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之举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填鸭式”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上课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式,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323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其次,教师要学会聆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例如,当我教学解方程时,在板书解方程的过程中,孩子质疑我“忘写了单位名称”,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不仅在认真观察,还在心里将方程和不含字母的等式解答进行比较。然后就此问题课堂里展开了讨论,从概念到表述,最终发现未知数只表示一个数值,而不是数量。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当学生提问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样学生不仅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会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间互相提问,合作讨论,共同参与,充分培养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学“观察和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问”。赞可夫說:“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的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要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结果孩子们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老师回答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提问题
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课余和孩子们谈心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想提问但又不知怎么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
(1)直接式提问。概念、法则、公式教学常用到直接式提问,即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学习四边形”时,学生可以从“什么是四边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等方面提问。
(2)比较式提问。计算、数的读写教学常用到比较式提问。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对知识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学习小数的读法时,先让学生读几个整数,通过对比,孩子们明白了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按读车牌号码的方法读。从而明白了区别,加深了印象。
(3)联系式提问。几何图形教学常用到联系式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开拓思维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的方法得出结论。同时再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提问。
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老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提高质疑水平,使学生从小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爱雄.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000(005):117.
【2】贾凤银. 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 602(19):102-102.
【3】周丽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教育革新, 2015, 000(011):P.6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323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其次,教师要学会聆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例如,当我教学解方程时,在板书解方程的过程中,孩子质疑我“忘写了单位名称”,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不仅在认真观察,还在心里将方程和不含字母的等式解答进行比较。然后就此问题课堂里展开了讨论,从概念到表述,最终发现未知数只表示一个数值,而不是数量。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当学生提问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样学生不仅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会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间互相提问,合作讨论,共同参与,充分培养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学“观察和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问”。赞可夫說:“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的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要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结果孩子们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老师回答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提问题
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课余和孩子们谈心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想提问但又不知怎么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
(1)直接式提问。概念、法则、公式教学常用到直接式提问,即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学习四边形”时,学生可以从“什么是四边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等方面提问。
(2)比较式提问。计算、数的读写教学常用到比较式提问。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对知识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学习小数的读法时,先让学生读几个整数,通过对比,孩子们明白了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按读车牌号码的方法读。从而明白了区别,加深了印象。
(3)联系式提问。几何图形教学常用到联系式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开拓思维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的方法得出结论。同时再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提问。
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老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提高质疑水平,使学生从小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爱雄.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000(005):117.
【2】贾凤银. 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 602(19):102-102.
【3】周丽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教育革新, 2015, 000(011):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