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农业历史的大国,蚕桑产业亦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蚕桑产业受市场价格、生产环境、技术投入和劳动力等各因素影响,蚕桑的生产规模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部分地区的蚕桑产业濒临消亡,笔者在多年的蚕桑工作中,得出了几个可行的解决对策:科学温室育蚕、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完善蚕桑保险制度、不断更新蚕桑品种、加大政府 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来解决制约蚕桑生产的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蚕桑产业;制约因素;解决方案
蚕桑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地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国内外经济市场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内传统养蚕人的老龄化、从业人员减少、环境保护政策、蚕桑销售渠道单一、养蚕风险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养蚕人员不断转行或放弃养蚕,使得养蚕规模逐年减少,为保护好蚕桑这一传统产业不使其消亡,笔者在从事基层蚕桑工作近三十年中,通过多年的调查和总结,得出了解决这些不利因素的方案,仅个人观点,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影响蚕桑生产的不利因素
1.受市场冲击和物价水平影响茧丝价格相对较低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也随之上涨,相对于蚕桑,其它尼龙和棉麻类纺织品價格波动不大,因而销量增加,但蚕桑类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主打的桑蚕丝绸产业是依靠外销的传统产业,受到国际价格波动影响特别大,外贸价格的波动容易对蚕桑生产的初级生产者即蚕农的影响大,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决定了损失的大部分都由蚕农承担。受到其它纺织类产品的冲击,蚕茧的价格一直不太稳定,且在相对较低价位波动,产业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致使蚕桑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2.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者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市、县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已造成劳动力紧缺。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一再放宽招工年龄,像笔者所在乡镇,5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仍在务农的仅占5%左右,绝大部分人都进企业打工,收入相对稳定,且不需成本。由于蚕桑生产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造成蚕桑生产劳动力不足,养蚕短期用工多,增加生产成本,制约生产规模扩大。
3.蚕桑生产的风险过大
由于全球变暖的气候影响,极端气候频发,适宜农作物种植的气候极不稳定。同时由于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各类病虫草害时常大面积发生,农药的使用频率河使用量加大,导致蚕桑生产中的可用桑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各种污染的范围扩大,使得养蚕的环境不断恶化,适宜养蚕的环境范围逐年减小。而受到污染的影响,农药中毒、工业废气污染造成蚕不结茧的事例屡见不鲜,尤其秋季,蚕病大爆发室友发生,许多蚕农损失过大,对养蚕失去信心。
4.蚕桑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健全且购买难度扩大
随着养蚕业规模的不断减小,个别地区甚至消亡,和蚕桑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如蚕具、蚕药、桑树药等出售站点大多关门,许多地区或者镇区竟无一处出售蚕桑配套设施的站点,蚕农无法及时或无法购买到相关的物资,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其他地方购买,加大了生产的投入,制约了蚕桑生产者进一步的发展。
5.蚕茧销售的途径单一,缺少多元化销售渠道
在我国,蚕桑产业的经营模式十分落后,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蚕桑生产厂的管理方式依旧是事业性质的企业管理,而在收购前制许可取消后,各类收购点关闭或转向其他行业。而蚕茧收购点是蚕农出售蚕茧的主要途径,其蚕茧销售途径过于单一,缺少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因此在收购点被关闭后,蚕农缺少了销售的主要渠道,造成了大量蚕茧无法及时的出售,给蚕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降低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对于蚕桑产业是极大的打击。
6.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多政府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见效快的房地产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予以大力支持,而对于蚕桑类的农业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较小,尤其是为了环境的保护,对于蚕桑生产中的产能小、污染大的生产环节予以制止,未能解决和引导其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各类政策也未对蚕桑业有所协调,严重的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
二、对于蚕桑生产不利因素的解决方案
1.采用科学温室育蚕,延迟其出室时间,普及省力化喂养,解决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劳动力老龄化是目前蚕桑生产中的一大问题,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者年龄普遍过大,而缺少年轻劳动力的补充,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该问题:第一,全面采用科学温室集中共育小蚕,提高蚕种孵化率,降低小蚕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小蚕的体质,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还可以减少在育种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小蚕集中共育最好到三眠开叶再分户,这样可以照顾到老年人眼睛不好,更有利于老年人饲养查看,从而避免老年人精力不足和劳动力短缺的情形;第二,普及推广省力化养蚕。利用冬闲,组织到村、到点培训,将各种成熟省力化养蚕技术及时送到各家各户。同时通过科技入户的示范户带动作用,对一些年龄偏大、头脑反映慢的手把手传教。
2.完善蚕桑业保险制度,认真履行保险义务,从而降低养蚕风险
农药中毒、工业废气污染一直危害养蚕安全,使得养蚕风险随着养蚕业的萎缩而逐年加大,严重影响着蚕农的收成,阻碍着养蚕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实行养蚕业保险。但由于蚕桑面积相对稻麦等大中作物小,保险制度仍不够完善,赔付金额及赔付事项和标准差别大,理赔服务更是不能及时到位。为了保证这一传统行业的发展,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蚕桑保险制度的完善,将其纳入大中农作物的保险范围,完善理赔制度,维护蚕农的权益,从而稳定好、发展好这一传统产业。 3.不断更新蚕、桑品种,换代升级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为了保障蚕桑业平稳的发展,以适应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呼吁科研部门加快研究选育新型抗病增产的桑品种河蚕品种,蚕农不断科学化养蚕,更新蚕、桑品种,提高蚕茧产质量,单位面积上升级换代,从而变相的减少劳动力支出,应对养蚕人员老龄化问题。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业政策扶持
当地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新桑园补贴、新型养蚕工具补贴、新建养蚕设施补贴等多种渠道,鼓励培植发展养蚕大户,使传统养蚕业向现代养蚕业转变,向科学养蚕转变。其次,县级层面的主管部门在做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要不斷扩大服务范围,通过贴补资金办法,设定养蚕必需品的销售站点,也可以根据养蚕必需品清单,按照数量配套解决养蚕者购买配套物资困难的问题。甚至减少了物资的浪费提高了其利用率,顺便调动了养蚕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单位面积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蚕农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才能将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快开发蚕桑系列副产品,把桑叶、桑葚、枝条这三宝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制作成桑茶、桑饮料、板材等;二是提高桑园的复种指数。蚕桑一线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跨地区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养蚕空隙发展间套种。同时利用大棚空闲期种植反季蔬菜或食用菌;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果桑系列,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四是通过加大投入,开发养蚕实用工具,应对养蚕劳动力缺乏和年龄偏大的问题。
6.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解决蚕桑生产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网络交易在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建立网络桑蚕业销售平台则是势在必行的,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可以扩大蚕茧的销售范围,加快蚕茧的流通,维持市场供求平衡,更好的保证蚕农的权益。
三、结语
蚕桑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的具有文化传承的产业,在当下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风险过高、政策支持较少和销售渠道单一等等问题,为了避免其消亡,应当及时的做出改变,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和发展生态产业以及获得政府支持等对策,实现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国达.经济危机对蚕丝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J].中国蚕业,2009,30(1):4-7.
[2] 向仲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 [J].中国蚕业,2009,30(2):4-6.
[3] 蒋满贵,汤庆坤.广西蚕茧生产成本及收益时政分析 [J].中国蚕业,2009,30(2):54-57.
[4] 封槐松.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我国蚕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 [J].中国蚕业,2010,31(1):1-5.
关键词:蚕桑产业;制约因素;解决方案
蚕桑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地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国内外经济市场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内传统养蚕人的老龄化、从业人员减少、环境保护政策、蚕桑销售渠道单一、养蚕风险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养蚕人员不断转行或放弃养蚕,使得养蚕规模逐年减少,为保护好蚕桑这一传统产业不使其消亡,笔者在从事基层蚕桑工作近三十年中,通过多年的调查和总结,得出了解决这些不利因素的方案,仅个人观点,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影响蚕桑生产的不利因素
1.受市场冲击和物价水平影响茧丝价格相对较低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也随之上涨,相对于蚕桑,其它尼龙和棉麻类纺织品價格波动不大,因而销量增加,但蚕桑类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主打的桑蚕丝绸产业是依靠外销的传统产业,受到国际价格波动影响特别大,外贸价格的波动容易对蚕桑生产的初级生产者即蚕农的影响大,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决定了损失的大部分都由蚕农承担。受到其它纺织类产品的冲击,蚕茧的价格一直不太稳定,且在相对较低价位波动,产业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致使蚕桑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2.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者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市、县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已造成劳动力紧缺。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一再放宽招工年龄,像笔者所在乡镇,5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仍在务农的仅占5%左右,绝大部分人都进企业打工,收入相对稳定,且不需成本。由于蚕桑生产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造成蚕桑生产劳动力不足,养蚕短期用工多,增加生产成本,制约生产规模扩大。
3.蚕桑生产的风险过大
由于全球变暖的气候影响,极端气候频发,适宜农作物种植的气候极不稳定。同时由于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各类病虫草害时常大面积发生,农药的使用频率河使用量加大,导致蚕桑生产中的可用桑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各种污染的范围扩大,使得养蚕的环境不断恶化,适宜养蚕的环境范围逐年减小。而受到污染的影响,农药中毒、工业废气污染造成蚕不结茧的事例屡见不鲜,尤其秋季,蚕病大爆发室友发生,许多蚕农损失过大,对养蚕失去信心。
4.蚕桑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健全且购买难度扩大
随着养蚕业规模的不断减小,个别地区甚至消亡,和蚕桑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如蚕具、蚕药、桑树药等出售站点大多关门,许多地区或者镇区竟无一处出售蚕桑配套设施的站点,蚕农无法及时或无法购买到相关的物资,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其他地方购买,加大了生产的投入,制约了蚕桑生产者进一步的发展。
5.蚕茧销售的途径单一,缺少多元化销售渠道
在我国,蚕桑产业的经营模式十分落后,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蚕桑生产厂的管理方式依旧是事业性质的企业管理,而在收购前制许可取消后,各类收购点关闭或转向其他行业。而蚕茧收购点是蚕农出售蚕茧的主要途径,其蚕茧销售途径过于单一,缺少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因此在收购点被关闭后,蚕农缺少了销售的主要渠道,造成了大量蚕茧无法及时的出售,给蚕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降低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对于蚕桑产业是极大的打击。
6.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多政府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见效快的房地产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予以大力支持,而对于蚕桑类的农业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较小,尤其是为了环境的保护,对于蚕桑生产中的产能小、污染大的生产环节予以制止,未能解决和引导其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各类政策也未对蚕桑业有所协调,严重的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
二、对于蚕桑生产不利因素的解决方案
1.采用科学温室育蚕,延迟其出室时间,普及省力化喂养,解决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劳动力老龄化是目前蚕桑生产中的一大问题,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者年龄普遍过大,而缺少年轻劳动力的补充,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该问题:第一,全面采用科学温室集中共育小蚕,提高蚕种孵化率,降低小蚕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小蚕的体质,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还可以减少在育种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小蚕集中共育最好到三眠开叶再分户,这样可以照顾到老年人眼睛不好,更有利于老年人饲养查看,从而避免老年人精力不足和劳动力短缺的情形;第二,普及推广省力化养蚕。利用冬闲,组织到村、到点培训,将各种成熟省力化养蚕技术及时送到各家各户。同时通过科技入户的示范户带动作用,对一些年龄偏大、头脑反映慢的手把手传教。
2.完善蚕桑业保险制度,认真履行保险义务,从而降低养蚕风险
农药中毒、工业废气污染一直危害养蚕安全,使得养蚕风险随着养蚕业的萎缩而逐年加大,严重影响着蚕农的收成,阻碍着养蚕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实行养蚕业保险。但由于蚕桑面积相对稻麦等大中作物小,保险制度仍不够完善,赔付金额及赔付事项和标准差别大,理赔服务更是不能及时到位。为了保证这一传统行业的发展,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蚕桑保险制度的完善,将其纳入大中农作物的保险范围,完善理赔制度,维护蚕农的权益,从而稳定好、发展好这一传统产业。 3.不断更新蚕、桑品种,换代升级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为了保障蚕桑业平稳的发展,以适应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呼吁科研部门加快研究选育新型抗病增产的桑品种河蚕品种,蚕农不断科学化养蚕,更新蚕、桑品种,提高蚕茧产质量,单位面积上升级换代,从而变相的减少劳动力支出,应对养蚕人员老龄化问题。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业政策扶持
当地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新桑园补贴、新型养蚕工具补贴、新建养蚕设施补贴等多种渠道,鼓励培植发展养蚕大户,使传统养蚕业向现代养蚕业转变,向科学养蚕转变。其次,县级层面的主管部门在做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要不斷扩大服务范围,通过贴补资金办法,设定养蚕必需品的销售站点,也可以根据养蚕必需品清单,按照数量配套解决养蚕者购买配套物资困难的问题。甚至减少了物资的浪费提高了其利用率,顺便调动了养蚕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单位面积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蚕农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才能将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快开发蚕桑系列副产品,把桑叶、桑葚、枝条这三宝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制作成桑茶、桑饮料、板材等;二是提高桑园的复种指数。蚕桑一线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跨地区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养蚕空隙发展间套种。同时利用大棚空闲期种植反季蔬菜或食用菌;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果桑系列,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四是通过加大投入,开发养蚕实用工具,应对养蚕劳动力缺乏和年龄偏大的问题。
6.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解决蚕桑生产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网络交易在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建立网络桑蚕业销售平台则是势在必行的,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可以扩大蚕茧的销售范围,加快蚕茧的流通,维持市场供求平衡,更好的保证蚕农的权益。
三、结语
蚕桑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的具有文化传承的产业,在当下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风险过高、政策支持较少和销售渠道单一等等问题,为了避免其消亡,应当及时的做出改变,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和发展生态产业以及获得政府支持等对策,实现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国达.经济危机对蚕丝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J].中国蚕业,2009,30(1):4-7.
[2] 向仲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 [J].中国蚕业,2009,30(2):4-6.
[3] 蒋满贵,汤庆坤.广西蚕茧生产成本及收益时政分析 [J].中国蚕业,2009,30(2):54-57.
[4] 封槐松.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我国蚕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 [J].中国蚕业,201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