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软件是美国硅谷最宝贵的财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地产才是硅谷最难得的资产,用“寸土千金”来形容这的房地产价格一点儿也不为过。
房价之争
硅谷的房价是最高的。一套有三四十年历史的小楼在好的地段要卖到近百万。别忘了,这个房子可能漏雨,可能有白蚁,可能只有很小的院子,可能就坐落在地震裂缝上,可能在洪水区,但就是这个房子,只有纽约曼哈顿的房价可以和它相比。
悲观的人说,硅谷的房价一定会掉下来,都那么贵了,谁还买得起。还七八十万(美元,下同)的贷款,每月最少要还四五千,这还是税后的钱。再加上一万块的地产税,差不多每月又要一千元。一个十几万工资的人,全都花完了,这还没有算上吃饭、水电、垃圾、手机、电话、长途、小孩的课后补习、钢琴课、武术课要花的钱。硅谷高科技的平均工资是8.56万,按安全的贷款比率,应当只能贷到25.7万,在硅谷哪有那么多的双职高工资的人家来支撑那么高的房价?
乐观的人说,硅谷就是硅谷,人杰地灵,天气又好,能不比别的地方卖得更贵吗,房价绝对掉不下来。在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到硅谷以外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聚集像HP,Intel,AMD,Cisco,AMAT,Yahoo,Google,这么多世界级的顶尖大公司了。想创业,软件、硬件、电路设计、机械设计,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上天入地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给你做出来。要不然怎么会让这些公司在硅谷成长壮大,层出不穷。历史上房价掉了多少次,最后不都回来了,而且升得比以前还要高。
悲观的人又说,可是这次不同了。硅谷硅谷,如果做硅的都跑到亚洲去了,这就变成个空谷,就没有那么多高收入的工作去支撑地区的市场了。你可曾听说那个公司还在硅谷扩建新的晶片厂,不都搬到亚洲去了吗?你的信用卡、银行、电话公司,美国在线的八百号电话的服务不也都在海外,操着印度腔吗?这没有了工作,房价怎能不掉。我朋友在南圣荷西的房子在市场上都呆了两三个月了还是卖不出去。今年2月份的平均房价比去年掉了0.4%,这就是例证。
乐观的人又说,看看圣塔克拉拉火车站上每天一趟坐两个小时到硅谷来上班黑压压的人群,再看看880和680公路上下班时间长长堵塞的车队,只要房价有一点下降,这些人马上就会搬到硅谷来,免去每天四个小时的路程,怎么还能轮得到房价掉得很厉害。我朋友要在萨拉图加买房子,对要价140万的房子,加了12万的价,竟然没有买到。今年3月份的平均房价比2月份又高了四千,哪有个掉相!
我自己买房
我们的房子是2000年在硅谷房价的最高峰时买的。刚刚到硅谷的时候,当时不单是一房难求,而且是一铺难求。太太在旅店拿个电话本子给各个公寓打电话,除了没有空房之外没有别的回答。全靠朋友慷慨,让我有一席之地。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几乎是见房就抢,和买房的经纪人讨论的不是房子的好坏而是要加多少价给抢丑手。买到的房子是个Townhouse,花了51.5万。比我们在华盛顿州的房价要贵三倍。我们在华盛顿州住过的是新房,实在不喜欢再住旧房子了,嫌恶心。因为是Townhouse,每月要交150元的管理费,年税是5000。
卖主5年前也是连夜排队花了20万买的,比当时华盛顿州同样的房子要贵一倍。5年来,他们每年光在那房子睡觉就可以挣六万,每个晚上挣164块,每小时挣六块八毛四,比好多州的最低工资还高。按当时的金价,每盎司278美元,这笔钱者折合黄金1133盎司。
买回来刚搬进去两天,那天正上班,太太就气急败坏地打电话说买错了。第一、靠火车道太近,虽然没有真正的列车开来开去,只是调车用的,白天听不到什么声音,但有时晚上挺吵。第二、是洪水区,虽然从来没有发过水,但按照天上的飞机测量,离开五年前发过水的地方距离比较近,所以给划了进去。要求是每年买水灾保险,这东西自己买很贵。第三、天上的飞机太吵,每天早上开始到晚上很晚才结束。第四、邻居不友好,在华盛顿州时候,刚搬进来新家时,旁边的邻居都跑过来和你打个招呼,有的还送给你些点心,表示友好。这你跟他说早安,他连眼皮都不眨,好像没看见一样。第五、买东西不方便,尤其是买花和衣服……
听太太这么紧张,赶快给太太逐条开导,生怕她真下决心打道回华盛顿州去了。第一、晚上你关上窗户睡觉,就听不见这火车了。这新家楼上楼下全是双层的玻璃,隔音比较好。我周末再去买些胶布把漏声音的门缝给粘上,一定不会再吵。第二、我们的小区管理费就包括了水灾保险,不要单买了,不用特别担心。第三、不单是我家可以听到飞机吵,整个湾区的地形就像个大锅,阴天时,哪都可以听到飞机的声音。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你那些朋友。等晴了天,乌云散了就好了。第四、这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人不像我们小城市的人那样和每个见到的人打招呼,人太多,忙不过来。你忘了,那天我们带了条狗去三藩市,在家的时候,那狗见人就叫,见了别的狗更叫。可是到了三藩市,两只眼睛都花了。在金山公园,同时看到几百人,十几条狗,也没有再叫一声。第五、咱们在华盛顿州的家就在什么都卖的FredMeyer的门口,你倒是什么都能很快地买回来,看了不好又都退回去,所以你要跑很多趟。离买东西的地方远点使你买东西时挑得更仔细,少跑两趟,也不是坏事。
也不知道这解释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太太没有跑回华盛顿州去。
随着网络科技的泡沫化,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小小的300多户的小区树起了无数卖房的牌。尤其是到了911之后,卖房的势头到了高潮,在我们家的左右就有七家。户主大多都是在网络科技公司工作的,家家不是有一个人丢了工作就是两个人都给炒了鱿鱼的。在我们小区和我们相同的房子最低降到了43万。小区里就像逃难一样,冷冷清清的。
因为我是做医疗器械这一行,进门比较难,在网络兴旺的时候没有他们那样牛气哼哼,到了这低谷,也没有像他们那样伤得厉害,并没有被裁员的危机。看着房价掉成这样,心里也算了笔账。租这样的房子,每月最少要两千五,三年就要九万。我们在此已经住了三年,从51.5万去这九万是42.5万,比现在的房价还低,所以这房还是没有买错,最坏还落得个白住。
那年报税时,我们就把邻居卖房的帖子寄去给政府看。政府同意我们的请求,把税钱从51.5万降到了43万。但是政府写得清楚,这只是暂时减少,等到市场回来了,我们还是要按高的价格缴税的。
开始卖房
2003年,我们请了市政府 的工程师重新测量了我家的水平位置。向华盛顿联邦政府申请从洪水区中除名。其实我家的建筑并不在洪水区,只是低于房子水平面的车库被划进了洪水区。因为这划分是在天上用飞机测量的,要请人重新测量我家车库地面实际的高度,然后向联邦申请。一两个月后就批准了,比申请移民容易得多。
前年在东部找到了个工作,要把硅谷的房子卖掉。太太说要自己先卖试试。
我们先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一番。为了增加房屋大的视觉效应,尽量把家具搬到一车库,弄得找东西特别不方便。我记得那些美国的《家庭和庭院》杂志上房子的照片,家具都是装得满满当当的,不知这是哪一国的章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帮忙,不出批评主意。印好帖子,买来了房屋自售的牌子挂在外边。
周末,开业的第一天,一早就钻进了车库。里面有无线网和电话,可以上网和朋友用电话聊天,并不寂寞。
星期六来了不下100人,星期天来了四五十。好多人看见我家的照片特别喜欢,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照的。有的对我家的楼梯特别喜欢,问我们木料在什么地方找的,花多少工钱在哪里找人做的。有的看见我家后院花好,问施的什么肥。太太忙得不亦乐乎,连午饭都没有的吃。等到第二个星期,这事情就变得有些奇怪了。来了还是100多人,其中80%是印度人。其余的白人10%,西班牙裔5%,黑人5%。等了两天,才过来一个华裔女子。她进门之后倒是不说好听的,只是质问我们为什么卖这么贵。原来她是同时在我们社区卖房子的地产经纪的太太,到我家来打探虚实的。
华人都没来,华人都到哪儿去了?太太赶快到处去问,原来华人早就害怕房地产泡沫,全都躲起来了。印度人有印度的崛起做后盾,信心百倍,势在必行。
房子卖给了印度人
仔细分析起来,这一进一出是有它的经济道理的。虽然同属亚洲的崛起,因为国家的历史不一样,中国和印度所采取的崛起方式也不一样。
中国的崛起靠的是做世界工厂,这样要把生产搬到亚洲去。硅谷有经验的人要到亚洲训练和管理这个以亚洲为基地的生产才能适应这个转变。硅谷的华人有技术管理语言文化的绝对优势,然而,人就不一定要住在硅谷了,美国只要做好的商品就够了。
而印度的崛起是靠与美国市场有紧密联系的服务业为主,牢固的美国本土联系是做好这种服务的基本保障,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茂盛。根据印度大使馆的资料,印度的资讯产业将从1998年每年33亿的规模增长到2008年870亿的规模。印度软件工业以每年50%的增长率增长。这对于在硅谷的个人来说,你这个公司不干了,换个公司或者自己开个这种服务公司也能活下来,绝对没有失业的机会。所以,这才有中国人伺机东进,印度人全线出击的现象。
太太对那些和太太一样精明强干的印度太太们的控制力明显不够。经常来个进门不说话,背着手先在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乱看,突然说,如果我要买你的房子,你能降多少价。或者,如果我要你的房子,你那张桌子可不可以给我留下。她倒是识货,那桌子是太太在拍卖场买回来的好东西。太太最大的问题是听不太懂他们浓浓印度腔的英文。每次都要把我这个替补从车库叫出来和他们周旋。
我要先到东部上班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帮太太翻译那印度腔的英文了。最后,我还是说服了太太,找了个太太放心的地产经纪人卖房了。
我们在和地产经纪人谈话的时候问他:现在市场变了,你们过去对付华人的那套办法可能行不通了,你可有什么新的办法?他马上说:我代理的公司很大,有一整套对策。果然,先把我家的家具全都换了他喜欢的家具,又修了厕所的地板,再拍了好多照片放到网上。然后找来个印度地产经纪在我家值班。一个月以后,他用我们房子的标价,68万把房子卖了。买主是个印度家庭。
我们在那房子一共住了五年三个月。每年房子净增值三万一千,按当时495美元一盎司的金价,这净增值合333盎司。每天86块,每小时三块六。这钱绝对不够我活一辈子,但是的确可以帮些忙了。
(何家声,自由撰稿人,现居美国加州。)(责任编辑 唐 馨)
房价之争
硅谷的房价是最高的。一套有三四十年历史的小楼在好的地段要卖到近百万。别忘了,这个房子可能漏雨,可能有白蚁,可能只有很小的院子,可能就坐落在地震裂缝上,可能在洪水区,但就是这个房子,只有纽约曼哈顿的房价可以和它相比。
悲观的人说,硅谷的房价一定会掉下来,都那么贵了,谁还买得起。还七八十万(美元,下同)的贷款,每月最少要还四五千,这还是税后的钱。再加上一万块的地产税,差不多每月又要一千元。一个十几万工资的人,全都花完了,这还没有算上吃饭、水电、垃圾、手机、电话、长途、小孩的课后补习、钢琴课、武术课要花的钱。硅谷高科技的平均工资是8.56万,按安全的贷款比率,应当只能贷到25.7万,在硅谷哪有那么多的双职高工资的人家来支撑那么高的房价?
乐观的人说,硅谷就是硅谷,人杰地灵,天气又好,能不比别的地方卖得更贵吗,房价绝对掉不下来。在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到硅谷以外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聚集像HP,Intel,AMD,Cisco,AMAT,Yahoo,Google,这么多世界级的顶尖大公司了。想创业,软件、硬件、电路设计、机械设计,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上天入地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给你做出来。要不然怎么会让这些公司在硅谷成长壮大,层出不穷。历史上房价掉了多少次,最后不都回来了,而且升得比以前还要高。
悲观的人又说,可是这次不同了。硅谷硅谷,如果做硅的都跑到亚洲去了,这就变成个空谷,就没有那么多高收入的工作去支撑地区的市场了。你可曾听说那个公司还在硅谷扩建新的晶片厂,不都搬到亚洲去了吗?你的信用卡、银行、电话公司,美国在线的八百号电话的服务不也都在海外,操着印度腔吗?这没有了工作,房价怎能不掉。我朋友在南圣荷西的房子在市场上都呆了两三个月了还是卖不出去。今年2月份的平均房价比去年掉了0.4%,这就是例证。
乐观的人又说,看看圣塔克拉拉火车站上每天一趟坐两个小时到硅谷来上班黑压压的人群,再看看880和680公路上下班时间长长堵塞的车队,只要房价有一点下降,这些人马上就会搬到硅谷来,免去每天四个小时的路程,怎么还能轮得到房价掉得很厉害。我朋友要在萨拉图加买房子,对要价140万的房子,加了12万的价,竟然没有买到。今年3月份的平均房价比2月份又高了四千,哪有个掉相!
我自己买房
我们的房子是2000年在硅谷房价的最高峰时买的。刚刚到硅谷的时候,当时不单是一房难求,而且是一铺难求。太太在旅店拿个电话本子给各个公寓打电话,除了没有空房之外没有别的回答。全靠朋友慷慨,让我有一席之地。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几乎是见房就抢,和买房的经纪人讨论的不是房子的好坏而是要加多少价给抢丑手。买到的房子是个Townhouse,花了51.5万。比我们在华盛顿州的房价要贵三倍。我们在华盛顿州住过的是新房,实在不喜欢再住旧房子了,嫌恶心。因为是Townhouse,每月要交150元的管理费,年税是5000。
卖主5年前也是连夜排队花了20万买的,比当时华盛顿州同样的房子要贵一倍。5年来,他们每年光在那房子睡觉就可以挣六万,每个晚上挣164块,每小时挣六块八毛四,比好多州的最低工资还高。按当时的金价,每盎司278美元,这笔钱者折合黄金1133盎司。
买回来刚搬进去两天,那天正上班,太太就气急败坏地打电话说买错了。第一、靠火车道太近,虽然没有真正的列车开来开去,只是调车用的,白天听不到什么声音,但有时晚上挺吵。第二、是洪水区,虽然从来没有发过水,但按照天上的飞机测量,离开五年前发过水的地方距离比较近,所以给划了进去。要求是每年买水灾保险,这东西自己买很贵。第三、天上的飞机太吵,每天早上开始到晚上很晚才结束。第四、邻居不友好,在华盛顿州时候,刚搬进来新家时,旁边的邻居都跑过来和你打个招呼,有的还送给你些点心,表示友好。这你跟他说早安,他连眼皮都不眨,好像没看见一样。第五、买东西不方便,尤其是买花和衣服……
听太太这么紧张,赶快给太太逐条开导,生怕她真下决心打道回华盛顿州去了。第一、晚上你关上窗户睡觉,就听不见这火车了。这新家楼上楼下全是双层的玻璃,隔音比较好。我周末再去买些胶布把漏声音的门缝给粘上,一定不会再吵。第二、我们的小区管理费就包括了水灾保险,不要单买了,不用特别担心。第三、不单是我家可以听到飞机吵,整个湾区的地形就像个大锅,阴天时,哪都可以听到飞机的声音。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你那些朋友。等晴了天,乌云散了就好了。第四、这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人不像我们小城市的人那样和每个见到的人打招呼,人太多,忙不过来。你忘了,那天我们带了条狗去三藩市,在家的时候,那狗见人就叫,见了别的狗更叫。可是到了三藩市,两只眼睛都花了。在金山公园,同时看到几百人,十几条狗,也没有再叫一声。第五、咱们在华盛顿州的家就在什么都卖的FredMeyer的门口,你倒是什么都能很快地买回来,看了不好又都退回去,所以你要跑很多趟。离买东西的地方远点使你买东西时挑得更仔细,少跑两趟,也不是坏事。
也不知道这解释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太太没有跑回华盛顿州去。
随着网络科技的泡沫化,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小小的300多户的小区树起了无数卖房的牌。尤其是到了911之后,卖房的势头到了高潮,在我们家的左右就有七家。户主大多都是在网络科技公司工作的,家家不是有一个人丢了工作就是两个人都给炒了鱿鱼的。在我们小区和我们相同的房子最低降到了43万。小区里就像逃难一样,冷冷清清的。
因为我是做医疗器械这一行,进门比较难,在网络兴旺的时候没有他们那样牛气哼哼,到了这低谷,也没有像他们那样伤得厉害,并没有被裁员的危机。看着房价掉成这样,心里也算了笔账。租这样的房子,每月最少要两千五,三年就要九万。我们在此已经住了三年,从51.5万去这九万是42.5万,比现在的房价还低,所以这房还是没有买错,最坏还落得个白住。
那年报税时,我们就把邻居卖房的帖子寄去给政府看。政府同意我们的请求,把税钱从51.5万降到了43万。但是政府写得清楚,这只是暂时减少,等到市场回来了,我们还是要按高的价格缴税的。
开始卖房
2003年,我们请了市政府 的工程师重新测量了我家的水平位置。向华盛顿联邦政府申请从洪水区中除名。其实我家的建筑并不在洪水区,只是低于房子水平面的车库被划进了洪水区。因为这划分是在天上用飞机测量的,要请人重新测量我家车库地面实际的高度,然后向联邦申请。一两个月后就批准了,比申请移民容易得多。
前年在东部找到了个工作,要把硅谷的房子卖掉。太太说要自己先卖试试。
我们先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一番。为了增加房屋大的视觉效应,尽量把家具搬到一车库,弄得找东西特别不方便。我记得那些美国的《家庭和庭院》杂志上房子的照片,家具都是装得满满当当的,不知这是哪一国的章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帮忙,不出批评主意。印好帖子,买来了房屋自售的牌子挂在外边。
周末,开业的第一天,一早就钻进了车库。里面有无线网和电话,可以上网和朋友用电话聊天,并不寂寞。
星期六来了不下100人,星期天来了四五十。好多人看见我家的照片特别喜欢,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照的。有的对我家的楼梯特别喜欢,问我们木料在什么地方找的,花多少工钱在哪里找人做的。有的看见我家后院花好,问施的什么肥。太太忙得不亦乐乎,连午饭都没有的吃。等到第二个星期,这事情就变得有些奇怪了。来了还是100多人,其中80%是印度人。其余的白人10%,西班牙裔5%,黑人5%。等了两天,才过来一个华裔女子。她进门之后倒是不说好听的,只是质问我们为什么卖这么贵。原来她是同时在我们社区卖房子的地产经纪的太太,到我家来打探虚实的。
华人都没来,华人都到哪儿去了?太太赶快到处去问,原来华人早就害怕房地产泡沫,全都躲起来了。印度人有印度的崛起做后盾,信心百倍,势在必行。
房子卖给了印度人
仔细分析起来,这一进一出是有它的经济道理的。虽然同属亚洲的崛起,因为国家的历史不一样,中国和印度所采取的崛起方式也不一样。
中国的崛起靠的是做世界工厂,这样要把生产搬到亚洲去。硅谷有经验的人要到亚洲训练和管理这个以亚洲为基地的生产才能适应这个转变。硅谷的华人有技术管理语言文化的绝对优势,然而,人就不一定要住在硅谷了,美国只要做好的商品就够了。
而印度的崛起是靠与美国市场有紧密联系的服务业为主,牢固的美国本土联系是做好这种服务的基本保障,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茂盛。根据印度大使馆的资料,印度的资讯产业将从1998年每年33亿的规模增长到2008年870亿的规模。印度软件工业以每年50%的增长率增长。这对于在硅谷的个人来说,你这个公司不干了,换个公司或者自己开个这种服务公司也能活下来,绝对没有失业的机会。所以,这才有中国人伺机东进,印度人全线出击的现象。
太太对那些和太太一样精明强干的印度太太们的控制力明显不够。经常来个进门不说话,背着手先在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乱看,突然说,如果我要买你的房子,你能降多少价。或者,如果我要你的房子,你那张桌子可不可以给我留下。她倒是识货,那桌子是太太在拍卖场买回来的好东西。太太最大的问题是听不太懂他们浓浓印度腔的英文。每次都要把我这个替补从车库叫出来和他们周旋。
我要先到东部上班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帮太太翻译那印度腔的英文了。最后,我还是说服了太太,找了个太太放心的地产经纪人卖房了。
我们在和地产经纪人谈话的时候问他:现在市场变了,你们过去对付华人的那套办法可能行不通了,你可有什么新的办法?他马上说:我代理的公司很大,有一整套对策。果然,先把我家的家具全都换了他喜欢的家具,又修了厕所的地板,再拍了好多照片放到网上。然后找来个印度地产经纪在我家值班。一个月以后,他用我们房子的标价,68万把房子卖了。买主是个印度家庭。
我们在那房子一共住了五年三个月。每年房子净增值三万一千,按当时495美元一盎司的金价,这净增值合333盎司。每天86块,每小时三块六。这钱绝对不够我活一辈子,但是的确可以帮些忙了。
(何家声,自由撰稿人,现居美国加州。)(责任编辑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