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将会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国际奥委会是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火车头”,那些来去匆匆、“神秘兮兮”的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则是这个“火车头”的驾驭者。
从“家庭席位”到取消终身制
国际奥委会实行委员“逆向代表制”,即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国际奥委会在委员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代表,而不是他们的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这种独特的代表制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其目的在于确保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的独立性。
国际奥委会成立时有15名委员,大都由国际奥委会创始人顾拜旦指定,多为欧洲人。初期的委员以学者、贵族和军官为主。直到1952年,委员中尚包括一位国家元首、三位亲王、三位伯爵和六位贵族。
由于那时实行终身制,委员继承人由委员本人推荐,国际奥委会内一度出现“家庭席位”现象。上世纪50年代初.西班牙的两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还是古埃利男爵和其女婿佩德罗·伊瓦拉。
当时,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此有异议。据一位国际奥委会前委员回忆:“在我入选国际奥委会的一些年,前委员的儿子,女婿和侄子们为奥林匹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显然是很危险的。”
为改此弊端,国际奥委会后来规定,除1966年前当选的委员沿袭终身制,1999年11月底之前的当选委员退休年龄为80岁,之后当选的委员退休年龄为70岁。凡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以及运动员代表身份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只有当他们担任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国家奥委会主席和现任运动员时才有资格当选。一旦不再拥有这些职务和身份,也就自然从国际奥委会“退役”,与其年龄无关。
采取上述措施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更新加快,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目前的委员中,资历最老的是1963年当选的两人:一位是原国际足联主席。年近90岁的巴西人阿维兰热,另一位是前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87岁的瑞士人霍姆勒。
国际奥委会现有115名委员,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选的为108人;2000年以来进入此“核心”层的就有29人。最年轻者不过30来岁。
“指挥人员”男女比例滞后
25年前,国际奥委会还是清一色男子汉的世界。1981年,60岁的委内瑞拉体联主席丰塞卡和30岁的芬兰田径宿将海格曼成为国际奥委会历史上首批女性委员。
国际奥委会现有亚洲委员18人,均为男性。历史上的首位国际奥委会亚洲女委员是中国的吕圣荣,1986年,作为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她顺理成章地进入国际奥委会。后来由于离开了国际羽联主席的岗位,吕圣荣也随之结束了国际奥委会的任职。
目前,国际奥委会的5名副主席中,仅有的一位来自瑞典的女性副主席叫林德贝里。58岁的她精通瑞典语、英语、法语和德语四国语言,1996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进入执委会,后来又成为副主席至今。林德贝里也是目前国际奥委会执委会15位执委中的唯一女性。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经指出,“根据我们掌握的最新情况,女子运动员将占雅典奥运会全体参赛人数的44%。而且我们预测,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持平的目标最迟也会在10年后实现,这种情况甚至很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时就会出现。”
可雅典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的女性委员总共仅有12人;目前也不过维持此水平,只占委员总数的10.4%。与女性参与奥运会比赛规模的增长和所获取的突出成绩相比比例显然极不适应。
现役运动员亦可做“操盘手”
1992年之前,曾经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的300多人中,仅有9人获得过奥运会奖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明显改观。目前的委员队伍中,曾驰骋奥运赛场的宿将达到37人,获得过奖牌的25人。他们当中,有5名现役委员均先后参加过五届奥运会、3人还曾经胸挂奖牌;另有16人最少参加过三届奥运会。
5名五度进军奥运会的宿将委员中,有两名女性,而且都是屡屡站在奥运会最高一级领奖台上的巾帼英雄。其中一位是波兰的斯文斯卡。她参加过五届奥运会、累计获得3枚金牌;1998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另一位是意大利的迪琴科。自1984年到1998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她参加了五届冬奥会女子越野滑雪比赛,共收获两枚金牌、两枚银牌、3枚铜牌;1999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国际奥委会执委中,还有一名运动员出身的执委与众不同。他便是有“撑杆跳高沙皇”之称的乌克兰宿将布勃卡。说他特殊,一则因为其当运动员时,有着6次夺得世界冠军、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35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辉煌战绩;更是因为2000年,他还是一名现役运动员时,便“一步登天”,直接被吸收进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迄今为止,这也是一项无人能够比肩的“世界纪录”。
2001年2月,布勃卡正式挂靴。转换角色不久,他便随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华视察了北京申奥的筹备情况。去年6月,42岁的布勃卡当选为乌克兰国家奥委会主席。
三大“舵手”各展风采
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的“掌舵人”是“主持国际奥委会的全部活动并且始终代表国际奥委会”的该会主席。《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以无记名投票从其委员中选举主席一人,任期八年。主席可以连选连任,连任每届任期为四年。”
成立百余年来,国际奥委会先后推出了八位主席。他们中尤以第二任的法国人顾拜旦、第七任的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更值得一写。
作为“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29年的主席生涯并不平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的奥运会未能举行,顾拜旦本人也被迫拿起武器,为祖国而战。战争结束,年过半百的他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奥林匹克运动中。经其努力,第七届奥运会如期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病逝于日内瓦。其遗体安葬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墓碑上写着:奥林匹克的恢复者永垂不朽!其心脏则葬于奥运会的发祥地——希腊的奥林匹亚。
萨马兰奇登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位置的1980年,正逢奥林匹克运动的多事之秋。美国等一大批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作为报复,前苏联等东欧国家“以牙还牙”,集体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坚持改革,支持将商业机制引进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由民间承办,盈利两亿多美金,创出了一条新路。
八年后的第25届奥运会在萨马兰奇的祖国西班牙举行。他亲自出面解决了诸多棘手难题,使该届奥运会成为国际奥委会所有成员参加的“全家福”。奥林匹克运 动实现了空前的繁荣。
接替萨马兰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比利时人罗格,有过参加三届奥运会的运动员经历,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也已十多年。他上任四年来既锐于进取。又非常务实。罗格加大了国际奥委会中运动员委员的比例;针对奥运会规模的无限制膨胀,多方倡导奥运会“瘦身”、限制规模,虽然并不顺利,却已收到成效。
奥林匹克运动曾屡次蒙羞
国际奥委会成立前30年,其花销主要依赖顾拜旦的私人财产。委员们除自己承担费用,还需按规定上缴“认捐费”。直至萨马兰奇1980年任主席前,国际奥委会成员外出开会。考察的机票,还是由外出者自掏腰包。
1952年至1972年担任主席的布伦戴奇曾公开诉苦说,担任此职务,每年要花掉他个人7万多美元。爱尔兰的基拉宁是一位记者出身的电影导演,其经济情况无法与曾是建筑业巨富的布伦戴奇相比。当布伦戴奇退休,基拉宁被提名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候选人时,后者曾表示,如果基本费用得不到保证,他自己宁可放弃提名。
随着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从申办奥运会的空前激烈,到奥运会的豪华之风,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置身其中,便有人难耐贪欲、牟取不义之财,收受贿赂,既葬送了个人前程,又让奥林匹克运动蒙羞。
萨马兰奇当政的后期,有赫尔米克受贿案和盐湖城冬奥会申办受贿案。赫尔米克原为美国奥委会主席,1985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萨马兰奇又力推他进入执委会。1991年,此君收受不该得的咨询费等多达30多万美元的丑闻被曝光,他被迫先后辞去在美国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的一切职务。
盐湖城申办受贿案影响更恶劣。它发端于盐湖城冬奥会申办表决之前。当时,有几名经纪人向一些申办城市索取了数百万美元,然后以50万到100万美元收买一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票。当时的国际奥委会执委,瑞士人霍德勒最先向媒体揭露此黑幕,立即在国际奥委会引发了一场“地震”:有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被开除、4人被迫辞职、9人受到警告。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也因此引咎辞职。
罗格上任后,又先后出现了金云龙和斯拉夫科夫为“主角”的两大丑闻。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韩国人金云龙,受贿和侵吞公款约320万美元,被判两年徒刑,成为锒铛入狱的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的最高层官员。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保加利亚的斯拉夫科夫因“教唆”行贿,被英国BBC电视台曝光,遭到国际奥委会开除。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车头要不离轨,驾驭者和指挥者就必须恪守纪律、洁身自好。为了保证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不出问题,萨马兰奇时期,就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罗格更是惩治腐败毫不手软。他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不能允许一个有错误的人坐在奥林匹克的组织之上。”
责编/王查娜
从“家庭席位”到取消终身制
国际奥委会实行委员“逆向代表制”,即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国际奥委会在委员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代表,而不是他们的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这种独特的代表制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其目的在于确保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的独立性。
国际奥委会成立时有15名委员,大都由国际奥委会创始人顾拜旦指定,多为欧洲人。初期的委员以学者、贵族和军官为主。直到1952年,委员中尚包括一位国家元首、三位亲王、三位伯爵和六位贵族。
由于那时实行终身制,委员继承人由委员本人推荐,国际奥委会内一度出现“家庭席位”现象。上世纪50年代初.西班牙的两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还是古埃利男爵和其女婿佩德罗·伊瓦拉。
当时,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此有异议。据一位国际奥委会前委员回忆:“在我入选国际奥委会的一些年,前委员的儿子,女婿和侄子们为奥林匹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显然是很危险的。”
为改此弊端,国际奥委会后来规定,除1966年前当选的委员沿袭终身制,1999年11月底之前的当选委员退休年龄为80岁,之后当选的委员退休年龄为70岁。凡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以及运动员代表身份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只有当他们担任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国家奥委会主席和现任运动员时才有资格当选。一旦不再拥有这些职务和身份,也就自然从国际奥委会“退役”,与其年龄无关。
采取上述措施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更新加快,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目前的委员中,资历最老的是1963年当选的两人:一位是原国际足联主席。年近90岁的巴西人阿维兰热,另一位是前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87岁的瑞士人霍姆勒。
国际奥委会现有115名委员,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选的为108人;2000年以来进入此“核心”层的就有29人。最年轻者不过30来岁。
“指挥人员”男女比例滞后
25年前,国际奥委会还是清一色男子汉的世界。1981年,60岁的委内瑞拉体联主席丰塞卡和30岁的芬兰田径宿将海格曼成为国际奥委会历史上首批女性委员。
国际奥委会现有亚洲委员18人,均为男性。历史上的首位国际奥委会亚洲女委员是中国的吕圣荣,1986年,作为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她顺理成章地进入国际奥委会。后来由于离开了国际羽联主席的岗位,吕圣荣也随之结束了国际奥委会的任职。
目前,国际奥委会的5名副主席中,仅有的一位来自瑞典的女性副主席叫林德贝里。58岁的她精通瑞典语、英语、法语和德语四国语言,1996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进入执委会,后来又成为副主席至今。林德贝里也是目前国际奥委会执委会15位执委中的唯一女性。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经指出,“根据我们掌握的最新情况,女子运动员将占雅典奥运会全体参赛人数的44%。而且我们预测,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持平的目标最迟也会在10年后实现,这种情况甚至很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时就会出现。”
可雅典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的女性委员总共仅有12人;目前也不过维持此水平,只占委员总数的10.4%。与女性参与奥运会比赛规模的增长和所获取的突出成绩相比比例显然极不适应。
现役运动员亦可做“操盘手”
1992年之前,曾经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的300多人中,仅有9人获得过奥运会奖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明显改观。目前的委员队伍中,曾驰骋奥运赛场的宿将达到37人,获得过奖牌的25人。他们当中,有5名现役委员均先后参加过五届奥运会、3人还曾经胸挂奖牌;另有16人最少参加过三届奥运会。
5名五度进军奥运会的宿将委员中,有两名女性,而且都是屡屡站在奥运会最高一级领奖台上的巾帼英雄。其中一位是波兰的斯文斯卡。她参加过五届奥运会、累计获得3枚金牌;1998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另一位是意大利的迪琴科。自1984年到1998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她参加了五届冬奥会女子越野滑雪比赛,共收获两枚金牌、两枚银牌、3枚铜牌;1999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国际奥委会执委中,还有一名运动员出身的执委与众不同。他便是有“撑杆跳高沙皇”之称的乌克兰宿将布勃卡。说他特殊,一则因为其当运动员时,有着6次夺得世界冠军、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35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辉煌战绩;更是因为2000年,他还是一名现役运动员时,便“一步登天”,直接被吸收进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迄今为止,这也是一项无人能够比肩的“世界纪录”。
2001年2月,布勃卡正式挂靴。转换角色不久,他便随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华视察了北京申奥的筹备情况。去年6月,42岁的布勃卡当选为乌克兰国家奥委会主席。
三大“舵手”各展风采
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的“掌舵人”是“主持国际奥委会的全部活动并且始终代表国际奥委会”的该会主席。《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以无记名投票从其委员中选举主席一人,任期八年。主席可以连选连任,连任每届任期为四年。”
成立百余年来,国际奥委会先后推出了八位主席。他们中尤以第二任的法国人顾拜旦、第七任的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更值得一写。
作为“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29年的主席生涯并不平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的奥运会未能举行,顾拜旦本人也被迫拿起武器,为祖国而战。战争结束,年过半百的他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奥林匹克运动中。经其努力,第七届奥运会如期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病逝于日内瓦。其遗体安葬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墓碑上写着:奥林匹克的恢复者永垂不朽!其心脏则葬于奥运会的发祥地——希腊的奥林匹亚。
萨马兰奇登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位置的1980年,正逢奥林匹克运动的多事之秋。美国等一大批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作为报复,前苏联等东欧国家“以牙还牙”,集体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坚持改革,支持将商业机制引进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由民间承办,盈利两亿多美金,创出了一条新路。
八年后的第25届奥运会在萨马兰奇的祖国西班牙举行。他亲自出面解决了诸多棘手难题,使该届奥运会成为国际奥委会所有成员参加的“全家福”。奥林匹克运 动实现了空前的繁荣。
接替萨马兰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比利时人罗格,有过参加三届奥运会的运动员经历,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也已十多年。他上任四年来既锐于进取。又非常务实。罗格加大了国际奥委会中运动员委员的比例;针对奥运会规模的无限制膨胀,多方倡导奥运会“瘦身”、限制规模,虽然并不顺利,却已收到成效。
奥林匹克运动曾屡次蒙羞
国际奥委会成立前30年,其花销主要依赖顾拜旦的私人财产。委员们除自己承担费用,还需按规定上缴“认捐费”。直至萨马兰奇1980年任主席前,国际奥委会成员外出开会。考察的机票,还是由外出者自掏腰包。
1952年至1972年担任主席的布伦戴奇曾公开诉苦说,担任此职务,每年要花掉他个人7万多美元。爱尔兰的基拉宁是一位记者出身的电影导演,其经济情况无法与曾是建筑业巨富的布伦戴奇相比。当布伦戴奇退休,基拉宁被提名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候选人时,后者曾表示,如果基本费用得不到保证,他自己宁可放弃提名。
随着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从申办奥运会的空前激烈,到奥运会的豪华之风,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置身其中,便有人难耐贪欲、牟取不义之财,收受贿赂,既葬送了个人前程,又让奥林匹克运动蒙羞。
萨马兰奇当政的后期,有赫尔米克受贿案和盐湖城冬奥会申办受贿案。赫尔米克原为美国奥委会主席,1985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萨马兰奇又力推他进入执委会。1991年,此君收受不该得的咨询费等多达30多万美元的丑闻被曝光,他被迫先后辞去在美国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的一切职务。
盐湖城申办受贿案影响更恶劣。它发端于盐湖城冬奥会申办表决之前。当时,有几名经纪人向一些申办城市索取了数百万美元,然后以50万到100万美元收买一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票。当时的国际奥委会执委,瑞士人霍德勒最先向媒体揭露此黑幕,立即在国际奥委会引发了一场“地震”:有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被开除、4人被迫辞职、9人受到警告。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也因此引咎辞职。
罗格上任后,又先后出现了金云龙和斯拉夫科夫为“主角”的两大丑闻。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韩国人金云龙,受贿和侵吞公款约320万美元,被判两年徒刑,成为锒铛入狱的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的最高层官员。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保加利亚的斯拉夫科夫因“教唆”行贿,被英国BBC电视台曝光,遭到国际奥委会开除。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车头要不离轨,驾驭者和指挥者就必须恪守纪律、洁身自好。为了保证国际奥委会这个“火车头”不出问题,萨马兰奇时期,就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罗格更是惩治腐败毫不手软。他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不能允许一个有错误的人坐在奥林匹克的组织之上。”
责编/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