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写作特点分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的名作,也是美国短篇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文分别从客观的叙事视角、简洁文风以及象征手法三个方面来赏析这篇短篇小说,领会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探究其丰富的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写作主题。
  【关键词】海明威 叙事 象征
  引言
  海明威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很多优秀短篇小说。《一间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于海明威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西班牙前线时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客观的叙事视角、象征手法以及简洁文风三个方面来来赏析这篇短篇小说,以探究其丰富的内涵。
  客观的叙事视角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没有使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旁观者的客观视角进行信息的传达,没有过多任何感情色彩的介入,不加旁观者的评论,力图给读者带来一个客观的描述。
  文章开头出现两位酒吧侍者,他们就一位深夜独自来酒馆喝酒的老人展开了一场对话。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
  两位侍者的对话中,海明威没有使用谁问,谁答的字眼,而是采用了自由间接引语,他们简短的对话并没有叙述者干预其间,读者仿佛身处其间,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从这些只言片语中领略到丰富内容。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一位侍者认为老人有钱,所以不存在物质生活的问题,那么他自杀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另一位侍者则认为老人自杀是另有原因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与思考,读者会带着疑问、猜测阅读下去。
  再往下读,读者了解到两位侍者出现了重大分歧。年轻的侍者抱怨说:“我真希望他回家去。我从来没有在三点钟以前睡觉过。那是个什么样的睡觉时间呀?”而年老侍者对老人更多的是同情,他同情“那种不想睡觉的人,同情那种夜里要有亮光的人”。年轻的侍者则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态度:“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我呢。”读到这里,可以推测出两人侍者处于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有很大差异,但是文中并没有出现他们各自的心理描述,作者只是像一台留声机一样把两者的对话用及其简练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非常艰难地从各自的语言表达中推测各自的心理状态。酒馆里的年轻人急着下班回家,他的人生是稳定的,幸福的,对未来有信心的。而年老的侍者和老人一样倍感空虚,孤独和迷惘。
  在文章的结尾,年老的侍者走出酒馆后,“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最后,天亮了,他就要睡觉了。到头来,他对自己说,大概又只是失眠”。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这是典型的海明威式小说结尾,被称为“零度结尾”。这种结尾没有任何总结性的描述,没有点明文中一直出现的饮酒的老人最后的结果,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让我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正如海明威本人所说:“我试图删去没有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一切事情,以便他或她读过什么以后这就成为他或她经验的一部分,好像真的发生过似的。”这样的客观冷静地叙事风格拉近了读者与叙事者间的距离,让读者具有强烈的参与感。这样的叙述视角不仅不会给读者带来障碍,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启迪他们的思考。这也许就是海明威的独特的写作魅力所在。
  简洁的文风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 “冰山”。他认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平面的八分之一,而海平面以下的八分之七则要要靠读者自己去猜测。为了使自己的语言精简凝练,海明威“不惜伐倒整片陈词赘言的森林,通过疏疏落落,经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的这种别具风格的“冰山原则”是他一直遵循的写作原则。它表现在语言上没有华丽辞藻,句子也通常短小精悍,几乎没有修饰性从句,用词简单口语化,并且很少使用形容词或副词等修饰词,很少出现表达情感的语言,他的语言特别是简练的会话体,用非常精准的语言记录着生活中的场景,生活和人物。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开头以寥寥数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主要人物。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餐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的不同。呆在餐馆里的两个侍者知道这老人有点儿醉了,他虽然是个好主顾,可是,他们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他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几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晚上,地点——酒馆,人物——老人和两位侍者。海明威使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来呈现故事发生的场景,让读者如同看一张幻灯片一样,在画面中感受到老人的孤独感。酒馆里两位侍者一直在注意老人,他们围绕老人进行简短的对话:
  “他上星期想自杀,”一位侍者说。
  “为什么?”
  “他感到绝望了。”
  “有什么原因吗?”
  几句简单的对话,故事场景就从夜色里的咖啡馆转到唯一的老年顾客,又从顾客转到两位侍者身上。故事叙述非常简洁,却把酒馆里的不同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海明威非常善于利用简洁的语言风格对人物对话的记录,传神的场景和环境描写来揭示真实的生活。
  象征
  象征是指用某种具体的东西代表另一种抽象的东西,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具体的象征物通常能唤起人们许多想法和情感。象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通过使用象征这一修辞手法可以使文本中的词语表达更具内涵,达到特殊效果。海明威的作品通常带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象征意义。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作者使用了一些象征因素,下面试举几例加以阐释。   故事发生在一个干净明亮的酒馆里,夜已经深了,里面除了两位侍者外就只有一位老人,作者反复使用了“晚”,“天色已晚”,“老人喜欢坐得很晚”。“晚”在这里反复出现,不仅仅是交待场景发生的时间。这里“晚”还包含着隐含意义,老人已步入生活的暮年,身体不如年轻时那么强健,生命如同风中残烛。老人双耳失聪,生活已经完全与外界隔绝,心灵处于无助和绝望之中。“阴影”是海明威为故事所设计的另一象征性情景,作者反复强调这位老人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酒馆没有别人,空空荡荡,然而老人却宁愿独自一人坐在“阴影里”。“阴影”暗示我们老人不愿意被他人,甚至是酒馆的侍者注意到,当他需要添酒时,也只是“轻轻用杯子敲敲茶托”。他自尊心很强,宁愿隐藏自己,不想被外人注意到自己的孤苦与烦闷。两名侍者窃窃私语地讲到老人上周曾经自杀未遂,引发了他们激烈的讨论。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年龄很大了,虽然很有钱,却总是一个人来这个酒馆喝酒,老人衣着考究,喝酒时总是很讲究,“喝啤酒的时候从不滴滴答答往外流,就是喝醉时也不例外。”老人总是选择坐在阴影里,“阴影”象征了老人的精神困顿。“阴影”像一片乌云一样,把世间的一切欢愉和喜乐都隔开了,而将老人困在了无可逃脱的阴影之中。我们读到此处不免深深好奇到底是什么促使老人落入这样的境地。而小说中还有另一个意象——“光”。与阴影相反,它是一种以带给人慰藉的力量。感到虚无的老人和年老的侍者都离不开酒馆这种明亮的干净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光亮”、“干干净净或者井井有条”是唯一可以对抗空虚存在的东西。它们代表了混乱无序的世界里的秩序和理性。对“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渴望象征了秩序、理性、希望、感情等美好世界的企盼和向往。
  联想到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在经历战争的摧残,对战争带给人的毁灭性打击深有体会。衣食无忧的老人也许正是经受了战争对精神世界的沉重打击,开始对未来悲观失望,丧失了信念和理想。但是还是渴望拜托精神的迷惘和空虚,内心渴望平和、宁静,于是在小酒馆———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寻求战胜空虚和孤寂的力量。作者常用的几个物象所对应的含义相对稳定,并且抽象内容与具象形式常常融为一体,使读者可以借助这些象征去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结语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文字简洁却余味无穷,就在于作者留下了很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参与去思考。这也正体现了海明威创作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海明威没有直接表达思想的态度,而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调动发挥读者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去挖掘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内涵。正是因为海明威曾经历过战争,他对战争对人带来的痛苦,悲观和虚无深有体会。他反复描写的“干净”和“光亮”或许就代表一种摆脱战争阴影的光明和秩序。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精心构思了一幅幅画面,我们通过分析小说的独特叙述视角、简洁的文风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战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海明威.陈朝廷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49.
  [2]崔道怡,朱伟,王清风,王勇军.“冰上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M].工人出版社,1987.
  [3]Carols Baker.Earnest 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s[A].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6:242-245.
  作者简介:张锦娜(1985.8-),女,河南周口人,助教,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Abstract】The adv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s provided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favorable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means of support.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ways to utilize infor
【摘要】面对中职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兼顾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乐学、善学、学以致用,进而感受成功的滋味,努力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彻底转变英语教学观念,为中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奉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教学 因材施教 成功 能力  英语是我校的一门主要公共课程,作为我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英语只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开设。而当
【摘要】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衔连理论作为出发点,结合大学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明确衔连理论的应用方式及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篇衔接 连贯理论 阅读教学 应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的四大法宝,而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的重头戏。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最早由韩礼德夫妇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韩礼德及夫人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探讨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知道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理论 指导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反而注重于难度较高的听说教学。这
【摘要】丹尼尔迪福是十八世纪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鲁宾逊漂流记》,是他的第一部个人自传体小说,小说创作之后引起的反响是首次确立了个人和自我在小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突出了小说创作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强调了人们在时代背景下对个人生活独立的一种追求。《鲁滨逊漂流记》具有强烈的私小说特征。文章在阐述私小说内涵的基础上,从《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小说中体现的私文化特征。  【关键
【摘要】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词汇的读音、拼写、释义与应用等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文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问重点访谈的形式,对零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零基础少数民族学生 母语迁移 英语学习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词汇的读音、拼写、释义与应用等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
【摘要】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全面叙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意义,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笔者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心得体会,最后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英语 教学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人性把握,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表现取决于其行为能力的自我效能。那么,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
【摘要】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和认知现象,更是推动语言系统发展与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在高校英语词汇教學中,充分运用隐喻认知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并建构隐喻联想模式,实现词汇的意义化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隐喻 认知 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联想模式 词汇教学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of human think
【摘要】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英语演讲实训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还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与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演讲实训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英语演讲 实训模式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转变,使得我国对外语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其中尤其需要英语人才。因此,在培养社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