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美学是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伦理学。以西方哲学家的美学及伦理学观点为依据,通过对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观点的具体阐述,说明此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诠释其在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3-06;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3-0229-02
ApplicationofEcologicalAestheticsandEthicsonLandscape
YUAN Ying
(Horticultural Colleg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ethics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nature,society and people’s own ecological aesthesis. Based on the aesthetical and ethical theorie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the view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was described,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ies us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mostuated. Meanwhile,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ies which were applied on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interpreted.
Key words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aesthetics;ecotourism planning;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1生态美学原理
生态美学,是国内近些年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有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毋庸置疑,生态美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自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强调不仅要从人,也要从生态、宇宙自然的意义上去看待审美方面的问题,这对破除对美的僵化理解、将美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生态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一种显学和理论思潮的出现,它是与特定的哲学思想相关的,特别是受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影响深刻,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则诞生于西方的生态学视野下。西方当前的生态主义有3个特点,一是以自然为本;二是反人类中心主义;三是认为作为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和动物是完全平等的[1]。
1.1我国的生态美学观点
在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即道。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仅是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照,也是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从我国近些年流行的生态美学观点来看,其内涵已超出这些,更多的是从人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谐和的关系看待审美,更多地看到社会文化和人类实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从这一立场出发,就不能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将“生态中心”与“人类中心”对立起来。生态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但是,它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差异,人有着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会性、文化性这一方面上,又有着明显的局限[2]。美学研究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差异,不能不以社会性、文化性的眼光看待生物存在。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和立场。只是这里所说的以“人类”为中心,不是不尊重自然,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相违背,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协调,它实际上也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3]。从这一意义上说,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都是不妥当的,最好的说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不过,谈到这一点时,又需明确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而非自然,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研究是对人自身而言的,没有人,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存需要,也无所谓美不美的问题。
因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整体论方法为基础,以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和权利学说为依据,通过体验、感受、领悟,可以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更为有意义的是,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结构内部物种多样性造就的和谐完美的大自然图景。这种审视和研究已不再把人作为中心和主体,而是将人类看作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置身于大自然中,发现人的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美中的价值,以及反思地球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自然和谐关系,揭示地球生态整体生态美的破缺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提升人与自然唯美关系的层次和境界。这种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在自然中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在人类中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4]。彭锋在《完美的自然》中指出:“自然美不是指自然事物符合某种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指自然在根本上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真身和根源。换句话说,从自然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原初形式来说,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欣赏者以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欣赏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术。”
1.2西方生态美学观点
西方哲学家尼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惟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而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则使审美判断的领域从此被限定了。
马斯洛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至少和自然有最低限度的同型性(和自然相似)才能在自然中生长……在人和超越他的实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裂缝。”美学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如何拥有生存权利的问题,而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问题,也是人如何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上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5]。
2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指导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石。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系统,大自然有价值和权力等都是生态旅游规划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要求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强调自然主题和保护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生态旅游设施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能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更不宜集中修建宾馆、饭店、商店、银行等形成旅游集镇。避免生态旅游景区城市化、园林化倾向。提倡“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要求,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使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要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西方工业基地的景观改造
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欧洲工业化问题和旧城市改造面临的诸多难题日益突出,促使整个欧洲开始思考以新的建筑、景观设计手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筑、景观学术界各种思潮的出现及对新世纪的思考催生了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它围绕“人·自然·技术”三要素为核心,力求平衡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生态上的“平衡”。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崛起的标志是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建造。瓦伦汀教授通过“德国鲁尔区艾美溪工业景观改造”、“慕尼黑旧机场改造”和“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3个案例,依照由大到小的尺度,分别解析了地区生态改造恢复、城区规划设计和建筑细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鲁尔工业区北部艾美溪河的绿色景观系统重建项目是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典型。在艾美溪河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工矿企业,使得该地区的景观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如今,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区被改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许多残存的重型机械和高炉、气罐不仅成为人们游玩的项目,更是成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象征;同时,生态系统的改造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在慕尼黑旧机场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生态的理念,将慕尼黑老机场规划成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和生态公园3个部分,并通过多变的手法,将三者自然地衔接起来。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周围和一些细部作了非常巧妙而合理的布置,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显现出生态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理念[7]。
4参考文献
[1] 郭玲玲.从生态伦理学到环境伦理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4):57-59.
[2] 黄炎平,朱月兵.生态伦理视野中的自然价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22.
[3] 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J].社会观察,2005(6):50-51.
[4] 叶平.自然辩证法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11):8-10.
[5] 毛宣国.当下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与制作,2008(5):40-41.
[6] 佑素珍,王南浞.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透视兼论生态伦理学的存在[J].中州学刊,2003(2):147-149.
[7] 易锐.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J].艺术与设计,2009(12):4.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3-06;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3-0229-02
ApplicationofEcologicalAestheticsandEthicsonLandscape
YUAN Ying
(Horticultural Colleg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ethics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nature,society and people’s own ecological aesthesis. Based on the aesthetical and ethical theorie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the view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was described,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ies us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mostuated. Meanwhile,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ies which were applied on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interpreted.
Key words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aesthetics;ecotourism planning;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1生态美学原理
生态美学,是国内近些年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有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毋庸置疑,生态美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自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强调不仅要从人,也要从生态、宇宙自然的意义上去看待审美方面的问题,这对破除对美的僵化理解、将美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生态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一种显学和理论思潮的出现,它是与特定的哲学思想相关的,特别是受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影响深刻,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则诞生于西方的生态学视野下。西方当前的生态主义有3个特点,一是以自然为本;二是反人类中心主义;三是认为作为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和动物是完全平等的[1]。
1.1我国的生态美学观点
在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即道。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仅是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照,也是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从我国近些年流行的生态美学观点来看,其内涵已超出这些,更多的是从人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谐和的关系看待审美,更多地看到社会文化和人类实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从这一立场出发,就不能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将“生态中心”与“人类中心”对立起来。生态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但是,它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差异,人有着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会性、文化性这一方面上,又有着明显的局限[2]。美学研究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差异,不能不以社会性、文化性的眼光看待生物存在。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和立场。只是这里所说的以“人类”为中心,不是不尊重自然,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相违背,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协调,它实际上也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3]。从这一意义上说,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都是不妥当的,最好的说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不过,谈到这一点时,又需明确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而非自然,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研究是对人自身而言的,没有人,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存需要,也无所谓美不美的问题。
因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整体论方法为基础,以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和权利学说为依据,通过体验、感受、领悟,可以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更为有意义的是,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结构内部物种多样性造就的和谐完美的大自然图景。这种审视和研究已不再把人作为中心和主体,而是将人类看作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置身于大自然中,发现人的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美中的价值,以及反思地球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自然和谐关系,揭示地球生态整体生态美的破缺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提升人与自然唯美关系的层次和境界。这种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在自然中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在人类中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4]。彭锋在《完美的自然》中指出:“自然美不是指自然事物符合某种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指自然在根本上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真身和根源。换句话说,从自然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原初形式来说,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欣赏者以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欣赏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术。”
1.2西方生态美学观点
西方哲学家尼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惟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而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则使审美判断的领域从此被限定了。
马斯洛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至少和自然有最低限度的同型性(和自然相似)才能在自然中生长……在人和超越他的实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裂缝。”美学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如何拥有生存权利的问题,而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问题,也是人如何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上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5]。
2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指导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石。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系统,大自然有价值和权力等都是生态旅游规划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要求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强调自然主题和保护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生态旅游设施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能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更不宜集中修建宾馆、饭店、商店、银行等形成旅游集镇。避免生态旅游景区城市化、园林化倾向。提倡“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要求,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使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要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西方工业基地的景观改造
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欧洲工业化问题和旧城市改造面临的诸多难题日益突出,促使整个欧洲开始思考以新的建筑、景观设计手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筑、景观学术界各种思潮的出现及对新世纪的思考催生了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它围绕“人·自然·技术”三要素为核心,力求平衡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生态上的“平衡”。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崛起的标志是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建造。瓦伦汀教授通过“德国鲁尔区艾美溪工业景观改造”、“慕尼黑旧机场改造”和“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3个案例,依照由大到小的尺度,分别解析了地区生态改造恢复、城区规划设计和建筑细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鲁尔工业区北部艾美溪河的绿色景观系统重建项目是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典型。在艾美溪河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工矿企业,使得该地区的景观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如今,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区被改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许多残存的重型机械和高炉、气罐不仅成为人们游玩的项目,更是成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象征;同时,生态系统的改造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在慕尼黑旧机场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生态的理念,将慕尼黑老机场规划成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和生态公园3个部分,并通过多变的手法,将三者自然地衔接起来。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周围和一些细部作了非常巧妙而合理的布置,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显现出生态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理念[7]。
4参考文献
[1] 郭玲玲.从生态伦理学到环境伦理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4):57-59.
[2] 黄炎平,朱月兵.生态伦理视野中的自然价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22.
[3] 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J].社会观察,2005(6):50-51.
[4] 叶平.自然辩证法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11):8-10.
[5] 毛宣国.当下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与制作,2008(5):40-41.
[6] 佑素珍,王南浞.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透视兼论生态伦理学的存在[J].中州学刊,2003(2):147-149.
[7] 易锐.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J].艺术与设计,20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