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周代是一个礼制极度规范化的时代,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君王和贵族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古籍中说,玉佩的组合和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关键词 西周 组玉佩 礼制
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玉器?它的大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寸?使用的时候放置在什么位置?而臣子相应的规格和用途又有什么区别……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得有丝毫的越轨之举。
一、周代组玉佩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为“组佩”。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数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钻孔串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这些组玉佩大概多用为项饰。周代组玉佩,应是在这些类项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西周时期,较大型组佩开始兴盛。周代之前,人们对玉器带有某种原始性的崇拜,而到了周代,这种崇拜更多地变成了理性的崇敬。君王和贵族赋予了玉器更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使用的玉器成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物。在当年,贵族和君王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古籍中说,玉佩的组合和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直到三门峡虢国墓的发掘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周代王侯的玉佩应该是什么模样。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的一套组玉佩保留的非常完整,长87厘米,由玉、玛瑙、料珠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工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在整串玉璜的背面还有“朱组”痕迹存在,那么,什么是“朱组”呢?朱组就是红色丝带。据《礼记·玉藻》记载:只有周天子可以佩白色玉璜,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佩青玉,而用红色丝带系之。这件七璜组玉佩,全部用红色丝带串联,仅次于周天子,是为诸侯玉佩。由此可知,周朝的佩玉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
二、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
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它小件玉饰。组佩以玉璜为主体,必有道理。玉璜弯曲如彩虹,又如拱桥形,两端穿孔,或上端中央穿孔。拱桥形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穿孔,可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撑作用,使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所以,璜、衡二字音近,同在古音阳部;以璜求衡,于理可通。《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佩组佩者还可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玎玎玲玲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的效果。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论语》中有记载,当孔子手持玉圭的时候,是一幅躬身弯腰、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周代组玉佩在礼制中的体现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从墓葬中所出土的组佩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组佩所反映的是多样统一,形式有序,实质即是“礼”,也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是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卑尊有度,规范森严。可见,从西周起,周代用玉确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和礼仪化的轨道。大型组佩即包括这方面的文化特色。另外,西周时的“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如《逸周书·度训解》:“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过其结构中的對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对玉器的崇尚加上森严的礼仪制度,在周代王室的贵族生活中,玉器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时,制作玉器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如何使用玉器也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玉器不能在市面上出售,它是贵族的专用品。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玉器必须始终佩戴在身上,而士大夫出境时,还必须解除身上的玉器,携带玉器出境在当时是需要严惩的重罪。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玉器主要在王公大臣、显赫贵族之间使用,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表示身份、礼仪、等级的一种工具。玉器成为王朝礼仪的象征,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当年,王公贵族不仅胸前佩戴长长的玉组佩,在颈部、手腕甚至小腿上,都要套上一串精美的玉串饰,它们的材质和组合方式因为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繁简之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礼仪文化和玉器完美结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精工细作,并承载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古代玉文化历史上,它被定格成了一个礼仪用玉的标志时期。由于对玉佩饰的喜爱和崇尚,使周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佩堪称这一时期精美的代表之作。玉佩共分16节,节与节之间用连体的套环相连,这是一种极高难的工艺,没有精确的设计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到今天,玉工艺人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这种工艺也有很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保证了套环的精确完美,还在相连的玉佩上雕刻出了精美细密的纹饰。在专家看来,这件玉佩几乎浓缩了当年玉器制作中所有最为尖端的工艺。
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愿意在身上系挂一件温润的碧玉,它不代表身份和等级,也没有礼仪的束缚,人们寄予其中的只是一种最普通的美好愿望,或许也有对久远玉文化的怀念……
参考文献:
[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张彦修.《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河南省文研所、三门峡文物队.《三门峡虢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
[4]孙 机.《周代的组玉佩》《文 物》,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轩,男,1981年11月,浙江萧山市,汉,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工作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薛琴娜,女,1981年8月,三门峡陕县,汉,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工作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关键词 西周 组玉佩 礼制
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玉器?它的大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寸?使用的时候放置在什么位置?而臣子相应的规格和用途又有什么区别……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得有丝毫的越轨之举。
一、周代组玉佩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为“组佩”。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数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钻孔串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这些组玉佩大概多用为项饰。周代组玉佩,应是在这些类项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西周时期,较大型组佩开始兴盛。周代之前,人们对玉器带有某种原始性的崇拜,而到了周代,这种崇拜更多地变成了理性的崇敬。君王和贵族赋予了玉器更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使用的玉器成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物。在当年,贵族和君王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古籍中说,玉佩的组合和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直到三门峡虢国墓的发掘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周代王侯的玉佩应该是什么模样。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的一套组玉佩保留的非常完整,长87厘米,由玉、玛瑙、料珠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工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在整串玉璜的背面还有“朱组”痕迹存在,那么,什么是“朱组”呢?朱组就是红色丝带。据《礼记·玉藻》记载:只有周天子可以佩白色玉璜,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佩青玉,而用红色丝带系之。这件七璜组玉佩,全部用红色丝带串联,仅次于周天子,是为诸侯玉佩。由此可知,周朝的佩玉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
二、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
西周组玉佩的结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它小件玉饰。组佩以玉璜为主体,必有道理。玉璜弯曲如彩虹,又如拱桥形,两端穿孔,或上端中央穿孔。拱桥形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穿孔,可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撑作用,使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所以,璜、衡二字音近,同在古音阳部;以璜求衡,于理可通。《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佩组佩者还可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玎玎玲玲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的效果。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论语》中有记载,当孔子手持玉圭的时候,是一幅躬身弯腰、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周代组玉佩在礼制中的体现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从墓葬中所出土的组佩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组佩所反映的是多样统一,形式有序,实质即是“礼”,也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是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卑尊有度,规范森严。可见,从西周起,周代用玉确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和礼仪化的轨道。大型组佩即包括这方面的文化特色。另外,西周时的“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如《逸周书·度训解》:“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过其结构中的對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对玉器的崇尚加上森严的礼仪制度,在周代王室的贵族生活中,玉器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时,制作玉器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如何使用玉器也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玉器不能在市面上出售,它是贵族的专用品。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玉器必须始终佩戴在身上,而士大夫出境时,还必须解除身上的玉器,携带玉器出境在当时是需要严惩的重罪。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玉器主要在王公大臣、显赫贵族之间使用,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表示身份、礼仪、等级的一种工具。玉器成为王朝礼仪的象征,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当年,王公贵族不仅胸前佩戴长长的玉组佩,在颈部、手腕甚至小腿上,都要套上一串精美的玉串饰,它们的材质和组合方式因为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繁简之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礼仪文化和玉器完美结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精工细作,并承载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古代玉文化历史上,它被定格成了一个礼仪用玉的标志时期。由于对玉佩饰的喜爱和崇尚,使周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佩堪称这一时期精美的代表之作。玉佩共分16节,节与节之间用连体的套环相连,这是一种极高难的工艺,没有精确的设计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到今天,玉工艺人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这种工艺也有很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保证了套环的精确完美,还在相连的玉佩上雕刻出了精美细密的纹饰。在专家看来,这件玉佩几乎浓缩了当年玉器制作中所有最为尖端的工艺。
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愿意在身上系挂一件温润的碧玉,它不代表身份和等级,也没有礼仪的束缚,人们寄予其中的只是一种最普通的美好愿望,或许也有对久远玉文化的怀念……
参考文献:
[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张彦修.《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河南省文研所、三门峡文物队.《三门峡虢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
[4]孙 机.《周代的组玉佩》《文 物》,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轩,男,1981年11月,浙江萧山市,汉,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工作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薛琴娜,女,1981年8月,三门峡陕县,汉,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工作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