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应用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观察中肺合剂对早期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0 Gy)、照射组(30 Gy)、地塞米松(DXM)组(30 Gy+DXM)和中肺合剂组(中肺合剂+30Gy).单次6 MV X线30 Gy照射大鼠双肺,建立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分别于2和4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肺组织,进行
【机 构】
:
310022,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10022,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10022,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10022,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10022,杭州,浙江省肿瘤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观察中肺合剂对早期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0 Gy)、照射组(30 Gy)、地塞米松(DXM)组(30 Gy+DXM)和中肺合剂组(中肺合剂+30Gy).单次6 MV X线30 Gy照射大鼠双肺,建立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分别于2和4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系数,用生化法测定肺羟脯氨酸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照射组大鼠肺损伤明显,肺系数、肺羟脯氨酸含量和TGF-β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中肺合剂组比照射组肺充血、出血、渗出性改变及肺泡壁增厚程度减轻,且肺系数、肺羟脯氨酸含量和TGF-β1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 中肺合剂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表达,使放射性肺炎及纤维化病变减轻。
其他文献
一、我国放射防护教学发展简况 我国放射防护始于20世纪中期,当时出于国际局势的考虑,主要针对核工业和军事方面,1958年国家首先在军事院校开始了防原医学研究和少量教学工作;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是反映电离辐射损伤的良好指标.它不仅能反映辐射损伤和评价远后效应,而且可以估算事故条件下人员所受照的剂量,国内外已经有多例实际应用的报道[1-4],都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果.笔者对山东济宁"10.21"60Co辐射事故两名受照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分析,对病例B进行了生物剂量的估算,估算的生物剂量与临床诊断相一致(B被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病例A培养到73 h,标本仍未见
中国南方的鼻咽癌以低分化或未分化性非角化癌(WHO分型Ⅱ和Ⅲ型)多见,对放化疗敏感,但是对于首程含顺铂(DDP)的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疗效欠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肿瘤细胞产生了耐药性。
同步加量(simultaneously integrated boost,SIB)调强治疗方案在满足不同靶区获得相应所需不同剂量的同时缩短了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放射生物学效应,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仅用一个治疗计划,具有简单、高效和不易出错的优点。
阿萨丝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Asahii)为半知菌亚门、隐球菌科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免疫缺陷和恶性肿瘤患者中,既可以引起表浅部位感染,又可导致深部侵袭性感染,患者的预后差,死亡率可达78%[1,2].阿萨丝孢酵母菌是近年才由丝孢酵母属中新确定的一个种,国内外由该菌引起的多发性感染报道较少.我们分别从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病例B的痰、鼻腔、口腔、尿道口分
目的 探讨不同放射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CNE-1(鼻咽高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的凋节亚基Ku70、Ku80基因的表达与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测定CNE-1、CNE-2不同剂量的存活分数,并用线性二次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α、β、SF2、MID值,以及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检测60Co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具有蛋白修饰和核苷酸聚合作用的聚合酶,在多种有害因素造成细胞DNA断裂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是一种PARP特异性抑制剂,有报道证实,通过3-AB对PARP的抑制作用可以改变细胞对辐射引起的双链断裂的修复,引起一系
冻干人胎盘因子(PF)是从健康人胎盘中直接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临床前研究提示具有调节或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及激活巨噬细胞活性等多种生物作用。
2005年重庆市发生了一起由192Ir密封源导致的放射性污染事故.笔者对该事故的调查处理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事故原因调查 1.事故经过:2005年9月28日,工作人员在对重庆市某医院放疗中心进行防护检测时发现,该放疗中心多处机房、操作室、过道、仪器设备受到不同程度放射性污染.污染区域覆盖除钴源室、加速器机房外的其他所有区域.其中一块铅玻璃污染最为严重,辐射剂量超过FD-3013B γ辐射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