年头所有严肃读物尤其是学术研究类书刊共同的命运。
前些年,北京的一位同辈学者叮嘱我代他购买《抗战文艺研究》,我随时留心,但直到前不久,才幸运地凑齐了31期一整套的此刊。估计再配一套完整的《抗战文艺研究》,不会太容易了……
《抗战文艺研究》16开本27本都没有注明主编、编委之类的名单,一直到32开丛书形式的1988年第2辑(即实为总第29辑)的刊物环扉上才出现一个“《抗战文艺研究》编辑委员会”的名单。主编为吴野——当时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副主编为文天行、吴畏;“编委”除了三位正、副主编外,另有尹鸿禄、江河、杨中、陈文渊和廖全京。
这个名单中的“江河”,当是诗人欧阳江河。另外的人,除了吴畏、陈文渊我不太熟悉,其他的我都有过交往,比如廖全京还是过从甚密的同乡长兄友人,但我从来没请教过他《抗战文艺研究》办刊的情况。
访问《抗战文艺研究》的具体编刊人员当事者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总第31期之后这刊物还出版了没有,以及创刊号一共印了多少本等等之类的疑问,估计不少读者都还是一无所知。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