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析文章】王立华:《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0期。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祎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大量阅读,丰富学养
  作者认为,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中国化的语文教育,因此阅读这些传统经典书目,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最佳追求。作者阅读初衷是为了躲开语文教育改革的失败阴影,自2006年起大量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加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又逐渐扩大阅读范围,以研究的姿态阅读一些哲学、社会学、人学类的书籍。阅读《四部丛刊》涉及的传统经典,把它们作为必读篇目。阅读《道德经》,逐渐理解了道家的理想基于自然、出于自然。这一时期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的专业视野,积淀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体验。运用自身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其语文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独立阅读、观察与思考,为此后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量阅读,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宽专业视野,积淀学养,是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作者的成功,显然离不开这个条件。
  四、“建模”总结,应用推广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学自己需要的语文,2007年9月,作者设计和展开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等课题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侧重理论探讨,而“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实验则侧重实践研究。对于前者,作者以“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为主攻方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受注意力、经验基础、文本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生成和升华。 “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给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主要依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态为学生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过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作者确定了四个研究重点:
  第一,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模
  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口:学生通过学生接口与系统交互,完成课程的学习、测试;教师接口:教师通过教师接口丰富教学材料,添加专家知识和管理学生特征,向教学材料库补充教学材料等;专家知识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教学策略的规则知识、学习标准、教学质量等评价标准;学习材料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能反映课程知识,并能为学习过程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的数据库或教学材料;学生模型:由学生特征库和特征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学生模型除了接受学生主动提交的个性特征外,还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个性化教学模型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做好基础。如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建设常规意义上的阅读内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和背诵篇目为基础,又选择屈原的《楚辞》中的《渔父》等,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内容的建设。例如,学生杜爽等语文学习优势很明显,她发表了不少作文,但都欠缺文采。为了增强杜爽的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教师与杜爽商量后,一起搜集并让她阅读大量的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帮助该生建设阅读资源库,这个库包括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这一任务主要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完成。文言文,以教师选编为主,学生自行寻找阅读内容为辅。教师为学生选编的七年级的阅读内容有《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简短的神话故事、寓言类的文言文,大都限定在200字以内,阅读内容很有趣。
  第二,学生信息收集系统的建模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三种信息。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对比性信息。教师如何收集一些对比信息,比如学业成绩信息。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在做、擅长做的收集行为。二、基本信息。教师如何使用详细的目标表等测量手段、指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兴趣爱好与家庭背景。三、即时性信息。教师基于成长实践的评估。教师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设计。比如,为了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作者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个性社会因素构成的个性结构,从家庭背景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设计学生的成长基础自测指标。
  第三,班本课程系统的建模
  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班级中的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
  第四,学生的学习记录与使用系统的建模
  一是研究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教师怎样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研究教师如何分析、使用这些学习记录。此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收集学生的信息、测量学生的成长现状的一些量表,比如《学生基本情况汇集·家背景文化》《学生单科学习成绩分析·家长版》等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教师、家长纷纷索要这些量表。
  “教育建模”是教学理论结构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年教师个人而言,教育经验的推广意味着其教育实践受到人们的认可,教学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教师本人实现了对“教书匠”的超越,成为教学能手或教育专家。所以,教育建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五、理论提升,清晰定位
  从一个师范生到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施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本案例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青年教师,其前期的成长过程亦是如此。在其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读书学习。对语文教育坚持自身的个性化思考和实践:写自己想的、自己做的事、说自己的话、听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回响。十四年的语文教育探索,对语文教育,对教师专业、对自己的教师角色等等,都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发现人,培养人。这才能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做一个热爱祖国、头脑理性、崇尚民主自由、个性独立的现代人奠定基础。当然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都理应如此!”“语文教育不能教孩子一味地、盲目地迷信权威,不能让学生陷入思想的迷局,相信一些虚假的历史、依据错误的逻辑成长,那样玩的是沙滩起万丈高楼的危险游戏。总有一天,在受蒙蔽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思想体系会轰然倒塌。”“思想培育者是我所有的角色担当中最理想的形象,是我要寻找的适宜位置。”上述这些观点和看法,既反映了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特有的语文教育观,也反映了该语文教师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位置。这个清晰的定位,将使作者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越来越宽广。这也是我们对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朋友专业发展的美好期待!
其他文献
新课标告诉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倡导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党的十七大代表刘尚辉: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少先队报优秀指导者,湖北省三·八红旗手、优秀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并且学好英语。让学生在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阐述一些使英语课堂活起来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    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教师应紧跟时代步
绿色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绿色思想”的核心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程也要加强对实验教育的重视,实验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学习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在观摩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高中组的16节课后,作为教研员的我有了更深切的
一、 合理引入  1. 词汇教学  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词汇量都很大,多数学生觉得记忆这些单词很困难,这时我就琢磨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我常用的方法是给每个学习小组抽签,每张纸条上写上一个字母,是该单元比较难记的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然后让组员背诵出抽签所获字母的所有单词,以在一分钟内背单词比较多或背完所有单词所用时间比较少为胜者。在第一轮决出胜负后再进行第二轮比赛。第二轮比赛是根据读音规则或拼写规律,写出
英语学习,单词是基础,单词如果记不住,就根本谈不上连词成句,更谈不上掌握英语、运用英语去交际。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平时说话都是用本地语或者是母语,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交谈,其他时候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记好单词,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大部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英语单词的记忆对整个中学生群体来说又是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掌握英语单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记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利用.白板的普及更加推动了“微文化”的诞生,微课虽然短小,但是作用很大.微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重点
<正>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