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探讨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社会,“养生”成为众多网络热词之一,这不仅体现出人们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应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和广泛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因此本文在介绍阳光体育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给出以阳光体育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身心健康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097-02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 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 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
  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
  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因
  2.1 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
  2.2 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
  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
  2.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 从人员层面来看
  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 从教学层面来看
  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學物质基础。
  3.3 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
  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杰,蹇晓彬,路毅.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31):124.
  [2] 金安铭,杨锐,王祺,等.“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5):61-64.
  [3] 王俊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青春岁月,2013(15):187.
其他文献
通过调查了解各蚕区蚕沙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现状,发现在大规模化桑蚕生产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蚕沙污染问题,对桑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问
为进一步验证我省母蛾检验的技术水平,促进各蚕种生产单位的技术交流、经验共享和相互提高,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组织了2014年全省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疫病检验能力比
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到产教融合模式的影响,如何在产教模式下,努力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金融专业人才教育与产业真正融合,成为当前研究的重
篮球专项学生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受高对抗性的影响易发生损伤。本文对篮球专项学生损伤状况和成因调查,发现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手指、踝关节、膝关节、腰背部、大腿等;成因
“过去一些员工是党员并不对外说,而现在写入党申请书的人非常多。”在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旗软件”)办公室,大旗软件党支部书记、市场部经理周林说起他兼任公司党支部书记以来公司的变化,“今年初,就有11名员工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7名员工在4月份通过了成都市高新区桂溪街道党工委的培训考核,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建设网络强国背景下,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是在新兴领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At Christmas介绍的是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的活动,而小学英语分级绘本《跟上兔子》五年级中的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也是一篇跟圣诞有关的故事,这篇绘本故事与教材话题有联系,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教材。现以笔者执教的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一课为例,围绕“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这三个环节,阐述如何在绘本教学中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迎来了巨大的机遇, 同时也承受和较大的挑战.而
3月12—14日,2012年国家蚕品种试验年会在广州市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办,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办。国家蚕桑产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