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活法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想谈一个大的话题,例如论婚礼影像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地位演变,或者中国婚礼影像之未来展望,或者婚礼摄像师如何年入百万,后来觉得不靠谱。很多跟国际上的差距,就差在意识形态上。那么就说说我们“淼视觉工作室”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能对你有所触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下去吧。
  
   踏入 影像行当
  
  在2009年初,我辞职成为一名婚礼摄影师,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和口碑。在此期间创办“傲秀网”,结识了非常多的国内和国外的婚礼摄影师,并进入WPJA(国际婚礼摄影联盟)。可以说在与很多摄影师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极大提升了自己的欣赏力和拍摄技巧,受益匪浅。也有幸与很多摄影师如北极熊陈功、卜马、ing老张、歪猫、Tang、张小翼等成为朋友。可以说赶上了比较好的大环境,发展比较顺利。
  摄影有了一定基础,订单的数量上升,很多新人都有一个需求,就是摄影和摄像如果找两个团队那么会增加难度,同时也担心配合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推出了摄影和摄像合并的套系,比较受欢迎。当然那时候主要还是松下180和索尼PD190的标清摄像机,找关系不错的摄像师来拍摄。后来没有多久,我发现有人开始搞高清婚礼摄像,一下子开始关注起来。
  
   青少年 时代
  
  我从小比较喜欢看电影。记得初中的时候,偷偷把我哥结婚买的录像机拿到阁楼,配一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每个礼拜跑租录像带的地方租3盘一口气看完,爽的不行。开始是看港台武打片,后来看完发哥的觉得其他的就没意思了,开始看美国片,科幻为主,那叫一个如痴如醉啊!记忆深刻的有《机械战警》、《未来水世界》、《ET》、《剪刀手爱德华》、《异形》等等,反正大家也都看过的片子。看得入神的时候每段台词都能背下来,不过好像都是翻译成中文的,否则那时候考雅思咱就出去了。那时候就想,什么时候能自己拍一个电影就好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近20年。
  好戏不长,爹妈怕影响学习给禁了。然后就是考高中、考大学、毕业找工作。当别人过的生活同自己过的也没什么两样的时候,我觉得这好像跟小时候的理想相悖,这不等于白活了么。我2009年辞职的时候,是在IT行业工作的第五年,当走出某著名IT公司的时候,心里只有对于未来可以实现小时候梦想的期待和兴奋,我知道一定可以做到。
  
   关注 高清 错失良机
  
  
  我一直认为,看事情要看得远,但是又不能太远。当高清婚礼摄像出来之后,显然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我从网上寻找了几家可以制作高清视频的团队,并研究了一些技术参数,算是初步对于视频方面进行了粗略的了解,为之后拍摄佳能EOS 5D Mark Ⅱ视频打了一个基础。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工作室视频部分高清已经占有了近一半的比例,主要拍摄器材是索尼HDR-FX1E、HVR-Z1C、索尼HVR-Z5C、松下AG-HMC153MC等,拍摄格式主要是1080i,分辨率是1440×1080非方形像素,画面自然是比标清要清晰,比较受新人的欢迎。但是我心里总是感觉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后来没多久,一位摄像师朋友找我聊天,提到一种国外新的婚礼摄像形态,并给我演示了片子。当然,是stillmotion的作品。我觉得这种片子才是最高级的,但是很明显要达到这种水准在国内是不现实的。这位摄像师朋友说他要做这种片子,我深深地被他的话打动了,他说:不出一年这种片子将领导中国的婚礼摄像。我说:“好吧,你加油干,我支持你!”
  这个人后来把手里的HVR-Z1C卖掉,买进佳能EOS 5D Mark Ⅱ,在没有中文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边实践边研究,成立了后来被人耳熟能详的工作室。事情果然如他所说的在发展,但是我由于2010年专注于婚礼摄影,错过了最好的起步阶段。当然最真实的原因就是:视频相对摄影来说是非常难的项目。有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大家理解摄影很简单,大家都照过照片,生活水平提升了,单反也家家都有,并不稀罕。视频就不同了,貌似有一种神秘兮兮的感觉,提摄像机的都像是导演范儿,不敢轻易染指。我也是如此的念头,何况当时摄影的价格已经比普遍的摄像要高很多,而且更加轻松一些,根本没想其他的事情。
  
   不在 沉默中爆发 就在……
  沉默终于爆发了,很快,几个团队推出了单反婚礼视频作品,其画面之精致、镜头之华丽、色彩之舒服、剪辑之贴切,与大家平时看到的片子形成极大反差。利用网络扩散的便捷性,几乎一夜之间,标清的片子就跟VCD被DVD淘汰一样不被提起。
  我知道:晚了。
  当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OK,晚了,但是还不算太晚。应该说,只要开始做,就永远不晚。我用几天的时间,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很明显,有一定的客户资源,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有基本齐备的器材,有摄影构图的基础,有一颗喜欢拍电影的心,当然直到现在婚礼视频可能也被一些人所认为算不上电影,慢慢来吧。劣势呢,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来没拍过。
  我从来不避讳自己从业时间短的情况,或者说我认为这并非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做,经验总会越来越多的。从那时候,开始大量地浏览学习单反视频的相关拍摄资料,同时买了几十本电影拍摄的书和光盘。在2010年底这几个月,通过在家、在花园、在马路等地方模拟拍摄脑子里的镜头,感觉不难啊。
  有句话说:“盲目的自信会带来比无知更惨痛的失败”。当我试图把拍摄的素材,剪辑到一起的时候,觉得刚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瞬间崩塌了。当时给自己立下理想状态的目标是一个月模拟练手,一个月之后开始正式拍婚礼。太乐观了。摄像跟摄影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啊。从摄影到摄像,需要跨越的门槛太多了。虽然摄影达到顶级水准同样不易,但是视频的确更复杂一些。
  
  OK,这已经克服了一条,其他的看上去就没那么难了。一旦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2010年底给朋友拍了几场,开始怕砸了还找摄像机主拍。后来感觉顺手了就正式作为业务推出,当然那时候价格不算高。后期开始用Edius 5.5,拍摄mov的素材先转码成为HQ,文件增大2-3倍,硬盘很快就用光了然后再买,图便宜买西数的绿盘,速度慢的很,转码就需要两天,剪辑开始的时候不熟练,后来速度慢慢上来了。调色开始用自带的,后来用Looks。总之完整的流程做下来,费劲是费了很多,不过总算是有成片了。这种过程现在回忆起来,是蛮享受的,累是累但是感觉不到。输出片子的时候看着进度条一点一点地走,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团队 建设浮出水面
  
  2011年初,由于几个样片感觉还可以,新人也比较认同单反视频拍摄婚礼的理念,接的单子逐渐多起来。后期平台也换成了苹果系统,final cut 系列,调色用Color,感觉品质的确有提升。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浮出水面:团队。
  技术可以学习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电影需要的专业人员何止上百。摄影更多依靠单兵作战,偶尔小规模团队协作。婚礼单反视频拍摄,则需要至少三人为主力。开始的时候意识还停留在摄影阶段,自己拍自己的,机位不少但是缺乏配合,总感觉其他队员拍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镜头。有时候一个片子大概80%的镜头是我拍摄的,肯定不能长期这样下去啊。于是分镜头脚本等就用上了。逐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详细的任务。对于很多术语也做了沟通。我自己拍摄的镜头比例开始下降,我想这才是对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团队是有了但相当松散,大部分队员跟我一样以前都没做过视频,现在想想真是面红耳赤啊。有人问为什么不找本身是摄像师的人加入,我也说不上来。这样辛苦地干到了3月份,第一个团队的核心成员Lee加入了,跟之前队员不同的是,他是辞职加入的,特长是影视制作专业。然后5月份,第二个团队核心成员东升加入了,他也是辞职加入的,特长是英语专业八级。8月份,第三个团队核心成员宇豪加入了,他是辍学加入的,特长是设计。加上最早加入的Amber,至此淼视觉核心团队构建完毕。我们有独立的写字楼工作室,虽然比较简陋;我们每人都有5D Mark Ⅱ;我们都比较年轻;我们每天进行集体观摩学习研究;我们逐渐形成每个人的任务细节;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整体。
  
   回眸 与展望
  
  2011年10月,我们拍摄了近20场婚礼,其中半数在非北京城市。对于我们仅仅依靠一个博客进行宣传的团队来说,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永远忘不了10月1日在山西拍摄完毕回北京的T2转到T3航站楼飞往上海,然后奔赴南通拍摄10月2日的婚礼。在首都机场大厅我们背着几十斤的器材呼啸而过,因为飞机晚点仅差3分钟舱门就要关闭,在冲进机舱的那一刻,只感觉惊魂未定。我从来没有过那种跑的撕心裂肺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缺氧,更是因为在1000公里之外,有两个相爱的人早在半年前就等待我们为他们记录最幸福的一刻。如果我们爽约,我们对不起的是这份信任。
  在2011年下半年的密集的锤炼之后,我想说我们终于成熟了。我们的器材也在不断地升级,附表是现在的器材配置,可以说赚点钱都投入到里面了,因为我们只想拍出最好的片子。
  终于来到2012年了,一场山东和一场四川的婚礼在等待我们,我在济南某酒店写下接下来的文字。五天内要辗转六个城市,虽然有的地方我们是匆匆过客,但是仍旧感谢团队的每个人、朋友和家人,感谢每一位选择我们的新人,同时还有认可我们但是最后遗憾未能为您服务的新人,感谢看到这篇文字的所有的朋友。
  在2012年,我们拍摄电影的梦想已经开始启动,剧本和分镜头正在筹备中。这将是一个微电影,讲述婚礼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我们来拍摄,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这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期待我们学习到的电影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婚礼影像之中,严格来说婚礼影像就是纪录片的分支。
其他文献
松下P2录制格式荣获技术工程艾美奖  松下公司因率先开发用于摄像机/录像机的可移动式固态存储媒介,荣获技术工程艾美奖。该奖特意用于表彰松下公司创造的P2视频录制格式。P2录制媒介及相关的硬件于2003年首次推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采用基于文件记录方式的计算机编辑,大幅改善工作流程;同时避免了从摄像机到录像机的机械运转系统,极大地减少维护和运营成本;另外,其整体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自2003年以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摄影家袁毅平  称“老一辈文化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2012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了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向他们表示了亲切慰问。  摄影作为文艺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日益成为反映时代、记录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摄影事业的发展也
期刊
第61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快五个月了。在柏林节的历史上,这一届的确算得上黯淡的。媒体纷纭的华语电影没走上台面,于是报道也都草草了事。有影评人开始批评柏林的节目资源尤其是对华语地区节目资源的组织有点糟糕。被严寒包裹的欧罗巴,让这只金色的柏林熊犹豫不定。  然而,另一边的柏林风景却异样温暖。每年在与波茨坦广场(柏林电影节主会场)隔着一条街区的地方,到处都能看到身着粉色柏林熊logo衣服的年轻人——他们来自
期刊
视频剪辑,是对前期素材的进一步加工,要综合运用各类影视蒙太奇手法,加上一定的画面特效和音频处理技术,达到预期的表达和传播的目的。要很好地完成一部影片,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对非线性剪辑软件的熟悉,把各种操作工具精确掌握,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造性工作。   我们先从视频剪辑的基本流程开始进入丰富多彩的剪辑世界!   虽然非线性剪辑平台众多,但大多数的操作流程是相似的,区别只是软件的界面工具和人机互动有
期刊
CP+东京访佳能  日本2012CP+影像器材博览会期间,本刊主编专访了佳能公司影像信息事业本部ICP第四事业部长枝窪弘雄先生,就佳能的影像器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进行了探讨。枝窪弘雄先生表示,去年11月份佳能发布的EOS C300是为电影工业制造的专业电影摄影机,现在已经上市销售,反映良好。此次展会上,外形与EOS-1Dx相机一样的EOS-C展露头角,这款照相机可以拍摄4K视频影像。另外,枝窪弘
期刊
导演   大卫·芬奇  摄影师  杰夫·柯林威斯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再次和杰夫·柯林威斯(Jeff Cronenweth)强强联手,重拍了瑞典知名畅销推理小说《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剧情介绍  大卫·芬奇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倾注在了诡异氛围的传说故事题材上了,著名的作品包括《七宗罪》(Seven),《搏击俱乐
期刊
佳能EOS C300的发布让许多影视制作人都翘首以盼,因为这款大画幅摄像机系统的出现将对业内制作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制作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接近电影胶片的画面质量、轻便的机身设计……种种优势特性将会给未来国内独立制作电影、广告、纪录片、动画等领域烙上佳能EOS C300的印迹。   本编辑部第一时间为你展现佳能EOS C300的庐山真面目,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的设计布局和操控概况,当你亲自使
期刊
创作之初    今年7月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让我拍摄一部电影的片头,如果单说摄影我应该还算是一个半专业人士,但摄像我毕竟不那么熟悉,因为摄像机除了光圈、感光度、白平衡等简单的设置外,还参与到大量的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摄影讲究稳定、清晰的画面而摄像更讲究运动镜头的使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与电影制作方进行了洽谈,在得知片方最终想要移轴间隔拍摄效果后我想到了三种拍摄的方案。第一种是使用摄像机直接拍摄,
期刊
资金应该是困扰很多中国独立纪录片人的一个大问题。  很多导演有好的故事、好的想法,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导演梦。也有很多导演的作品拍完即止,因为没有后续的宣传而不能被更多人欣赏,仅供自娱自乐。一部作品应该同时具备艺术性和商业性,如果说导演负责艺术性的打造,那么“管钱”这事儿就交给制片人吧。   由于对市场的主动探索,中国有少数纪录片创作者有幸得到了国际资金的资助,完成纪录片的创
期刊
《百年新疆·老照片》是新疆电视台近两年来资金投资最大的一部纪录片,也是第一次使用全自主高清设备拍摄的高清纪录片。纪录片通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西方探险者在新疆地区探险考察时拍下的照片为切入点,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并记录百年以来新疆的发展,地理风貌和人文风情。    2011年11月的乌鲁木齐已经落下第二场雪,刚从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胜利达坂拍摄回来的《百年新疆·老照片》纪录片摄制组,还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