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矛盾分析法初步探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相关因素,可以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辩证法;影响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教学,是以其内容为桥梁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实效性是教师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在大学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要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及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形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联系网络中的阻碍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提出,“当人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P4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明确指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教授者即思政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在教师和学生各自方面的不同要素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这些诸多的联系网络中,对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存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阻碍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
1、教师方面:呆板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存在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经历过九次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后,高校思政课现已经有五门必修课。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设置的五门思政课均属于公共必修课,且学分和课时上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学分多,课时多,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下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并且课堂教学也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云南财经大学罗小青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大学翻新的教学改革,大部分是形势上的改革,而忽略了课堂内容上的重视。这种课程改革最终变成了形象工程,害了学生也耽误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最后,搁置问题,忽视现实。”[3]其实,不论是单一单向的教学模式还是表面上的教学改革,从思政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如果继续秉承呆板的教学模式,不从自身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出发,仅仅孤立的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学生方面: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
就当前大学生的在校表现来看,每一位大学生渴望学习的专业都并非是自身感兴趣的,而是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于是乎,就出现这样一些“怪现象”:财经类学校的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都想转到经济类专业;师范类学生都想选择教育学相关专业;医科大学的学子都热衷于牙科专业。对于那些无法转专业又因为自身高考成绩不够只能读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每天的仰天抱怨只剩下拼命的考计算机证、会计证、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等等 。因此,中国的高等学府都逐渐营造出浓厚的“考试氛围”并形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最终,在高校思政治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努力学习专业课的学生”、“认真看书准备考证的学生”以及“为下一节专业课养精蓄锐的学生”等等现象。其实,出现这些现象除了外界社会的影响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态度。如果学生继续持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实际情况与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够而盲目的学习,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二)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过程,所有的事物必须经历相应的过程,才可以使自身得到发展。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P46高校思政课自出现以来,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革与发展阶段,特别是“05方案”实施过后,思政课的发展尤为明显。 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创新也有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具体体现在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以及陈旧的教学内容两方面上。
1、传统的教科书体系
高校思政治课自“05方案”通过后获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几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经过多次修订,但依然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然而,教科书体系发展的滞后又着重表现为教材的重复性上。纵观2013年修订版的思政治课教材与2015年修订版的思政课教材,不难看出,教材内容的重复包括:重复的逻辑、重复的方式、重复的频率以及重复的重点。重复的教材内容是很难打破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的。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如果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的教科书体系,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陈旧的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接轨,如何与现如今大学生的理念和價值观产生碰撞,如何冲击青年学子的思想与心灵等问题成为当前思政课的重大研究问题。目前,我们上思政课过分偏向读学生的理论灌输,并且这种灌输通常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并没有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严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套路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就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点需求相距遥远,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无论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还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成效来看,继续陈旧的教学内容而不以发展的观点来改变教学套路,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三)矛盾问题中的阻碍因素
矛盾与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人们喜欢与否、高兴与否、愿不愿意,矛盾与问题都是存在的,它们总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P47对于当前高校思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来说,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之间的矛盾问题。另外,近年来显著的社会民生问题与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之间的矛盾问题。
1、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后现代主义以其批判、丰富、新颖、独特的思想充斥着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能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大学校园是思想交流与交汇的自由乐园,大学生们可以在大学里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更能给收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它会慢慢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对他们的思维结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如何使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开展的重要意义,处理好学生因为思想上的冲击导致的马克思主义认同不高的问题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其次,大学生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群体,他们不只能受会到社会的影响并且也能感触到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因此,如果不解决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与马克思主义认同之间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民生问题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公平的教育问题,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就业困难以及社会保障滞后等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阻碍,更多的是群众对我们执政党的不满,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府,不解决好民生问题让我们的老百姓如何相信党和政府?让大学生群体如何学习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呢?因此,如果不处理好民生问题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之间的问题,该如何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4]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为高校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顾远明.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罗小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习近平.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
王宝娟(1993—),女,云南大理宾川县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与管理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辩证法;影响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教学,是以其内容为桥梁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实效性是教师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在大学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要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及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形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联系网络中的阻碍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提出,“当人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P4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明确指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教授者即思政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在教师和学生各自方面的不同要素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这些诸多的联系网络中,对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存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阻碍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
1、教师方面:呆板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存在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经历过九次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后,高校思政课现已经有五门必修课。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设置的五门思政课均属于公共必修课,且学分和课时上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学分多,课时多,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下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并且课堂教学也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云南财经大学罗小青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大学翻新的教学改革,大部分是形势上的改革,而忽略了课堂内容上的重视。这种课程改革最终变成了形象工程,害了学生也耽误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最后,搁置问题,忽视现实。”[3]其实,不论是单一单向的教学模式还是表面上的教学改革,从思政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如果继续秉承呆板的教学模式,不从自身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出发,仅仅孤立的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学生方面: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
就当前大学生的在校表现来看,每一位大学生渴望学习的专业都并非是自身感兴趣的,而是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于是乎,就出现这样一些“怪现象”:财经类学校的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都想转到经济类专业;师范类学生都想选择教育学相关专业;医科大学的学子都热衷于牙科专业。对于那些无法转专业又因为自身高考成绩不够只能读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每天的仰天抱怨只剩下拼命的考计算机证、会计证、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等等 。因此,中国的高等学府都逐渐营造出浓厚的“考试氛围”并形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最终,在高校思政治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努力学习专业课的学生”、“认真看书准备考证的学生”以及“为下一节专业课养精蓄锐的学生”等等现象。其实,出现这些现象除了外界社会的影响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态度。如果学生继续持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实际情况与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够而盲目的学习,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二)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过程,所有的事物必须经历相应的过程,才可以使自身得到发展。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P46高校思政课自出现以来,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革与发展阶段,特别是“05方案”实施过后,思政课的发展尤为明显。 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创新也有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具体体现在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以及陈旧的教学内容两方面上。
1、传统的教科书体系
高校思政治课自“05方案”通过后获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几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经过多次修订,但依然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然而,教科书体系发展的滞后又着重表现为教材的重复性上。纵观2013年修订版的思政治课教材与2015年修订版的思政课教材,不难看出,教材内容的重复包括:重复的逻辑、重复的方式、重复的频率以及重复的重点。重复的教材内容是很难打破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的。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如果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的教科书体系,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陈旧的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接轨,如何与现如今大学生的理念和價值观产生碰撞,如何冲击青年学子的思想与心灵等问题成为当前思政课的重大研究问题。目前,我们上思政课过分偏向读学生的理论灌输,并且这种灌输通常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并没有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严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套路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就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点需求相距遥远,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无论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还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成效来看,继续陈旧的教学内容而不以发展的观点来改变教学套路,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三)矛盾问题中的阻碍因素
矛盾与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人们喜欢与否、高兴与否、愿不愿意,矛盾与问题都是存在的,它们总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P47对于当前高校思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来说,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矛盾是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之间的矛盾问题。另外,近年来显著的社会民生问题与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之间的矛盾问题。
1、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后现代主义以其批判、丰富、新颖、独特的思想充斥着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能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大学校园是思想交流与交汇的自由乐园,大学生们可以在大学里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更能给收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它会慢慢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对他们的思维结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如何使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开展的重要意义,处理好学生因为思想上的冲击导致的马克思主义认同不高的问题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其次,大学生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群体,他们不只能受会到社会的影响并且也能感触到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因此,如果不解决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与马克思主义认同之间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2、民生问题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公平的教育问题,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就业困难以及社会保障滞后等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阻碍,更多的是群众对我们执政党的不满,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府,不解决好民生问题让我们的老百姓如何相信党和政府?让大学生群体如何学习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呢?因此,如果不处理好民生问题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之间的问题,该如何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呢?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4]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为高校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顾远明.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罗小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习近平.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
王宝娟(1993—),女,云南大理宾川县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与管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