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要真正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探索,全面深刻地理解新理念的本质内涵,使新理念真正成为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却似乎变得时尚起来,学生活动,过多过滥;多媒体“包装”,喧宾夺主;花里胡哨,有名无实。究其原因,美其名曰: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这些“新”的“时尚”语文课堂行为,不得不引起人们更多的迷惘与深刻的反思。
一、学生活动,过多过滥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只热衷于课堂讨论,不管问题需要不需要讨论,值不值得交流。再看学生讨论时吵吵闹闹,有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有的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压服对方,而并非自己的新理解;有的装模作样,转移话题,看似讨论热烈,实则收效甚微,使课堂讨论成为“课改”名义掩盖下的时尚表演。有的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或人物,或动物,用大量时间让其模仿表演,掌声、笑声、助威呐喊声震天价响,热闹非凡,教室似乎成了演播厅。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要由师生之间的交流、体验获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核心,科学合理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丰富个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热闹、多样,必然淡化对文本中字句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淡化语言训练,是对文本的忽略,而阅读教学需要更多安静环境下的冷静思考、体会。过多过滥的活动实则只是少数优生或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发挥了作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无所获。因此,这样的 “活动”还是慎用为好。
二、多媒体“包装”,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生动、高效等特点,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平添了无穷魅力,知识密度增加,课堂容量增大。合理地运用它,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地展现给学生,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过分依赖它,滥用它,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整堂课黑板上不着一字,电脑中应有尽有,教师只管鼠标点点,学生晃若观看影视节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以入格、情感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甚至所写字迹都可能是激发学生情感波澜的动因,而现今不少多媒体课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件,课堂忙若操作媒体,师生情感交流单向、枯燥,缺乏老师生动的语言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表现不出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切都由按教师的思路预设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一千个读者”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多 么生动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真乃喧了多媒体的“宾”,夺了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主”。长此以往,语将不“语”,文将不“文”。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性怎能凸现在语文课堂上呢?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否则,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然失去其积极意义,而成了时尚的“包装品”。
三、花里胡哨,有名无实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人人心,课堂教学不断有新的面貌出现,但有的新面貌,完全是一种理念实施形式化倾向。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把它看作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三种学习方式必用于每节课,缺一不可,似乎这样做才叫新课程教学,而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模拟记者采访、情贵表演,甚至打乱座位顺序,重新排列桌凳等花里胡哨的形式。笔者观摩一节课改示范课,因班额大,示教者只选用一半学生上课堂,分几个组围坐在几个桌子周围。而另一半则排斥在教室外,这怎能适应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的大班额班级教学呢?怎能面向全体学生呢?其做法的示范性、必要性、针对性从何谈起呢?在这种有名无实的形式掩盖下,学生的发展,语言的训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句话,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理念的浅层理解,实质上是一种违理念操作,虽具有观赏性,却忽视了实效性,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时尚”课堂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窃以为:要改变这种重形式、轻效果的“时尚”课堂,一要踏踏实实地去探索,去研究,真正领悟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质;二要一切从有利于提髙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三要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师生对话交流、板书、提问、读与写等方法以其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不可一概扬新弃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呼唤出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一、学生活动,过多过滥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只热衷于课堂讨论,不管问题需要不需要讨论,值不值得交流。再看学生讨论时吵吵闹闹,有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有的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压服对方,而并非自己的新理解;有的装模作样,转移话题,看似讨论热烈,实则收效甚微,使课堂讨论成为“课改”名义掩盖下的时尚表演。有的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或人物,或动物,用大量时间让其模仿表演,掌声、笑声、助威呐喊声震天价响,热闹非凡,教室似乎成了演播厅。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要由师生之间的交流、体验获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核心,科学合理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丰富个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热闹、多样,必然淡化对文本中字句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淡化语言训练,是对文本的忽略,而阅读教学需要更多安静环境下的冷静思考、体会。过多过滥的活动实则只是少数优生或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发挥了作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无所获。因此,这样的 “活动”还是慎用为好。
二、多媒体“包装”,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生动、高效等特点,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平添了无穷魅力,知识密度增加,课堂容量增大。合理地运用它,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地展现给学生,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过分依赖它,滥用它,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整堂课黑板上不着一字,电脑中应有尽有,教师只管鼠标点点,学生晃若观看影视节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以入格、情感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甚至所写字迹都可能是激发学生情感波澜的动因,而现今不少多媒体课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件,课堂忙若操作媒体,师生情感交流单向、枯燥,缺乏老师生动的语言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表现不出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切都由按教师的思路预设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一千个读者”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多 么生动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真乃喧了多媒体的“宾”,夺了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主”。长此以往,语将不“语”,文将不“文”。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性怎能凸现在语文课堂上呢?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否则,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然失去其积极意义,而成了时尚的“包装品”。
三、花里胡哨,有名无实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人人心,课堂教学不断有新的面貌出现,但有的新面貌,完全是一种理念实施形式化倾向。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把它看作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三种学习方式必用于每节课,缺一不可,似乎这样做才叫新课程教学,而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模拟记者采访、情贵表演,甚至打乱座位顺序,重新排列桌凳等花里胡哨的形式。笔者观摩一节课改示范课,因班额大,示教者只选用一半学生上课堂,分几个组围坐在几个桌子周围。而另一半则排斥在教室外,这怎能适应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的大班额班级教学呢?怎能面向全体学生呢?其做法的示范性、必要性、针对性从何谈起呢?在这种有名无实的形式掩盖下,学生的发展,语言的训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句话,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理念的浅层理解,实质上是一种违理念操作,虽具有观赏性,却忽视了实效性,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时尚”课堂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窃以为:要改变这种重形式、轻效果的“时尚”课堂,一要踏踏实实地去探索,去研究,真正领悟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质;二要一切从有利于提髙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三要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师生对话交流、板书、提问、读与写等方法以其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不可一概扬新弃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呼唤出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