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就预防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对策,对于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对策
0 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近年来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会计丑闻不断爆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1.1 随意增减利润。利润指标成为个别领导调节的“蓄水池”,想高就高、要低就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遵守国家法律及财务会计制度,随意调整利润,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或少列成本费用,造成企业损益不实。
1.2 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满足某种需要,设置两套或多套账薄,编制两套或多套报表,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3 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数字不准。固定资产、存货账实不符,账面反映的投资与企业实际的投资不相符,投资收益确认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1.4 原始凭证失真。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账务处理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书面证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业单位为了满足局部小团体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伪造、变造等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资料。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质量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的会计人员长期不学习,业务不精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不能有效地抵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2.2 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一方面有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经营者内部控制的意愿,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教唆、授意下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达到经营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2.3 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会计人员利益保障不力 《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同时《会计法》还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的知法犯法、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加以抵制,要向主管部门反映。但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单位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所掌握和决定。所以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对单位领导弄虚作假行为抵制举报的结果往往会招来打击报复。
2.4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无法按制度规定发挥其监督作用。国家监督有来自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但这种经济监管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在执法的深度、广度上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威慑力,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社会监督主要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
2.5 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获取丰厚的额外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玩弄数字游戏,便可获得巨额利润。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有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会计造假的成本主要是受法律惩罚的成本,而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并且受益人很多,包括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大多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苦练“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应有法律、经济、外语、数学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等,同时特别应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提高法制观念,使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自觉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同时可以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原则、不做假账”。
3.2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抓好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在政府部门监督方面应使监督在宏观调控下进行,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截违法作假的通道;在社会监督方面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3.3 改进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的人事、经济关系直接依附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往往不得不按领导意图违反原则办事,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流于空谈。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际,取得了初步成效。减少了会计人员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的依附,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有效控制了会计信息虚假现象的发生,同时也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加大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研究和探索一系列的有效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3.4 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考国际会计贯例,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及时修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会计核算准则。加强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约束能力,提高其普遍适用性及相对稳定性。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有章可循。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般企业,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国内企业,还存在于众多的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会计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合力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对策
0 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近年来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会计丑闻不断爆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1.1 随意增减利润。利润指标成为个别领导调节的“蓄水池”,想高就高、要低就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遵守国家法律及财务会计制度,随意调整利润,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或少列成本费用,造成企业损益不实。
1.2 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满足某种需要,设置两套或多套账薄,编制两套或多套报表,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3 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数字不准。固定资产、存货账实不符,账面反映的投资与企业实际的投资不相符,投资收益确认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1.4 原始凭证失真。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账务处理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书面证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业单位为了满足局部小团体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伪造、变造等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资料。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质量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的会计人员长期不学习,业务不精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不能有效地抵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2.2 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一方面有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经营者内部控制的意愿,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教唆、授意下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达到经营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2.3 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会计人员利益保障不力 《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同时《会计法》还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的知法犯法、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加以抵制,要向主管部门反映。但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单位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所掌握和决定。所以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对单位领导弄虚作假行为抵制举报的结果往往会招来打击报复。
2.4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无法按制度规定发挥其监督作用。国家监督有来自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但这种经济监管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在执法的深度、广度上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威慑力,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社会监督主要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
2.5 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获取丰厚的额外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玩弄数字游戏,便可获得巨额利润。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有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会计造假的成本主要是受法律惩罚的成本,而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并且受益人很多,包括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大多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苦练“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应有法律、经济、外语、数学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等,同时特别应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提高法制观念,使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自觉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同时可以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原则、不做假账”。
3.2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抓好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在政府部门监督方面应使监督在宏观调控下进行,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截违法作假的通道;在社会监督方面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3.3 改进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的人事、经济关系直接依附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往往不得不按领导意图违反原则办事,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流于空谈。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际,取得了初步成效。减少了会计人员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的依附,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有效控制了会计信息虚假现象的发生,同时也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加大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研究和探索一系列的有效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3.4 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考国际会计贯例,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及时修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会计核算准则。加强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约束能力,提高其普遍适用性及相对稳定性。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有章可循。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般企业,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国内企业,还存在于众多的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会计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合力的共同作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