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利用文献分析法,探索了社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分别是:知识应用能力、知识更新和积累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能力 要素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下,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导致学生毕业后较难有效适应社会,所以产生了“就业难”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特别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了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提升锻炼,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尤为重要。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特此展开了此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概念界定
心理学上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体现,个人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了保证顺利解决实践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该素质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实践能力是帮助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总和。哲学上的实践能力。古希腊文中最初解释“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后来,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分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身就是目的的实践,另一种是外资目标的实践。并且认为前一种是哲学意义的上的实践。根据此观点,学者将实践能力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完成单个项目、单个任务的实践,具备这种能力的是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种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属于综合实践能力,较为高级。词源学上的实践能力,指的是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能力,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论述,社会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技能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保证取得成功的条件总和。
二、构成要素
根据定义,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为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个体的各类素质、各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也就十分重要。它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应用能力是决定这一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不知如何运用,都将致使一项任务不能有效完成。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占据着社会实践能力体系的重要地位。一项任务的完成,分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在此三个阶段中,个体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知识应用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任务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较为充分,有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学校理论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是通过此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力具备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训演练,强化学生知行合一,保证学生具备知识素养前提下,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2.知识更新和积累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社会,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信息更新较快,大学生为了较好进行社会实践,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知识过于陈旧,无法进行有效实践,不能较好完成各类任务。前期的知识不是没有用处,只是需要快速在前期知识条件下,更新知识,才能快速应对各类任务,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另外,个体在完成各类任务过程中,要注意经验积累,将经验转化为完成后期任务的知识。课堂上的学习只是汲取知识的其中一条路径,它是认识社会的基本前提。个体为了将来更加快速完成类似任务,需要在前期完成任务时,注意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加有效、精准地完成各类任务。此能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
3.知识创新能力。个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思想、观点、技术、方法等进行创新,才能在职业平台脱颖而出。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要加强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不断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工作形式不要过于陈旧,指导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断寻求新思路,形成工作亮点;科创等实践过程中,积极挖掘与众不同的方法,形成自有特色。加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能够较好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4.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当个体从校园走向社会,其个人行为会受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要不断与社会相呼应,才能较好的实现个人目标。在自我学习阶段,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社会认知,待毕业后才能较好适应社会,进而才能更好工作。个体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认知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
5.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地位、自我权益、自我义务、自我行为等的认识、评价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自我价值认知的能力体现。个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认定目标。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自我价值行为能力的体现。个体的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等是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的体现。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体现。个体价值要与社会评价、社会价值相统一,并以顽强毅力、健康心态控制自己行为。
三、结语
社会实践能力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较好认识社会、认识社会,进而为创造财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提供理论、观念、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三朵,张冬胜. 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 当代教育论坛,2004,09:43-44.
[2]刘冬岩. 实践能力——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取向[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9-11.
[3]刘磊,傅维利. 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 教育科学,2005,02:1-5.
[4]江帆,张春良,王一军,萧仲敏,陈从桂. 机械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87-19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能力 要素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下,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导致学生毕业后较难有效适应社会,所以产生了“就业难”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特别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了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提升锻炼,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尤为重要。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特此展开了此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概念界定
心理学上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体现,个人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了保证顺利解决实践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该素质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实践能力是帮助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总和。哲学上的实践能力。古希腊文中最初解释“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后来,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分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身就是目的的实践,另一种是外资目标的实践。并且认为前一种是哲学意义的上的实践。根据此观点,学者将实践能力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完成单个项目、单个任务的实践,具备这种能力的是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种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属于综合实践能力,较为高级。词源学上的实践能力,指的是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能力,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论述,社会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技能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保证取得成功的条件总和。
二、构成要素
根据定义,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为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个体的各类素质、各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也就十分重要。它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应用能力是决定这一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不知如何运用,都将致使一项任务不能有效完成。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占据着社会实践能力体系的重要地位。一项任务的完成,分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在此三个阶段中,个体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知识应用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任务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较为充分,有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学校理论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是通过此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力具备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训演练,强化学生知行合一,保证学生具备知识素养前提下,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2.知识更新和积累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社会,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信息更新较快,大学生为了较好进行社会实践,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知识过于陈旧,无法进行有效实践,不能较好完成各类任务。前期的知识不是没有用处,只是需要快速在前期知识条件下,更新知识,才能快速应对各类任务,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另外,个体在完成各类任务过程中,要注意经验积累,将经验转化为完成后期任务的知识。课堂上的学习只是汲取知识的其中一条路径,它是认识社会的基本前提。个体为了将来更加快速完成类似任务,需要在前期完成任务时,注意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加有效、精准地完成各类任务。此能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
3.知识创新能力。个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思想、观点、技术、方法等进行创新,才能在职业平台脱颖而出。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要加强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不断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工作形式不要过于陈旧,指导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断寻求新思路,形成工作亮点;科创等实践过程中,积极挖掘与众不同的方法,形成自有特色。加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能够较好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4.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当个体从校园走向社会,其个人行为会受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要不断与社会相呼应,才能较好的实现个人目标。在自我学习阶段,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社会认知,待毕业后才能较好适应社会,进而才能更好工作。个体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认知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
5.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地位、自我权益、自我义务、自我行为等的认识、评价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自我价值认知的能力体现。个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认定目标。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自我价值行为能力的体现。个体的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等是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的体现。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体现。个体价值要与社会评价、社会价值相统一,并以顽强毅力、健康心态控制自己行为。
三、结语
社会实践能力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较好认识社会、认识社会,进而为创造财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提供理论、观念、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三朵,张冬胜. 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 当代教育论坛,2004,09:43-44.
[2]刘冬岩. 实践能力——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取向[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9-11.
[3]刘磊,傅维利. 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 教育科学,2005,02:1-5.
[4]江帆,张春良,王一军,萧仲敏,陈从桂. 机械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