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影响至今仍在,后来潘新和教授撰文《语文:表现与存在》对此模式进行批判,希望对语文教育理论范式进行重构,同时为高中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提供了思想性指导。教师创造出“少教多学”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增强了语文阅读的兴趣,而且体会到精神探险的快乐。
一、 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
自主阅读,顾名思义,即学生拿到文本后不经过教师点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阅读,去思考。其弊端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错误解读,而其长处则是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大于弊,错误毕竟只是暂时的,学会思考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当一篇文章放到学生手里,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几遍,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并将有疑惑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就会产生很多自己的理解。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大量景色描写的片段,很多学生喜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尤其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往往使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由于高中生活比较枯燥,压力也大,所以每每看到这句话,这个学生便会联想到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自由自在。行走在操场上,体会朱自清的感受,进入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心灵世界。这些教师教不来,只有靠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生命。
另外,除了在自我学习中激发自己对以往生活经验的生命认同外,学生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文本之间的差异。
如荆轲的人格,很多学生认为他扶弱济困、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行为是义的行为,是中国的脊梁,有很多感人的地方;然而,还有学生认为荆轲刺秦是因为他受到燕太子丹重用及赏赐的缘故。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荆轲的刺秦更有可能是命令使然而非人格的超脱。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的想法是否偏激、是否有价值,而是要重视其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言文包含古文和古诗词两个方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重在于其在考试中所占分数之重,难在于阅读理解之难。学生要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真正品味出文言文的美感,对文字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先要读懂文章,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感悟。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理念要灵活运用,“教”虽然“少”,但要占据主导的位置,否则学生读不懂课文,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如何教呢?教师在教的同时可否关照到学生的学?这是个既矛盾又需要权衡的问题。“少教多学”的方式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难易程度。
例如,必修二文言文单元的《与妻书》和《逍遥游》都是经典作品,前者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遗书,亦是情书,情感真挚,文字浅显生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和探究;而后者是先秦哲人庄子的著作,哲理深奥,而且生僻字较多,学生除非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础,否则很难读懂,这个时候,教师的讲解就尤为重要了。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解析中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盲点,进而修正教学进度和计划。
因此,对不同的文本,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这将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少教多学”思想的盲从,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 少教多学,改善学习惰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相差无几,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往往不是因为智力,而在于动力的缺失。在语文学习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学生对应试语文学习感到厌烦,缺乏实践,语文学习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苦差事,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培养兴趣。
德里达曾经提出一种开放型的写作模式,即在一部作品中同时完成几种不同的文本,那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建立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呢?例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认为祥林嫂缺乏反抗意识;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祥林嫂撞香案逃跑是有反抗性的。还有课文《雨巷》,有学生认为诗中的姑娘是理想的存在,而有人则认为是作者的恋人。这种开放性的解读,不让自己封闭在篱笆里,避免了迷失在他人构建的观点当中。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育者少教或不教,而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逐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宗旨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224300)
一、 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
自主阅读,顾名思义,即学生拿到文本后不经过教师点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阅读,去思考。其弊端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错误解读,而其长处则是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大于弊,错误毕竟只是暂时的,学会思考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当一篇文章放到学生手里,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几遍,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并将有疑惑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就会产生很多自己的理解。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大量景色描写的片段,很多学生喜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尤其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往往使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由于高中生活比较枯燥,压力也大,所以每每看到这句话,这个学生便会联想到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自由自在。行走在操场上,体会朱自清的感受,进入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心灵世界。这些教师教不来,只有靠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生命。
另外,除了在自我学习中激发自己对以往生活经验的生命认同外,学生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文本之间的差异。
如荆轲的人格,很多学生认为他扶弱济困、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行为是义的行为,是中国的脊梁,有很多感人的地方;然而,还有学生认为荆轲刺秦是因为他受到燕太子丹重用及赏赐的缘故。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荆轲的刺秦更有可能是命令使然而非人格的超脱。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的想法是否偏激、是否有价值,而是要重视其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言文包含古文和古诗词两个方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重在于其在考试中所占分数之重,难在于阅读理解之难。学生要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真正品味出文言文的美感,对文字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先要读懂文章,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感悟。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理念要灵活运用,“教”虽然“少”,但要占据主导的位置,否则学生读不懂课文,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如何教呢?教师在教的同时可否关照到学生的学?这是个既矛盾又需要权衡的问题。“少教多学”的方式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难易程度。
例如,必修二文言文单元的《与妻书》和《逍遥游》都是经典作品,前者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遗书,亦是情书,情感真挚,文字浅显生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和探究;而后者是先秦哲人庄子的著作,哲理深奥,而且生僻字较多,学生除非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础,否则很难读懂,这个时候,教师的讲解就尤为重要了。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解析中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盲点,进而修正教学进度和计划。
因此,对不同的文本,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这将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少教多学”思想的盲从,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 少教多学,改善学习惰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相差无几,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往往不是因为智力,而在于动力的缺失。在语文学习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学生对应试语文学习感到厌烦,缺乏实践,语文学习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苦差事,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培养兴趣。
德里达曾经提出一种开放型的写作模式,即在一部作品中同时完成几种不同的文本,那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建立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呢?例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认为祥林嫂缺乏反抗意识;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祥林嫂撞香案逃跑是有反抗性的。还有课文《雨巷》,有学生认为诗中的姑娘是理想的存在,而有人则认为是作者的恋人。这种开放性的解读,不让自己封闭在篱笆里,避免了迷失在他人构建的观点当中。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育者少教或不教,而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逐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宗旨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2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