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然而在当今社会,不尊敬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屡见不鲜,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基于这一现状,引导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弟子规》的学习,教育他们礼貌地对待和孝敬父母长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求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老师;家长;家园共育
《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因此引导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弟子规》的学习,教育他们礼貌地对待和孝敬父母长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求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弟子规》学习时,我们力求学校、家庭双方合力,尽力做到教师引路、家长配合,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孝顺之心。
一、教师引路,树立幼儿孝敬意识
教孩子学会“孝敬”是终生受用的法宝。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将“孝敬”分为两块——孝父母、敬老师,并扩展到孝敬所有的尊长。一个人的“孝敬”是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而孩子的孝敬意识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
1.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孩子懂得孝敬,大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可见大人的言行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最初的认知、言行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都是从成人那里模仿的。起初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成人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大人做的,他就能做;大人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平时生活中与同事相处应以礼相待,搭班的老师给予了什么帮助哪怕是传递一样物品都应主动说一声“谢谢”,对孩子、家长、同事都应微笑待人,说话多使用礼貌语言。这样,孩子时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即使有时不是很明白,但是在耳濡目染中他们也会以礼相待。
2.启发引导
我们都知道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地保持下来,培养幼儿的孝心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在学习“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一句后,在吃中饭前我向孩子们提出要懂得“四感恩”:感恩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和所有一切付出的人。在多次的强调之后,幼儿的进餐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再也没有小朋友剩饭了,桌上和地上也没有掉下来的米粒了。就这样,日日诵读,天天提高,幼儿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二、家长配合,关注幼儿孝心行为
学习《弟子规》培养幼儿孝心行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老师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起家长对孝心培养的重视。我们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单和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孝心的有效方法。
1.关注日常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作用于人的一生,孝心的养成也要基于良好的习惯。教幼儿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幼儿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如:爸爸妈妈下班帮忙拿拖鞋,吃饭时拿碗筷、端菜等(亲所好 力为具);吃饭时请长辈先用餐,自己再开动(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上学或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回到家主动和家里的人打招呼(出必告 返必面);路上见长辈或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 急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等。这些日常行为的培养家长应关注细节并持之以恒,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2.鼓励孝顺行为
鼓励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哪怕只是给妈妈夹了一筷菜,哪怕只是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哪怕只是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一个人被看成什么样,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教导孩子:“给爷爷端杯水,说爷爷辛苦了!”“给外婆拿个苹果,说外婆你真好,谢谢你!”并适时表扬孩子:“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宝贝!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很孝顺的孩子。这种暗示能对孩子发挥奇效,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付诸行动,直至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妨多用些正面语言,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及时表现出满足和欣慰,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而且会给家人带来快乐。若是孩子能一次次满怀幸福感地表达孝心,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就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三、活动助力,增加幼儿感恩情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能使家园开展一致性教育,从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地教育幼儿,从小培养感恩情怀。
1.感受父母的辛劳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我们用看照片介绍故事的方式开展了谈话活动“我的一家”。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照片:爸爸干活干得满头大汗、妈妈在打扫卫生、妈妈陪宝宝在看书、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给宝宝缝衣服……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长辈的辛劳与付出。在和孩子们讨论“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时,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原因,用他们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接着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很多关心家人的方法,并了解了爱的多种表达方式。因为只有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在长大以后去关爱他人,去尊老爱幼,成为有孝心、有责任感的人。
2.感恩父母的教育
我们努力创造机会给孩子表达感恩之情。如:我们利用“三八妇女节”这一契机把妈妈请进课堂,请孩子们为妈妈唱首歌、给妈妈剥个橘子、和妈妈共同制作大红花亲自为妈妈戴上。那一刻,很多家长感动了,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来自孩子们的爱。同样在重阳节、父亲节里我们也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说一句祝愿的话、送一张自制的贺卡等。通过一个个活动的熏陶,诱发孩子的情感,增进情感内化。让幼儿知道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长辈、感恩父母。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幼儿受到激励唤醒并得到积极的体验,从孩子心灵出发,教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弟子规》的学习让我们播下了行为的种子,而家园一致的实践则让我们收获了孩子的孝心。孩子成人成才、人生幸福,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让这民族的经典成为一盏指明灯,
照亮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关键词:老师;家长;家园共育
《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因此引导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弟子规》的学习,教育他们礼貌地对待和孝敬父母长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求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弟子规》学习时,我们力求学校、家庭双方合力,尽力做到教师引路、家长配合,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孝顺之心。
一、教师引路,树立幼儿孝敬意识
教孩子学会“孝敬”是终生受用的法宝。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将“孝敬”分为两块——孝父母、敬老师,并扩展到孝敬所有的尊长。一个人的“孝敬”是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而孩子的孝敬意识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
1.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孩子懂得孝敬,大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可见大人的言行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最初的认知、言行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都是从成人那里模仿的。起初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成人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大人做的,他就能做;大人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平时生活中与同事相处应以礼相待,搭班的老师给予了什么帮助哪怕是传递一样物品都应主动说一声“谢谢”,对孩子、家长、同事都应微笑待人,说话多使用礼貌语言。这样,孩子时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即使有时不是很明白,但是在耳濡目染中他们也会以礼相待。
2.启发引导
我们都知道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地保持下来,培养幼儿的孝心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在学习“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一句后,在吃中饭前我向孩子们提出要懂得“四感恩”:感恩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和所有一切付出的人。在多次的强调之后,幼儿的进餐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再也没有小朋友剩饭了,桌上和地上也没有掉下来的米粒了。就这样,日日诵读,天天提高,幼儿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二、家长配合,关注幼儿孝心行为
学习《弟子规》培养幼儿孝心行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老师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起家长对孝心培养的重视。我们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单和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孝心的有效方法。
1.关注日常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作用于人的一生,孝心的养成也要基于良好的习惯。教幼儿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幼儿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如:爸爸妈妈下班帮忙拿拖鞋,吃饭时拿碗筷、端菜等(亲所好 力为具);吃饭时请长辈先用餐,自己再开动(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上学或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回到家主动和家里的人打招呼(出必告 返必面);路上见长辈或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 急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等。这些日常行为的培养家长应关注细节并持之以恒,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2.鼓励孝顺行为
鼓励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哪怕只是给妈妈夹了一筷菜,哪怕只是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哪怕只是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一个人被看成什么样,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教导孩子:“给爷爷端杯水,说爷爷辛苦了!”“给外婆拿个苹果,说外婆你真好,谢谢你!”并适时表扬孩子:“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宝贝!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很孝顺的孩子。这种暗示能对孩子发挥奇效,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付诸行动,直至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妨多用些正面语言,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及时表现出满足和欣慰,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而且会给家人带来快乐。若是孩子能一次次满怀幸福感地表达孝心,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就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三、活动助力,增加幼儿感恩情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能使家园开展一致性教育,从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地教育幼儿,从小培养感恩情怀。
1.感受父母的辛劳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我们用看照片介绍故事的方式开展了谈话活动“我的一家”。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照片:爸爸干活干得满头大汗、妈妈在打扫卫生、妈妈陪宝宝在看书、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给宝宝缝衣服……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长辈的辛劳与付出。在和孩子们讨论“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时,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原因,用他们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接着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很多关心家人的方法,并了解了爱的多种表达方式。因为只有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在长大以后去关爱他人,去尊老爱幼,成为有孝心、有责任感的人。
2.感恩父母的教育
我们努力创造机会给孩子表达感恩之情。如:我们利用“三八妇女节”这一契机把妈妈请进课堂,请孩子们为妈妈唱首歌、给妈妈剥个橘子、和妈妈共同制作大红花亲自为妈妈戴上。那一刻,很多家长感动了,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来自孩子们的爱。同样在重阳节、父亲节里我们也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说一句祝愿的话、送一张自制的贺卡等。通过一个个活动的熏陶,诱发孩子的情感,增进情感内化。让幼儿知道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长辈、感恩父母。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幼儿受到激励唤醒并得到积极的体验,从孩子心灵出发,教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弟子规》的学习让我们播下了行为的种子,而家园一致的实践则让我们收获了孩子的孝心。孩子成人成才、人生幸福,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让这民族的经典成为一盏指明灯,
照亮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