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应构建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 转型 应用技术型 优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方向上由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这不是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现就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1、建立“实用、适用、够用”课程体系,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管用”。根据本科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
2、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设置教学模块,对有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度调整,加大实践内容的比例,充分体现技能性和适用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多变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1、加大对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同时,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标准答案”判优劣的思维定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教师应遵循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教学规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广泛采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三、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体系可以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上岗靠能力、考核有依据、收入看贡献”的机制。一是建立常规考核目标和年度考核目标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目标到人,全员考核。二是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工作绩效与教师待遇挂钩。
2、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对各层次教学质量和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积极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建设,特别是要促进师德建设,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学督导要把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思想和教学水平的进步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新办专业和新教师的督导工作。同时,认真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以此积极教育和鞭策落后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与师艺。
3、学校要为教师职务晋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向“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倾斜的政策体制及激励机制。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1、积极与企业行业单位联系,为专任教师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主动、积极地走校企联合之路,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及实践场所,共同搞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营销策划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为专职教师提供访问交流的机会,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先进发达省市院校、行业企业或国外去参观考察、学习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学术研讨、交流。鼓励已经达到一定学历层次的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建立并完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依托我校及相关企业实训基地进行教师培训,如学科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将师资的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培训工作逐渐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文法分院)
关键词 转型 应用技术型 优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方向上由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这不是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现就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1、建立“实用、适用、够用”课程体系,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管用”。根据本科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
2、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设置教学模块,对有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度调整,加大实践内容的比例,充分体现技能性和适用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多变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1、加大对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同时,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标准答案”判优劣的思维定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教师应遵循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教学规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广泛采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三、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体系可以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上岗靠能力、考核有依据、收入看贡献”的机制。一是建立常规考核目标和年度考核目标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目标到人,全员考核。二是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工作绩效与教师待遇挂钩。
2、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对各层次教学质量和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积极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建设,特别是要促进师德建设,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学督导要把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思想和教学水平的进步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新办专业和新教师的督导工作。同时,认真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以此积极教育和鞭策落后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与师艺。
3、学校要为教师职务晋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向“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倾斜的政策体制及激励机制。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1、积极与企业行业单位联系,为专任教师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主动、积极地走校企联合之路,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及实践场所,共同搞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营销策划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为专职教师提供访问交流的机会,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先进发达省市院校、行业企业或国外去参观考察、学习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学术研讨、交流。鼓励已经达到一定学历层次的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建立并完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依托我校及相关企业实训基地进行教师培训,如学科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将师资的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培训工作逐渐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文法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