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节。本文在阐述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典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模式,提出了有益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启示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势在必行。
一、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一)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模式,被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大力推行,它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企业实地学习一年,然后回到学校完成一到两年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校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然后再回到企业去工作实践一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另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到企业去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最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安排,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使得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法国的工程师教育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世界闻名,这不仅是因为法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吸引了工商界和企业界的参与,还因为它有一个完备系统,有能力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适合岗位需求的工程师。其做法是:一方面,让在校就读的高职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骨干人员到学校里面去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法国的高职院校每年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法国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在相关企业找到工作,有的甚至毕业之前就把工作确定下来。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认为是推进德国经济腾飞的一把利剑,它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德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职业学院的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学生学习时间被规划为两个模块,即: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课堂上进行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这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方面管理,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因此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是很受企业青睐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而适时地开设市场急需专业,而课程设置也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仅注意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特征,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五)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
澳大利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的局限,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教育与校外岗位培训之间、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之间的体制壁垒。澳大利亚每年的中学毕业生有七成以上都首选去上职业院校而不是去上全日制大学,因为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学毕业后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吸引力。
(六)瑞士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与职业资格、职业考试紧密结合是瑞士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专业设置有职业技术类、社会服务类、商业职业类、医疗护理类、新闻媒体通讯类等,这些职业培训和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除此之外,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和课程标准,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专业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针对性,大多时候就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本科教育的压缩,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征,忽视学习者未来的岗位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分强调学科性而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并不是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必然会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即使毕业生能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或者是没有很强的岗位迁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没有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标准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中都提到了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即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毕业证书还应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到实处,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成为行业、企业所喜欢的学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雇佣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实践方面的实训练习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比较弱,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怎么培养、为谁培养、采用什么模式培养人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紧握时代脉搏,找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一)专业设置要能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就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满足产业需求的指标。国外高职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设置的专业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归根结底要以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据,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因此,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只有充分体现岗位针对性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有机结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每年根据所设置专业的特点进行至少一次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追踪调查,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力求做到以需定产。
(二)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适用性
纵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仅看到了其现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所展现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魅力所在,更深深感觉到其能力本位的特色,即要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很强岗位适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就需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设定上的成功经验,即在对各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规范,明确各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分配,力求做到按社会岗位需求培养,把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力本位思想
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为使学生能适应新形势下岗位要求,国外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在校与在岗的灵活转换,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我国高职人才不能满足行业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中也有顶岗实习环节,但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依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认真归纳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标准,制订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国外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仅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避免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以及学生在择业方面的无目标性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模式,加强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相关认证机构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积极发挥学校在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中的作用,完备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平台,同步开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为学生进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
(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从各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来看,工学一体的产学研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需继续遵循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融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走进企业、贴近岗位来获得岗位所需技能,实现在校理论知识与在岗职业能力的契合,这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可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创新力。只有坚持产教融合,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贯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对经济社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问题,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打破传统教学、实训模式,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习等各方力量推动职业教育革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玲,韩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思考.学周刊,2014.09.25.
[2]胡开明,陈建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职业技术,2013.02.10.
[3]涂卓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分析.才智,2013.07.0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启示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势在必行。
一、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一)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模式,被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大力推行,它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企业实地学习一年,然后回到学校完成一到两年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校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然后再回到企业去工作实践一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另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到企业去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最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安排,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使得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法国的工程师教育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世界闻名,这不仅是因为法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吸引了工商界和企业界的参与,还因为它有一个完备系统,有能力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适合岗位需求的工程师。其做法是:一方面,让在校就读的高职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骨干人员到学校里面去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法国的高职院校每年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法国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在相关企业找到工作,有的甚至毕业之前就把工作确定下来。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认为是推进德国经济腾飞的一把利剑,它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德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职业学院的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学生学习时间被规划为两个模块,即: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课堂上进行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这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方面管理,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因此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是很受企业青睐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而适时地开设市场急需专业,而课程设置也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仅注意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特征,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五)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
澳大利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的局限,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教育与校外岗位培训之间、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之间的体制壁垒。澳大利亚每年的中学毕业生有七成以上都首选去上职业院校而不是去上全日制大学,因为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学毕业后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吸引力。
(六)瑞士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与职业资格、职业考试紧密结合是瑞士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专业设置有职业技术类、社会服务类、商业职业类、医疗护理类、新闻媒体通讯类等,这些职业培训和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除此之外,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和课程标准,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专业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针对性,大多时候就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本科教育的压缩,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征,忽视学习者未来的岗位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分强调学科性而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并不是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必然会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即使毕业生能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或者是没有很强的岗位迁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没有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标准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中都提到了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即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毕业证书还应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到实处,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成为行业、企业所喜欢的学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雇佣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实践方面的实训练习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比较弱,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怎么培养、为谁培养、采用什么模式培养人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紧握时代脉搏,找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一)专业设置要能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就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满足产业需求的指标。国外高职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设置的专业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归根结底要以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据,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因此,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只有充分体现岗位针对性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有机结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每年根据所设置专业的特点进行至少一次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追踪调查,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力求做到以需定产。
(二)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适用性
纵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仅看到了其现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所展现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魅力所在,更深深感觉到其能力本位的特色,即要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很强岗位适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就需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设定上的成功经验,即在对各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规范,明确各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分配,力求做到按社会岗位需求培养,把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力本位思想
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为使学生能适应新形势下岗位要求,国外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在校与在岗的灵活转换,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我国高职人才不能满足行业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中也有顶岗实习环节,但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依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认真归纳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标准,制订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国外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仅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避免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以及学生在择业方面的无目标性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模式,加强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相关认证机构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积极发挥学校在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中的作用,完备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平台,同步开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为学生进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
(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从各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来看,工学一体的产学研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需继续遵循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融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走进企业、贴近岗位来获得岗位所需技能,实现在校理论知识与在岗职业能力的契合,这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可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创新力。只有坚持产教融合,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贯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对经济社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问题,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打破传统教学、实训模式,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习等各方力量推动职业教育革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玲,韩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思考.学周刊,2014.09.25.
[2]胡开明,陈建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职业技术,2013.02.10.
[3]涂卓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分析.才智,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