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yigyaoatc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尝试如何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堂的教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也应运而生,这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一味地、片面地、不切合实际地追求“时尚”,而忽视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整堂课没有什么负荷可言,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如果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的体质就得不到增强,运动能力就难以提高,运动情感也就无从培养,所以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保证体育课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喜
  悦心情。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方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目标也容易实现。因此,我们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式的教学,重视小量、多次的活动,运动负荷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技巧,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迎面接
  力。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落脚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
  二、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有三种:脉搏测量
  法、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观察法则会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运动负荷过小,则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多观察、勤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增强学生体质。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
  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
  三、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为前提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由于课的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运动量大的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活动。在备课中周密安排运动负荷,预计心率曲线。我们要重视并且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如技巧和跑的运动负荷就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只有对运动负荷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
  四、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以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
  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运动的量简单说就是“维持动作运动的时间、距离、组数、次数”,运动的量与强度这两个指标制约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较大则学生容易疲劳,甚至有损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则失去锻炼的意义。在进行体育课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安排的负荷要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体会运动是快乐的。适宜的负荷就是要让学生的机体能够承受,还要有一定的疲劳感,也就是说,学生刚刚开始出现疲劳的时候,就要调整负荷的量或者强度,让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适应,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自身转化的目
  的,以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运动及“量”与“强度”的刺激,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总之,在新的课改过程中,既要优化课堂教学的艺术,又要保持适当的运动负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的最终目的,使体育课堂教学在保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向着科学化、先进化的目标前进。
  (作者单位 山西省怀仁县教师进修校)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情感、色彩、情趣方面的感知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习中,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预言:“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在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了。而实验教学是研究科技、发展科技的前提,实验教学的改革将大大加强它应有的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面对着“人世”,面对我国走向世界的重大挑战,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一向被人们忽视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把它从薄弱的环节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一、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必须
摘要:加强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供同行斧正。  关键词:训练;激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物理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两难”现象;一难是学生方面,许多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二难,来源于教师,他们常有“物理难教”的感叹。我认为两难现象的出现,正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教学和学习越来越成为一  种时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然而,现有的网络平台设计其设计理念和开发技术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弊端,使得网络教学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独有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如何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总结现有平台设计不足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出开发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更好的方法,为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开辟一些新的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包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