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精神科病房对患者病情预后的影响,并为本科室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并做好对比。结果:两组在护理前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HAM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科患者,能够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关键词:优质护理精神科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8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39-01
优质护理模式是当前医院管理者主推的新型护理理念,它强调患者是整体人,相较于传统的疾病护理,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层次护理,使患者达到较佳的身心健康状况[1]。精神科患者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精神心理方面的康复护理是该科室临床护理专家研究的主要方向。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优质护理与传统护理对精神科患者影响差异。现给予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43.1±1.9)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2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开展优质护理模式。
1.2.1生活技能训练。护士需初步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并制定个体化生活技能训练方案,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行为。护士需逐条将训练条目进行罗列,并与患者进行协调沟通,训练的原则按照从少到多,从简至繁进行,共将训练时间段分成3个,分别为清晨、中午及晚上、清晨,护士应指导患者穿衣、洗漱、便后洗手等内容;中午,护士应指导患者整理个人用品及清洗衣物;晚上,护士指导患者洗澡及修剪指甲。
1.2.2生活兴趣锻炼。护士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日常行为中,初步评估其兴趣爱好,再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护士需充当患者最知心的朋友,与患者一同打牌、下棋、跑步、打球、散步等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待活动完毕后,组织召开一次集体座谈会,要求患者分享活动后的心得,提高心理舒适度。
1.2.3家庭功能训练。护士需鼓励家属参加座谈会,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流会,邀请所有患者家属一同参与。由护士向患者介绍家庭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为患者预后康复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护士指导家属平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与患者一同分享愉悦事件,并追忆重大生活事件,鼓励患者睹物思情,进行情感倾诉。
1.3观察项目。①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及干预后2个月末的心理状况,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后2个月末均接受护理满意度问卷测评,答案采取封闭式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本组调研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c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两组在护理前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X±S)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2922.14±2.0810.03±1.97对照组2922.07±2.0515.13±2.01t—1.0823.972P值—>0.05<0.05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研究组291216196.6对照组29618582.8c2——6.862P值——<0.05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心理状况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护士在评估患者潜在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逐一罗列训练事项,保证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整个训练强调以简至繁、以少至多的原则,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使患者大脑形成一套反馈机制,最终提高自理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通过对日常生活兴趣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融入社会生活,促进角色功能早日回归,并借助一系列的活动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心理舒适度。通过家庭功能训练,主要是对患者家属进行引导,指导家属在生活照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及安慰,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提高患者交流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社会角色功能的转换[3]。伴随着优质服务的开展,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进行全面、优质化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负性情绪并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
[1]陈美,蔡玉琴,孙素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无陪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5-16
[2]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3]孙素兰,李素芹,王 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2(12):95-97
关键词:优质护理精神科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8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39-01
优质护理模式是当前医院管理者主推的新型护理理念,它强调患者是整体人,相较于传统的疾病护理,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层次护理,使患者达到较佳的身心健康状况[1]。精神科患者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精神心理方面的康复护理是该科室临床护理专家研究的主要方向。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优质护理与传统护理对精神科患者影响差异。现给予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于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43.1±1.9)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2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开展优质护理模式。
1.2.1生活技能训练。护士需初步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并制定个体化生活技能训练方案,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行为。护士需逐条将训练条目进行罗列,并与患者进行协调沟通,训练的原则按照从少到多,从简至繁进行,共将训练时间段分成3个,分别为清晨、中午及晚上、清晨,护士应指导患者穿衣、洗漱、便后洗手等内容;中午,护士应指导患者整理个人用品及清洗衣物;晚上,护士指导患者洗澡及修剪指甲。
1.2.2生活兴趣锻炼。护士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日常行为中,初步评估其兴趣爱好,再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护士需充当患者最知心的朋友,与患者一同打牌、下棋、跑步、打球、散步等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待活动完毕后,组织召开一次集体座谈会,要求患者分享活动后的心得,提高心理舒适度。
1.2.3家庭功能训练。护士需鼓励家属参加座谈会,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流会,邀请所有患者家属一同参与。由护士向患者介绍家庭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为患者预后康复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护士指导家属平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与患者一同分享愉悦事件,并追忆重大生活事件,鼓励患者睹物思情,进行情感倾诉。
1.3观察项目。①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及干预后2个月末的心理状况,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后2个月末均接受护理满意度问卷测评,答案采取封闭式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本组调研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c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两组在护理前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X±S)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2922.14±2.0810.03±1.97对照组2922.07±2.0515.13±2.01t—1.0823.972P值—>0.05<0.05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研究组291216196.6对照组29618582.8c2——6.862P值——<0.05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心理状况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护士在评估患者潜在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逐一罗列训练事项,保证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整个训练强调以简至繁、以少至多的原则,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使患者大脑形成一套反馈机制,最终提高自理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通过对日常生活兴趣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融入社会生活,促进角色功能早日回归,并借助一系列的活动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心理舒适度。通过家庭功能训练,主要是对患者家属进行引导,指导家属在生活照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及安慰,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提高患者交流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社会角色功能的转换[3]。伴随着优质服务的开展,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进行全面、优质化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负性情绪并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
[1]陈美,蔡玉琴,孙素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无陪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5-16
[2]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3]孙素兰,李素芹,王 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2(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