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震生平考述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炳震,字寅驭,自号东甫,浙江归安竹墩人,娶姚氏,育有七子。他生于康熙己未(1679)正月十四日,少时即聪慧过人,籍学宫后日有名,然省试八次均未中进士,遂谢举子业。他笃志古学,后被举荐参加乾隆元年(1736)博学鸿词科,复不遇,归二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沈炳震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其著作《新旧唐书合钞》上,而对于人物生平未有详细研究,故撰此文,从家族和社会(科举)两方面进行考察。
  关键词:沈炳震 竹墩沈氏 丙辰词科
  一、家族溯源
  沈氏名炳震,字寅驭,自号东甫,浙江归安竹墩人,娶姚氏,育有七子。他生于康熙己未(1679)正月十四日,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沈氏家族可谓明清江南望族之一,而竹墩沈氏是近世最有影响的吴兴沈氏族支,清儒全祖望称曰“归安之沈为吾浙西阀阅世家第一”。“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孙皓为护卫亡父孙和在乌程的陵墓,升设吴兴郡。这标志着平原地区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沈氏望族的来源。正如《竹溪沈氏家乘》称:“竹墩支者,子长卿居千金,世孙子敬赘施氏居此。后少司马子木谥恭靖,宪副子来,大司空儆炌谥襄敏。是为竹墩之源。”在明代,沈氏有子木、儆炌、胤培祖孙三代皆名列九卿,尤其子木、儆炌二尚书,创造了竹溪沈氏第一个辉煌的巅峰。其家族溯源如下:沈子木,字汝南,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谥“恭靖”;沈儆炌,字叔永,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河南左布政使、光禄寺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工部尚书,谥“襄敏”;沈庄卿,字君端,廪生荫太常寺典簿沈儆炌长子;沈钟元,字体长,贡生,授知县,未上而卒,沈庄卿长子;沈角,字麟兮,庠生,沈钟元子;沈雍,字升孙,贡生,选授平阳儒学教谕,沈角子。沈雍为沈炳震之父,原名栋衍,入清后改名为雍。他原本应承袭锦衣卫百户,但时值鼎革之际,文称“公原讳栋衍,承高祖荫,应袭锦衣卫百户。年三岁时报名兵部,得旨出幼之日承袭。不数年,明社已移人”。上文可感其凄凉无奈之意,这种受挫也可看作是沈氏家族衰落的一个原因。沈雍原配金氏,金氏病亡后继配董氏,家中有四子。长子炳贞(1664—1721)字朗恒,号洁庵,庠生入国学,据书记载:“沈炳贞以子生遴赠奉直大夫,陆凉州知州。”另外,在《湖州府志》中亦有记载:“沈雍以孙生遴赠奉直大夫,陆凉知州。”仲子为炳震。叔弟炳巽(1681—1756)字绎旃,号权斋,为国学生、候选州同,曾效力于河工,并致力于《水经注》研究,著有《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此书“凡从前篇简脱漏,文字蹐驳,首尾颠踬,句读转易者,一一正之,复还道元之旧观……且其发端,本出东甫,绎旃实竟其绪。笃学嗜古之勤,终不可没焉”,此外還有《权斋老人笔记》四卷、《权斋文稿》一卷、《续唐诗话》和《全宋诗话》。幼弟炳谦(1685—1751),字幼牧,号劳山,亦贡生,并于乾隆元年(1736)与炳震共举博学鸿词科。
  由此可见,虽然康乾时期竹墩沈氏已经处于衰落期,沈炳震兄弟皆为生员,科举不显,但都是著名学者,在文化方面成就颇大。沈炳震性仁孝,其父沈雍卒于官舍,炳震兄弟皆在家侍母而不知,赶到之时已是卒后二日。当时有风俗客死者灵柩不宜入家,然炳震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焉。有父死异乡而柩不归故居之理?”他力排众议奉中堂,旁观者咸服其知礼。等到将其父下葬之后,又庐居尽哀,“尽礼蔬食三年……家祭上冢,必忾慕惨戚,四十年如一日也”,可谓君子知礼也。他又敬爱其弟,时称昔有苏氏子瞻、子由兄弟师友,古今艳称,于今再见其人哉。赞曰:“归安之沈为吾浙西阀阅世家第一,自明时恭靖、襄敏父子二尚书称名卿……东甫兄弟三人固其中碧梧翠竹也。”
  二、科场失意
  沈炳震幼年时便聪慧过人,及至稍长喜欢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年十五受知于学,以明经补贡生后,日有名。然而从康熙丙子至甲午(1696—1714),他八次参加省试均不得一遇。其友人在碑文称:“甲辰绑蔺,已被蔗入彀,终以策问语过激见黜。或尤之,东甫笑曰:‘吾知尽言无隐而已,得失何问哉。’嗣是亦不复应试矣。”从碑文可知,策问言语过激是沈炳震科举不中的原因之一,沈氏亦笑答自己乃是尽言所知无隐也。但据其弟炳巽所言“兄少凝重简默,言笑不苟,在父母侧怡声下气,进止不失尺寸”可知,一方面炳震本身简默少语,又恪守礼制,事父母尚不失分寸,另一方面,古代士子寒窗苦读无非是望考取功名,尤其是沈氏家族此时衰落,想必重振家族的愿望十分强烈,不然也不会出现省试八次之多,却为何在科举应试中因言语过激而见黜?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沈氏当年应试策问文字已无法看到,笔者猜想大概是东甫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爱好理想与当时政治环境及社会风气的相悖、冲撞之下的必然。其弟炳巽亦称:“而先生之至亦倦矣,遂谢举子业,专攻古学。”
  乾隆元年(1736)诏举博学鸿词科,沈炳震因钱陈群故乃得詹事王奕清举荐,其弟炳谦为右副都御史程元章所举,炳震遂携《新旧唐书合钞》与弟二人共同赴京。丙辰词科先后应召者二百六十余人,而其著作之富莫如炳震,众人皆论此科为东甫开。然而召试廷殿仍不遇,兄弟二人一并放还,沈炳震也于归后二年去世。究其怀才不遇之由,当从朝廷和沈炳震自身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乾隆元年(1736)的博学鸿词科(即丙辰词科)之背景,是因为雍正皇帝“以康熙特开博学鸿词科,已越数十年,当修旷典,嘉予旁求”,于雍正十一年、十三年二月及十一月多次下诏书令内外臣子举荐“博学鸿词”之选。然而事未竟而山陵崩,最终由乾隆皇帝“继世宗宪皇帝之志”,玉成其事。此次共录十九人,可见录取率很低。如孟森先生所说:“己未唯恐不得人,丙辰唯恐不限制……己未为上之所求,丙辰为下之所急。” 此外,“乾隆丙辰词科,有嘉兴张庚,仅剩二句未誊完,日以暮,被逐;吴江迮云龙,早完卷,因足痒脱靴欲搔,侍臣以为失仪,亦被逐”的记载中,略可见丙辰词科取士的苛刻,可见官方对待士子的态度带有一定的傲慢性。   另一方面,沈炳震八次省试不中后,遂专心于古学,吴斯洺称其:“鄙弃帖括,自乐以古文为制义。”其一生致力于考证求索,“自六经三史以及诸子百家,无不究心博览。丹铅批阅者数十部。钩纂考订者亦二十余种”。然而在当时朝中八股取士的风气下,这种古貌古心之研究并不为时风众势之人所喜。因此虽然沈炳震个人所著甚丰且得多人赏识,其时“子取东甫诸书以呈户部侍郎临川李公,临川惊喜曰:‘不意近世尚有此人!’亟欲推挽之”,最终却在临川李公左迁后不了了之。炳震失意而归,归二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终其一生,始终未能得意于科举。可见,士子寒窗苦读往往只学应试之八股文,问其经史古学却惊愕不谶何语也,而正是这样的人却能高中科举,渊博如东甫却只能郁郁而终,不得不说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后论曰:“八股兴而古学废,有问以经史而瞠目拄颚不谶何语者,然其人往往取科第去,而枕经作史之人湮郁以终,东甫其一也。古人有云:各从所好。士之轻一时志千古者,尚坚其志哉。”
  三、结语
  沈炳震一生科场失意,以明经充贡生卒,未能在仕途官场上重振沈氏家族“祖孙三代皆名列九卿”之荣光。作为文人士子,沈氏并非怀才不遇之辈独一人,实乃是当时社会风气下失意者之一。然而作为一代史学家,其著述等身,其生平最用心之作《新旧唐书合钞》在生前虽然未曾看到刊行,但在卒却后流传于世且广为参考征用,首开《唐书》整理之风气,并且影响了乾嘉考据学派。如墓志铭所云:“郁于生前,荣于身后,士论重之。”
  参考文献:
  [1] 龚肇智.嘉兴明清望族疏证[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2] 周扬波.从士族到绅族 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沈秉成.竹溪沈氏家乘[M].光绪十年本.
  [4] 沈炳巽.权斋文稿(卷一)[M].吴兴刘氏嘉业堂.
  [5] 陆心源修,丁宝书纂.归安县志(卷三十)[M].光绪八年刊本.
  [6] 宗源瀚修,周学濬纂.湖州府志(卷十六)[M].同治十三年刊本.
  [7]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
  [8] 钱仪吉.碑傅集(卷一三三)[M].扬州:扬州古籍书店,1984.
  [9] 沈炳震.唐書合钞[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10]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1] 邱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 宋永祥.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及其与学术、文学之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化的影响渗透到每个角落,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的碰撞也在逐步加剧,这对藏地产生了重大影響。藏族女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把目光投向了沉浮中的藏族青年,尤其是女性。作家直面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隐忍与欲望等抉择下的精神困惑,从个人体验出发,展开精神层面的深度叩问,表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 精神抉择 藏区 女性小说  以藏区女性作家
期刊
摘 要:高僧伏虎传说是佛教出于传教目的产生的辅教故事中的一个典型模式。在佛教典籍中,高僧伏虎传说有虎作为生灵与作为山神化形的两大故事类型。镇江虎跑泉传说集中了“平虎患”与“虎跑泉”两部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其结构,发掘其中的“功能”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于传说采取的叙事策略与反映的佛教信仰背景。  关键词:高僧伏虎 镇江虎跑泉 叙事结构 文化意义  佛教自东汉中期开始有规模地在中土传播,东汉末年开始进
期刊
摘 要:《歧路灯》是一部以“浪子回头”为主线的长篇教育小说,当中的四位家塾师者对主人公谭绍闻的影响很大。作品通过对四位师者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为人师表的自身修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歧路灯》启示我们:师风师德建设从古到今都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关键词:良师 庸师 职业素养 道德风范 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往今来的教育理念与实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和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为基础,尝试比较分析两书的作者及书中的代表人物,旨在探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精神及理想主义。  关键词:理想主义 美国梦 《白鲸》 《了不起的盖茨比》  创作于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白鲸》,其作者是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的赫尔
期刊
摘 要: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通过八个女性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展示了西方女性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其中有爱情婚姻的困扰、家庭社会的压力、自我成长的迷惘与挣扎等。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主宰自身命运,深陷社会、婚姻等多重旋涡难以自拔,无处逃离。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 《逃离》 女性意识 价值  一、《逃离》中的“逃离”主题呈现  (一)家庭逃离 在该小说集中,首篇小说名为《逃离》。卡
期刊
摘 要:葛亮的《朱雀》以其身处异乡的南京人的身份讲述南京故事,他笔下的南京记忆和南京人具有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情感质地和民俗风韵。同时,作为新锐“70后”作家,葛亮书写历史的方式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南京叙事、宿命观等角度切入,探讨其小说的历史、人性场域以及对当代中国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葛亮 南京叙事 宿命  南京这座城市千百年来不断被言说,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牧的《夜泊秦淮》、姜夔的
期刊
摘 要:大历诗人韦应物,生逢“开元”盛世,后遭“安史”祸乱,其诗作由盛唐余韵转向清雅闲淡之风,特别是妻亡后的一系列“悼亡诗”。这首诗,寓簡洁明快之语言表达出无尽之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凝练却蕴含丰富。景物描写丝丝相扣、浑然一体,人物情景铺写细致入微,虽仅一句,然涵盖作者对亡妻不尽之思念,可谓韦应物悼亡诗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关键词:韦应物 《子规啼》 悼亡诗 赏析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
期刊
摘 要:《摆渡人》是一部关于心灵变化历程的书。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描述了一个小女孩迪伦从遭遇车祸死亡到灵魂被摆渡走向另一个世界重生的旅程,最终找到内心深处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关键词:《摆渡人》 死亡意象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摆渡人》是英
期刊
摘 要:《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发表于2010年的一部关于故乡梁庄的纪实性文本,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学界巨大的反响。书中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梁庄的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广大农村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在梁庄》 农民 传统文化 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各大城市。现代化的观念也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涌入乡村。梁鸿不禁发问:“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
期刊
摘 要: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当前学科交叉与融合形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文学地理学的兴起也是时代大背景之下,时间纬度向空间纬度转向的一个重要体现。线性时间在事物发展中的绝对权威,渐渐地被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代表的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所影响,人们开始关注生存、关注生命的意义,由此促成人类对于空间维度的重视,促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转向”。空间维度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由此兴起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