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新闻采访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kycaro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广播电台的记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闻采访,但可能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广播新闻、什么是广播新闻采访。这里,想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实践中的体会。
  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其一,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新闻的功用。
  所谓广播新闻采访,是指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广播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播新闻采访的任务首先是收集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字信息、背景材料;其次是采集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相关人员的同期声,为后续报道做准备。
  广播新闻采访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广播新闻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广播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1、观察的直接性。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播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并把所见所闻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2、观察的综合性。观察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
  3、观察的客观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眼光观察。
  4、观察的经常性。广播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5、观察的敏感性。在现场观察中,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
  对于广播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广播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二、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一般来说,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音响绝对真实。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无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不能摹拟,也不能互相替换。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录音响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对采访对象进行“导演”和摆布,干涉音响实际发生的状况和过程。音响之可贵,在于它能够比文字更真切地再现新闻事实。而经过导演摆布以后所采录的音响,无论如何都是对于事实原貌的篡改。
  2、力求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所录的音响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不造作。采录新闻现场实况音响要自然,采录人物讲话尤其要注意自然。在这方面,录音采访跟文字采访不大相同。文字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的材料,即使采访对象讲话不自然,只要能挖掘到真实而又充分的材料,仍然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报道。而录音采访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形,录下来的音响则会把不自然的状态如实地暴露在听众的面前,从而大大削弱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捕捉特点。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里去,能使人产生新鲜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特点的音响,就是能够反映事物或人物个性的音响。捕捉和恰当运用这种音响,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个性;反之,则可能因音响的一般化而给人以雷同的感觉。
  4、尽量清晰。音响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现场的音响清晰度不是采录者能够完全控制的。因此只能在正视它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弥补措施,要防止任意干预,弄虚作假。在有些伴随事物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声音中,往往说话声、环境声混在一起,对于这类音响一般只能力求主体音响基本清晰。至于访问录音,由于记者可以选择和控制采访对象和时间,则应该力求全部音响清晰,尽最大努力防止和消除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增强采录和驾驭音响的能力。影响音响清晰度的还有不少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忽视访问环境的选择和检查,结果往往因室内有墙体回声、或存在着其他电磁波而造成噪音干扰;采录前没有对录音器材作细致检查,就可能因设备故障而影响音响的清晰度;使用录音器材不当,如话筒离采访对象过近,录下的声音会发“纰”,过远则声音模糊,等等。
  5、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掌握采访节奏是指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另外,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也很重要,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如果能在采访每条新闻前都自如掌握以上方法和要点,相信作为新闻记者,业务水平定会日渐提高。
  (作者单位:淮南交通文艺广播)
其他文献
现代化大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空气、水体等污染,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严峻的形势迫使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逐步提升。植树造林、绿化津城是天津生态文明建设
编者按:编辑在统计各省历年在本刊发表文章数量以及在"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数量时,发现江苏省六年来发表文章总数位居第一,在连续四届"健康
期刊
本文以重庆大都市圈内的市级工业园区——同兴工业园区为例,研究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以及园区、企业、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共生的发展路径。
一、概述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把城市分为两类,即静态城市和动态城市。由于数千年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变化都很小,因此,对城市
【关键词】法制节目 建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今年1 月,全国电视媒体就已有300多家开设了法制栏目,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法制节目播出格局。尽管我国的法制节目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法制节目如何担负起普法和释法的社会责任,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笔者在此谈几点建议。  不要让节目成为犯罪“教材”。报道违法犯罪案件的目的,原本是要提醒人们防微杜渐、远离犯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你问我高中生是如何度过他们的夜晚的,我会告诉你: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总的来说,夜里三点以后,高中生在睡觉;而三点以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开夜车。  正如在台灯下守候的漫漫长夜一样,同学们对高中生活的形容,多集中在“黎明前的黑夜”这个词汇上。老师们的说法略有不同,他们说:“你们所开的夜车,是一趟开向春天的夜车,谁把它开得越长、开得越久,谁的春天就会变得越明媚、越灿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