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负载融入创新写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活动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个性化表述的创造性精神体验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和历年高考作文命题,都强烈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命题,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精神风貌而空谈个人的忧乐,都涉及“个体生命价值”、“民族精神风貌”以至“人类精神境界”。
  那么怎样有效地让自己的文章既负载文化内涵,又能赢得读者的喝彩呢?
  就近取材,把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与作文联系起来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途径。因为,历史人物、文学形象在教材中都有深入分析,在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文学名著、现代传媒中也有丰富的记载,学生比较熟悉,写起来较容易;再说,它们还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那怎样才能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呢?
  首先,能进行客观独到的思考,能够从作文的命题中找准与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相关的最佳切入点。
  对人物形象除了了如指掌,还应有客观独到的思考,思考其蕴含的生活的、人性的矛盾性,懂得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民族精神风貌、人类精神境界的融合。比如庄子、陶渊明、李白,屈原、杜甫、苏轼,再比如王昭君、李清照,他们厌弃官场,洁身自好,抛弃家业学业事业,他们伟大,是君子,如此陈述就落入俗套。而如果再追问一句他们究竟为谁而厌弃官场、为谁而洁身自好、为谁而抛弃家业学业事业,文章就会陡然升起一种沉重的文化认同,就会增色不少。如以“泪”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如果要选取一个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个写作思路:谁的泪——哪种泪——为什么流泪——流泪的意义是什么。如果选屈原,我们是否可以在行文中这样对思路设置进行回扣呢?“屈原的泪——忧国忧民的泪——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君主昏庸——为天下苍生谋求安宁与幸福”。其实也就因为最后的对屈原“为什么流泪——流泪的意义是什么”的思考,才能使这篇文章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获得读者的认同。
  其次,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素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借鉴,紧扣中心进行。
  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素材很多,比如曹操,可以写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诈,也可以写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武等,我们只能选取最有利于表达立意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切入。
  再次,能够采取最佳的创作方法,使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生动形象地融入作品中,更好地彰显主题,表现自己的创造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1)故事新编,凸显创意
  故事新编就是把一则既有的故事进行新加工,使之改变情节,代表新意,呈现新的特点。故事新编中的人物都是带着性格来的,一出现名字,读者便联想起与之有关的各个事件,起到言简意丰的作用。而且将新的思想内容放到众所周知的人物身上,既富有情趣,又让人感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如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孙悟空下岗记》等。
  (2)放大细节,演绎恢宏
  放大细节,是指对某一历史故事细节进行还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夸张的描摹刻画。这一方法与故事新编创作法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就是人物还是原来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事件相对单一,但细节刻画更加逼真、细腻,能让读者在跌宕起伏的微妙变化和情感体验中得到震撼,以小见大,彰显主题。如高考作文《陷阱》。
  (3)文化散文,负载凝重
  文化散文往往借助历史人物、文学形象,对人类、对国家、对文化、对历史、对人生进行深沉的发问,笔致开阔,目光淼远,语势厚重,文采斐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采取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 历史故事 现代性批判 文化追溯),进行自信、理智、从容、智慧的表述,传达自己的思考。
  (4)叙史论今,透辟说理
  议论文,借助具体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评论,可以充实论据,形成全文的逻辑框架,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笔更生动,增强说服力,从而深化文章的立意。具体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或者蒙太奇式的剪辑组合法。这两种方式都是选取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人生片段,或者是对其进行高度概括,然后附以自己独到的议论分析,加以剪辑组合,利用共同的立意线索有机构成一篇说理透彻、见解深刻的文章。如高考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孙兴涛,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