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毕业后,我顺利地留在了上海工作,并和同学李伟结了婚,贷款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看起来很完美,但此刻,我却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儿什么。
是亲情,是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感觉。每次看到本地的同事们笑嘻嘻地说晚上回爸妈家蹭饭,我的心里真说不出的羡慕。我最终决定把爸妈接来上海,却是因为爸爸突发急病。那天已经是晚上了,爸爸突然又吐又泻。我妈一个人根本弄不动他,不得不去敲隔壁王叔家的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王叔和妈妈两个人一个背一个扶,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把爸爸送到了卫生院。医生给爸爸挂了盐水,说还好送得及时,这种情况再晚点儿就要休克了。
妈吓坏了,我也被吓坏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能等到失去了爸妈才后悔。在我的坚持下,爸妈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来到了上海。
父母都是闲不住的人,一到家就张罗着干活。看到电子相框上飞着一层浮灰,妈顺手拿起一块抹布就准备擦。我及时拦住了她:“妈,这得用专门的抹布。瞧,麂皮的。擦得又干净又不伤屏幕。”妈一脸的尴尬:“幸好没擦,要不擦坏了可怎么办?这电脑得花不少钱吧?”妈竟然把电子相框当成了电脑。
第二天是周日,休息天我们基本都睡懒觉。等到醒来一看,爸妈不见了,我赶紧催着李伟一起出门找。才走到小区门口,却见父母亲正指指点点往这边走。看到我们,父亲冲着母亲笑了:“我说是这儿吧,你非说是刚才那儿。”我一下明白了,父母亲差点迷了路。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他们走丢了可怎么办。
回到家,我才知道原来父母一大早起来想给我们做烙饼,可是翻遍了厨房也没找到面粉。所以两个人就出门去买面粉。我哭笑不得:“这儿附近哪有面粉卖?得上超市买。”妈却乐了:“可我们找到菜场了。赶明儿起我就去买菜。”第二天晚上回家,妈却冲我嘟起了嘴:“孩子,这菜场里怎么连榛蘑都没有,我还想给你们做个小鸡炖蘑菇呢。”
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父母却对我说他们想回家了。他们不习惯天天吃大米饭;不会对付那么多的家用电器;不认识周围的路,出了小区就分不清东南西北;最最难受的是没有了聊天唠嗑的人。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时间长了非得呆出病来。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本来是想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为父母开一个“城市速融班”,让父母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我首先让李伟去买了一个老年专用手机。屏幕很大,功能也很简单。操作起来很方便,老人一学就会。父母亲有了这个,他们单独外出我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我的第一堂课就是教父母怎么用这个手机。开始老两口还嫌买个手机浪费,可是一听只要100来块钱,也就不吭声了。我把自己和李伟的手机号都储存了进去,教他们只要按一下“1”和“2”就可以分别找到我和李伟。父亲先试了试,果然我们俩的手机都响了。父亲挺得意地说:“这么简单呀。”我趁机鼓励他:“是很简单。其实什么电饭煲呀,洗衣机呀,全是一个道理。你们学会了,家务就简单多了。不用天天手洗衣服,也不用做个饭还要站边上盯着。”
看父亲有了兴趣,我接下来的课程就是教父亲怎么使用家用电器。每天教一样,父亲还拿纸笔认真地记下来。一周左右,父亲已经熟悉了家用电器的基本功能。还在实践的过程中教会了母亲。
老两口的“进步”让我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就带着父母出门去上社会“实践”课了。首先我带他们熟悉周围的交通线路,公交、地铁,一路走,一路我指点给他们看这是什么站,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商业网点、医院、银行、超市等生活设施。怕他们记不住,我还从网上下载打印了相关路线图,让他们没事就看看、记记。
休息天,我和李伟陪着老两口去附近的公园遛弯。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父母亲开心地说:“没想到城市里也有这么好的地方,以后咱们没事就上这儿来遛遛,就跟在家的感觉一样。”
逛完公园,我们又带着他们去饭店吃饭。吃着正宗的东北菜,父亲感慨道:想不到离家千里还能吃到家乡菜。我趁机接上去:“其实现在地域差别已经很小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菜上海都有。只要你们想吃,我们以后每个星期都带你们来解馋。”
其实说到底,我知道父母亲在上海最难受的还是没有朋友。他们觉得孤单所以才特别想家,想老家的亲戚、邻居、朋友。上哪儿去给爸妈找朋友呢?我灵机一动,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的阿姨特别热情。“让你爸妈来吧,我们这儿的老年活动室天天开放。可以打牌、唱戏、聊家常,还有书法班、围棋班。你妈妈喜不喜欢跳舞?我们这儿还有舞蹈队,对了,还有老年时装队……”
我特意请了一天的假,带着爸妈去了老年活动室。这才发现这儿有很多和父母亲一样的农村老人,他们和父母亲一样都是跟着儿女到城市里来的。
父母亲仿佛在这里找到了知音,看着他们和那些老人聊儿女、聊农村老家,那副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放心了。
现在的父母成了“大忙人”,每天一早出门买菜,买完菜老两口就上小区的拳操队打拳;打完拳父亲去下棋,母亲则和一帮老姐妹边拣菜边聊天。下午要是没什么安排,两个人会到附近的几家超市逛逛,货比三家,买点便宜货回来。
那天,我听见母亲在电话里和老家的亲戚说:“闺女这挺好的。我们住得习惯着哪。生活设施全,交通便利,什么都好。关键是呀,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听着母亲满嘴的新名词,我不禁偷偷地乐了……[email protected]
是亲情,是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感觉。每次看到本地的同事们笑嘻嘻地说晚上回爸妈家蹭饭,我的心里真说不出的羡慕。我最终决定把爸妈接来上海,却是因为爸爸突发急病。那天已经是晚上了,爸爸突然又吐又泻。我妈一个人根本弄不动他,不得不去敲隔壁王叔家的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王叔和妈妈两个人一个背一个扶,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把爸爸送到了卫生院。医生给爸爸挂了盐水,说还好送得及时,这种情况再晚点儿就要休克了。
妈吓坏了,我也被吓坏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能等到失去了爸妈才后悔。在我的坚持下,爸妈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来到了上海。
父母都是闲不住的人,一到家就张罗着干活。看到电子相框上飞着一层浮灰,妈顺手拿起一块抹布就准备擦。我及时拦住了她:“妈,这得用专门的抹布。瞧,麂皮的。擦得又干净又不伤屏幕。”妈一脸的尴尬:“幸好没擦,要不擦坏了可怎么办?这电脑得花不少钱吧?”妈竟然把电子相框当成了电脑。
第二天是周日,休息天我们基本都睡懒觉。等到醒来一看,爸妈不见了,我赶紧催着李伟一起出门找。才走到小区门口,却见父母亲正指指点点往这边走。看到我们,父亲冲着母亲笑了:“我说是这儿吧,你非说是刚才那儿。”我一下明白了,父母亲差点迷了路。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他们走丢了可怎么办。
回到家,我才知道原来父母一大早起来想给我们做烙饼,可是翻遍了厨房也没找到面粉。所以两个人就出门去买面粉。我哭笑不得:“这儿附近哪有面粉卖?得上超市买。”妈却乐了:“可我们找到菜场了。赶明儿起我就去买菜。”第二天晚上回家,妈却冲我嘟起了嘴:“孩子,这菜场里怎么连榛蘑都没有,我还想给你们做个小鸡炖蘑菇呢。”
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父母却对我说他们想回家了。他们不习惯天天吃大米饭;不会对付那么多的家用电器;不认识周围的路,出了小区就分不清东南西北;最最难受的是没有了聊天唠嗑的人。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时间长了非得呆出病来。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本来是想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为父母开一个“城市速融班”,让父母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我首先让李伟去买了一个老年专用手机。屏幕很大,功能也很简单。操作起来很方便,老人一学就会。父母亲有了这个,他们单独外出我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我的第一堂课就是教父母怎么用这个手机。开始老两口还嫌买个手机浪费,可是一听只要100来块钱,也就不吭声了。我把自己和李伟的手机号都储存了进去,教他们只要按一下“1”和“2”就可以分别找到我和李伟。父亲先试了试,果然我们俩的手机都响了。父亲挺得意地说:“这么简单呀。”我趁机鼓励他:“是很简单。其实什么电饭煲呀,洗衣机呀,全是一个道理。你们学会了,家务就简单多了。不用天天手洗衣服,也不用做个饭还要站边上盯着。”
看父亲有了兴趣,我接下来的课程就是教父亲怎么使用家用电器。每天教一样,父亲还拿纸笔认真地记下来。一周左右,父亲已经熟悉了家用电器的基本功能。还在实践的过程中教会了母亲。
老两口的“进步”让我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就带着父母出门去上社会“实践”课了。首先我带他们熟悉周围的交通线路,公交、地铁,一路走,一路我指点给他们看这是什么站,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商业网点、医院、银行、超市等生活设施。怕他们记不住,我还从网上下载打印了相关路线图,让他们没事就看看、记记。
休息天,我和李伟陪着老两口去附近的公园遛弯。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父母亲开心地说:“没想到城市里也有这么好的地方,以后咱们没事就上这儿来遛遛,就跟在家的感觉一样。”
逛完公园,我们又带着他们去饭店吃饭。吃着正宗的东北菜,父亲感慨道:想不到离家千里还能吃到家乡菜。我趁机接上去:“其实现在地域差别已经很小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菜上海都有。只要你们想吃,我们以后每个星期都带你们来解馋。”
其实说到底,我知道父母亲在上海最难受的还是没有朋友。他们觉得孤单所以才特别想家,想老家的亲戚、邻居、朋友。上哪儿去给爸妈找朋友呢?我灵机一动,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的阿姨特别热情。“让你爸妈来吧,我们这儿的老年活动室天天开放。可以打牌、唱戏、聊家常,还有书法班、围棋班。你妈妈喜不喜欢跳舞?我们这儿还有舞蹈队,对了,还有老年时装队……”
我特意请了一天的假,带着爸妈去了老年活动室。这才发现这儿有很多和父母亲一样的农村老人,他们和父母亲一样都是跟着儿女到城市里来的。
父母亲仿佛在这里找到了知音,看着他们和那些老人聊儿女、聊农村老家,那副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放心了。
现在的父母成了“大忙人”,每天一早出门买菜,买完菜老两口就上小区的拳操队打拳;打完拳父亲去下棋,母亲则和一帮老姐妹边拣菜边聊天。下午要是没什么安排,两个人会到附近的几家超市逛逛,货比三家,买点便宜货回来。
那天,我听见母亲在电话里和老家的亲戚说:“闺女这挺好的。我们住得习惯着哪。生活设施全,交通便利,什么都好。关键是呀,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听着母亲满嘴的新名词,我不禁偷偷地乐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