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1月,台湾《人间》杂志邀请几个作家一起探访台湾台南二仁溪两岸,并写下了一组名为《呜咽的二仁溪》的文章,详细描绘了1987年的二仁溪。
下午三点,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沈文英坐在竹筏上,向二仁溪的上游划行,看到一个黑烟和火焰笼罩的河流惨象:“浓密的黑烟遮蔽了整个二仁溪上的天空……黑色粘稠的河水上,弥漫着一股令人恶心的臭味……二仁溪西方灰黑色的半个天空边缘上隐隐透出一层红光。逆光下,岸上人影模糊,以焚烧废电缆为业的乡民以充满敌意的立姿,传送出一股深深的戒备。”
吴小彦来到二仁溪两岸废五金回收行业最发达的湾里村,几乎70%以上的居民从事废五金的生产。“触目尽是五金废料。从家里的院内堆到门外;在空地上一直堆到海边。整个湾里就像一个巨大而秽乱的垃圾场……”1987年,在湾里,乡民们明确告诉来访者:“生计重于生命”。
25年后,2012年的7月,本刊记者站在二仁溪的河岸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二仁溪:天快要下雨,河水微微泛出蓝灰色,鹭鸶静立在岸边,间或有燕子飞过。原来堆满垃圾的淤泥,如今已经变成了自然湿地,红树林也在岸边出现。招潮蟹、弹涂鱼在湿地中自然生长。黄昏时,晚风轻拂,二仁溪仿佛从来没有经历过受伤的历史,但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高雄市茄萣区舢筏协会总干事苏水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申请游艇导览的项目,希望带着游客、学生了解二仁溪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
台南市社区大学研究发展学会环境行动小组研究员吴仁邦多年来为二仁溪的环保工作奋战,积极促成了不少环保政策的制定,这两年,也成了二仁溪上的义务导游,带了不少NGO朋友、政府官员、企业家来参观。参观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近期才被河水冲刷出未被发现的电子垃圾堆。
7月23日下午,吴仁邦站在郁郁葱葱的河岸和垃圾前,介绍废五金的历史。最后,他补充说:今天的台湾,已经没有废五金回收这个行业,“这些废五金现在去了大陆”——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中国大陆汕头地区的贵屿。
贵屿,是充满毒害的废五金的下一站。1993年,台湾全面禁止废五金进口;从此,湾里废五金处理业逐渐外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中国大陆是最主要的集中地。
曾经的清水溪
二仁溪位于台湾西南部,长约63.20公里,是高雄市和台南市的界河,在荷兰殖民时期,曾被称为清水溪(de Verse Rivier),十分清澈。1970年左右,二仁溪的中游流域聚集了很多专门处理废五金回收与提炼的工厂,二仁溪也渐渐变成台湾最著名的“毒河”。
茄萣区舢筏协会总干事苏水龙先生告诉记者,废五金回收产业聚集于此是一个偶然。过去的二仁溪两岸,从事钢铁回收,主要拆解从高雄港来的废船。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个姓牛的商人因经商失败流落台南,前往美国找寻机会时,碰巧发现美国正在找把废五金垃圾抛到太平洋的承办者。他租了二艘货轮载满了废五金,准备将废五金抛向大海后,将旧货轮带到台湾拆解。航行途中,他想到了当时台湾有人从事资源回收的买卖,于是他决定将一艘船完成海抛作业,一艘驶回高雄港后转运废五金至台南湾里地区兜售,没想到所有货源被抢购一空,从此展开湾里地区的废五金污染史。“当时的废五金,有很多全新的电脑器材,台北的一些电脑公司,就直接来买零件,回去组装。”苏水龙是本地渔民,那时,他也参与过废五金的回收工作。
早期废五金产业以美国垃圾为主,主要是露天燃烧废电线、电缆,用酸洗来回收铜,渐渐地回收种类增加,举凡电器废料、IC 板、电话交换机都照单全收。在产业全盛时期,回收业沿着二仁溪蔓延到茄萣区、湖内区与仁德区,白天的湾里像个脏乱的大垃圾场,夜晚则黑烟滚滚,有时是彩色的烟雾,两岸火光不断,“河水有时是黑色,有时是橘红色、绿色。”吴仁邦记忆犹新。酸洗废水的强酸与重金属,最后都流进水沟或二仁溪。
废五金的熔炼业者将酸洗后回收的各种贵重金属,熔炼成为浓度高且规格一致的成品,例如金、银、铂等;熔炼业极盛时期,湾里日产黄金千两、铂金万两、白银以吨位计算,熔炼后的各种金属炉渣也堆放到二仁溪两岸。后来台湾河川局整治二仁溪时,将部分电子废弃物装在太空包,至今已装满5000多个太空包,据说还不到整体数量的一半。
持续不断的环境噩梦
1983年,台湾政府成立“湾里废五金工业区”,希望将上百家废五金业者集中管理,规范废弃物排放的处理。然而,这些废五金业者的规模太小,资金不够庞大,根本无法有效管制废五金处理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污染渗入下层土壤,河岸农渔业受污染。
在如何处理二仁溪的过程中,台湾也经历了今天中国大陆同样的道路。面对十万余人赖以生存的废五金工业,究竟要如何处理?“决策单位不敢痛下决心,立言废止。他们认为要使得区外的非法从业者渐渐消弭于无形、而污染同时也能完全控制住的最好办法,就是成立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废五金专业区。”于是,在大发、湾里先后成立了专业区。
事实上,从设计、施工、操作、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水准专业人才的专业区,却暴露出工业层次的严重落差、行政管理的大漏洞、进退两难的污染问题。“专业区里厂商所投资兴建的焚化炉一试再试,只有两三家勉强合格。工业局原本要盖一座焚化炉集中处理废弃物,结果说了三年,至今还盖不起来。区内废弃物堆积如山,油污四处可见。”吴小彦在《宁死也要在剧毒中挣钱的村庄》中详细描述了这段过程。
伤害很快就来了。
1987年,二仁溪口发生首宗绿牡蛎事件,牡蛎因吸收水中的铜离子而变成绿色,铜离子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值四十倍之多。“绿牡蛎”事件成了当时台湾的大事件,政府收购销毁绿牡蛎,从此之后二仁溪口禁养牡蛎直到今天,河口附近养殖业完全消失。
很多环保团体开始介入二仁溪的改造,也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反对。但湾里与二仁溪的污染如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台湾经济部国贸局、工业局及环保署共同认定处理废五金的最佳对策是“停止生长”。
1992年,环保署决定切断废五金的来源,全面禁止废五金进口;此时,二仁溪全河段河川污染指标“RPI值”皆指向“严重污染”。但之后的十年,依然有大大小小违章的熔炼厂在河岸边继续开工,晚上私自焚烧废五金的火焰从未停息。 台南市社区大学研究发展学会环境行动小组召集人黄焕彰永远忘不了乍见二仁溪的震撼,“我当时边拍边哭,才完成手边的工作。”远看,绵延数公里的沿岸堆满废弃物,水是一片黑色死水;近看,才发现沙滩上,竟是成群死鱼;空气弥漫着恶臭不说,本该是干净的沙滩,亦变成鱼、贝类坟场和各种垃圾的堆置处所。人类怎能这样荼毒自己居住的土地?经此震撼,他决定“就地战斗”,历经五、六年努力,不断提出整治诉求,主张“护溪为护生”。
直到2001年6月,黄焕彰等人的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在环保署长郝龙斌铁腕指示之下,沿岸五十几家工厂全数遭强制拆除,政府协助合法从业者转移厂区至高雄县路竹乡本洲工业区、台南科学工业区及彰滨工业区。因减少了污染源,二仁溪的污染度目前已降为中度,但污染的真正影响,才刚开始一点点地渗入后代人的生活。
2005年,二仁溪畔出现一种名叫“类鼻疽病”的奇怪疾病,十多位居民集体感染,高烧不退,其中6人死亡。
2006年,二仁溪受到锌污染,河岸农地的稻米得全数收割销毁。
2007年,又发现有人偷排强酸废水,二仁溪从出海口到三爷宫溪一带,发现大批死亡的鱼尸,被海浪冲上溪旁的高滩地。
真正整治环境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环保署估计,在二仁溪河川流域,有25万公吨的废弃物,还有10处场址的土壤或地下水遭到重金属污染。台南市永宁桥附近的同安段就是其中之一,占地大约有一公顷,大部分是私人土地。截止到2012年,光是清除废弃物,至少花了十几亿台币。
行动远远没有停止
17年前,苏水龙和他的渔民同伴们组建了茄萣区舢筏协会,“没有办法,我们是渔民,突然间海里就没有鱼了,不得不自己组织起来保护环境。”渔民的舢筏往外海愈驶愈远。
17年来,舢筏协会和各地环保志愿者一起组成二仁溪巡守队,监督政府加快对二仁溪的整治作业,成为促使二仁溪改变的最大力量,并在沿岸建立白砂仑自然生态区。这两年,二仁溪逐渐有起色,他们又开始发展生态导览。
白砂仑湿地是在大量电子废弃物清除后,由舢舨协会向第六河川局认养,会长苏水龙运用老渔民和河水相处的智慧,让潮水顺利进入湿地。现在湿地上,不只有滩涂鱼、招潮蟹,水鸟也来了,二仁溪生态系统正慢慢恢复。
当然,工业废水只是二仁溪的病因之一。二仁溪流域中还有电镀业、皮革业、印染业等工业废水,此外,还有上游的养猪、养鸭废水,以及中游的家庭废水与下游的养殖废水,再加上沿岸遍布垃圾及废弃物。对于二仁溪两岸的环保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行动远远没有停止。
下午三点,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沈文英坐在竹筏上,向二仁溪的上游划行,看到一个黑烟和火焰笼罩的河流惨象:“浓密的黑烟遮蔽了整个二仁溪上的天空……黑色粘稠的河水上,弥漫着一股令人恶心的臭味……二仁溪西方灰黑色的半个天空边缘上隐隐透出一层红光。逆光下,岸上人影模糊,以焚烧废电缆为业的乡民以充满敌意的立姿,传送出一股深深的戒备。”
吴小彦来到二仁溪两岸废五金回收行业最发达的湾里村,几乎70%以上的居民从事废五金的生产。“触目尽是五金废料。从家里的院内堆到门外;在空地上一直堆到海边。整个湾里就像一个巨大而秽乱的垃圾场……”1987年,在湾里,乡民们明确告诉来访者:“生计重于生命”。
25年后,2012年的7月,本刊记者站在二仁溪的河岸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二仁溪:天快要下雨,河水微微泛出蓝灰色,鹭鸶静立在岸边,间或有燕子飞过。原来堆满垃圾的淤泥,如今已经变成了自然湿地,红树林也在岸边出现。招潮蟹、弹涂鱼在湿地中自然生长。黄昏时,晚风轻拂,二仁溪仿佛从来没有经历过受伤的历史,但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高雄市茄萣区舢筏协会总干事苏水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申请游艇导览的项目,希望带着游客、学生了解二仁溪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
台南市社区大学研究发展学会环境行动小组研究员吴仁邦多年来为二仁溪的环保工作奋战,积极促成了不少环保政策的制定,这两年,也成了二仁溪上的义务导游,带了不少NGO朋友、政府官员、企业家来参观。参观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近期才被河水冲刷出未被发现的电子垃圾堆。
7月23日下午,吴仁邦站在郁郁葱葱的河岸和垃圾前,介绍废五金的历史。最后,他补充说:今天的台湾,已经没有废五金回收这个行业,“这些废五金现在去了大陆”——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中国大陆汕头地区的贵屿。
贵屿,是充满毒害的废五金的下一站。1993年,台湾全面禁止废五金进口;从此,湾里废五金处理业逐渐外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中国大陆是最主要的集中地。
曾经的清水溪
二仁溪位于台湾西南部,长约63.20公里,是高雄市和台南市的界河,在荷兰殖民时期,曾被称为清水溪(de Verse Rivier),十分清澈。1970年左右,二仁溪的中游流域聚集了很多专门处理废五金回收与提炼的工厂,二仁溪也渐渐变成台湾最著名的“毒河”。
茄萣区舢筏协会总干事苏水龙先生告诉记者,废五金回收产业聚集于此是一个偶然。过去的二仁溪两岸,从事钢铁回收,主要拆解从高雄港来的废船。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个姓牛的商人因经商失败流落台南,前往美国找寻机会时,碰巧发现美国正在找把废五金垃圾抛到太平洋的承办者。他租了二艘货轮载满了废五金,准备将废五金抛向大海后,将旧货轮带到台湾拆解。航行途中,他想到了当时台湾有人从事资源回收的买卖,于是他决定将一艘船完成海抛作业,一艘驶回高雄港后转运废五金至台南湾里地区兜售,没想到所有货源被抢购一空,从此展开湾里地区的废五金污染史。“当时的废五金,有很多全新的电脑器材,台北的一些电脑公司,就直接来买零件,回去组装。”苏水龙是本地渔民,那时,他也参与过废五金的回收工作。
早期废五金产业以美国垃圾为主,主要是露天燃烧废电线、电缆,用酸洗来回收铜,渐渐地回收种类增加,举凡电器废料、IC 板、电话交换机都照单全收。在产业全盛时期,回收业沿着二仁溪蔓延到茄萣区、湖内区与仁德区,白天的湾里像个脏乱的大垃圾场,夜晚则黑烟滚滚,有时是彩色的烟雾,两岸火光不断,“河水有时是黑色,有时是橘红色、绿色。”吴仁邦记忆犹新。酸洗废水的强酸与重金属,最后都流进水沟或二仁溪。
废五金的熔炼业者将酸洗后回收的各种贵重金属,熔炼成为浓度高且规格一致的成品,例如金、银、铂等;熔炼业极盛时期,湾里日产黄金千两、铂金万两、白银以吨位计算,熔炼后的各种金属炉渣也堆放到二仁溪两岸。后来台湾河川局整治二仁溪时,将部分电子废弃物装在太空包,至今已装满5000多个太空包,据说还不到整体数量的一半。
持续不断的环境噩梦
1983年,台湾政府成立“湾里废五金工业区”,希望将上百家废五金业者集中管理,规范废弃物排放的处理。然而,这些废五金业者的规模太小,资金不够庞大,根本无法有效管制废五金处理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污染渗入下层土壤,河岸农渔业受污染。
在如何处理二仁溪的过程中,台湾也经历了今天中国大陆同样的道路。面对十万余人赖以生存的废五金工业,究竟要如何处理?“决策单位不敢痛下决心,立言废止。他们认为要使得区外的非法从业者渐渐消弭于无形、而污染同时也能完全控制住的最好办法,就是成立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废五金专业区。”于是,在大发、湾里先后成立了专业区。
事实上,从设计、施工、操作、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水准专业人才的专业区,却暴露出工业层次的严重落差、行政管理的大漏洞、进退两难的污染问题。“专业区里厂商所投资兴建的焚化炉一试再试,只有两三家勉强合格。工业局原本要盖一座焚化炉集中处理废弃物,结果说了三年,至今还盖不起来。区内废弃物堆积如山,油污四处可见。”吴小彦在《宁死也要在剧毒中挣钱的村庄》中详细描述了这段过程。
伤害很快就来了。
1987年,二仁溪口发生首宗绿牡蛎事件,牡蛎因吸收水中的铜离子而变成绿色,铜离子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值四十倍之多。“绿牡蛎”事件成了当时台湾的大事件,政府收购销毁绿牡蛎,从此之后二仁溪口禁养牡蛎直到今天,河口附近养殖业完全消失。
很多环保团体开始介入二仁溪的改造,也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反对。但湾里与二仁溪的污染如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台湾经济部国贸局、工业局及环保署共同认定处理废五金的最佳对策是“停止生长”。
1992年,环保署决定切断废五金的来源,全面禁止废五金进口;此时,二仁溪全河段河川污染指标“RPI值”皆指向“严重污染”。但之后的十年,依然有大大小小违章的熔炼厂在河岸边继续开工,晚上私自焚烧废五金的火焰从未停息。 台南市社区大学研究发展学会环境行动小组召集人黄焕彰永远忘不了乍见二仁溪的震撼,“我当时边拍边哭,才完成手边的工作。”远看,绵延数公里的沿岸堆满废弃物,水是一片黑色死水;近看,才发现沙滩上,竟是成群死鱼;空气弥漫着恶臭不说,本该是干净的沙滩,亦变成鱼、贝类坟场和各种垃圾的堆置处所。人类怎能这样荼毒自己居住的土地?经此震撼,他决定“就地战斗”,历经五、六年努力,不断提出整治诉求,主张“护溪为护生”。
直到2001年6月,黄焕彰等人的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在环保署长郝龙斌铁腕指示之下,沿岸五十几家工厂全数遭强制拆除,政府协助合法从业者转移厂区至高雄县路竹乡本洲工业区、台南科学工业区及彰滨工业区。因减少了污染源,二仁溪的污染度目前已降为中度,但污染的真正影响,才刚开始一点点地渗入后代人的生活。
2005年,二仁溪畔出现一种名叫“类鼻疽病”的奇怪疾病,十多位居民集体感染,高烧不退,其中6人死亡。
2006年,二仁溪受到锌污染,河岸农地的稻米得全数收割销毁。
2007年,又发现有人偷排强酸废水,二仁溪从出海口到三爷宫溪一带,发现大批死亡的鱼尸,被海浪冲上溪旁的高滩地。
真正整治环境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环保署估计,在二仁溪河川流域,有25万公吨的废弃物,还有10处场址的土壤或地下水遭到重金属污染。台南市永宁桥附近的同安段就是其中之一,占地大约有一公顷,大部分是私人土地。截止到2012年,光是清除废弃物,至少花了十几亿台币。
行动远远没有停止
17年前,苏水龙和他的渔民同伴们组建了茄萣区舢筏协会,“没有办法,我们是渔民,突然间海里就没有鱼了,不得不自己组织起来保护环境。”渔民的舢筏往外海愈驶愈远。
17年来,舢筏协会和各地环保志愿者一起组成二仁溪巡守队,监督政府加快对二仁溪的整治作业,成为促使二仁溪改变的最大力量,并在沿岸建立白砂仑自然生态区。这两年,二仁溪逐渐有起色,他们又开始发展生态导览。
白砂仑湿地是在大量电子废弃物清除后,由舢舨协会向第六河川局认养,会长苏水龙运用老渔民和河水相处的智慧,让潮水顺利进入湿地。现在湿地上,不只有滩涂鱼、招潮蟹,水鸟也来了,二仁溪生态系统正慢慢恢复。
当然,工业废水只是二仁溪的病因之一。二仁溪流域中还有电镀业、皮革业、印染业等工业废水,此外,还有上游的养猪、养鸭废水,以及中游的家庭废水与下游的养殖废水,再加上沿岸遍布垃圾及废弃物。对于二仁溪两岸的环保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行动远远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