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空间中,使得作文时选材窄、内容简单、立意旧,没有城市儿童那种多视角、立意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剂良方。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作文中“创新”并不难。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作文当中,有很多命题作文可以写成同一文题而选材不同,写法各异。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些好作文。以《难忘的一件事》为例:有的同学写在雪地里捉麻雀,有的同学写自己当小老师,有的同学写种下黄豆后几天不见动静而将豆子掰开看个究竟。大多数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些新颖的作文读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文章写得与众不同才有意思,从而产生了“我在作文时也要这样写”的想法。又如命题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学生很容易把爸爸“严厉化”,把妈妈“慈祥化”,所有的爸爸都是一个样,所有的妈妈都是一张面孔。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寻找“我”的爸爸妈妈的独特点,写出不同于“他”的爸爸妈妈的个性来,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揭爸爸妈妈的“短”。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特色的作文来,学生也会感到“创新”其实就在身边。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丢掉原先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育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求得不同设想、不同结论。我国宋朝的文学大师苏轼在诗歌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同一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就更是不一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训练。例如:写《我的课余生活》一文时,很多同学写课余生活如何丰富多彩,文章大同小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写出自己课余生活如何贫乏、枯燥和自己渴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题可以“反向”思考,找出新路子,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来。另外,还可一题多作,同一题目进行不同文体训练,以《水》为题作文,可以写说明文,可以写诗歌、散文:可以朴实地写,也可以生动地写。比如;水的价格低廉,但它十分宝贵,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们可以联想到在缺水的情况下人们互相让水的故事,写出人间互相帮助的高尚情愫,我们甚至可以作大胆的想象:假如月球上有水,假如有了纳米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可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首先,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其中有所创新的地方,应予以鼓励和赞扬。如果教师老是告诫学生“这句话欠妥”、那一段文章“境界不高”,这样没完没了的“指引”往往会干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大胆子,展开想象。在农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过多地强调了内容要真实,不能编造,致使好多学生只是乱七八糟地搜集到了一些观察材料,就事论事地凑数。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文思枯竭、语言干瘪。其实,这些都与忽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有关。因此,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突出个性,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邓 坤
小学生思想波动性较强,很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情教育。那么,如何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呢?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介绍时代背景时渗透国情教育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不少课文的写作时代离现在较远。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要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从中了解国情,受到教育。如:教学《种子的力》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简要地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在那种形势面前,有些人悲观失望,看不到前途,散布“亡国论”的观点。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没有言论自由,就借赞扬种子的无限生命和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以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坚定人们的抗日信心。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受到了一次国情教育。
二、分析重点词句时渗透国情教育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要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的理解。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重点分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师提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再逐一解答上面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看到一位老师在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作者被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所吸引,悄悄地走进教室和师生们一起学习的时候;第三次是作者参观小堂后。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感情,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接着老师又提出:“‘我是中国我,我爱中国’这句话,那位年轻的台湾老师是怎样教的?孩子们是怎么学的?作者为什么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学?”老师一笔一画地写,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老师和学生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因为作者被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吸引了,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很自然地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进行课文小结时渗透国情教育
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小结,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认识,并适当地渗透国情教育。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后,老师提问:你们的生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谁的生活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四、进行课堂练习时渗透国情教育
课堂上进行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当堂学过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国情教育。如:利用“陶醉”、“欣欣向荣”这两个词语进行口头造句,老师要求学生往祖国的建设上思考,结果有的学生说:“我被大都市的美丽夜景陶醉了。”有的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祖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有的说:“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受国情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渠道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潜移默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剂良方。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作文中“创新”并不难。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作文当中,有很多命题作文可以写成同一文题而选材不同,写法各异。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些好作文。以《难忘的一件事》为例:有的同学写在雪地里捉麻雀,有的同学写自己当小老师,有的同学写种下黄豆后几天不见动静而将豆子掰开看个究竟。大多数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些新颖的作文读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文章写得与众不同才有意思,从而产生了“我在作文时也要这样写”的想法。又如命题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学生很容易把爸爸“严厉化”,把妈妈“慈祥化”,所有的爸爸都是一个样,所有的妈妈都是一张面孔。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寻找“我”的爸爸妈妈的独特点,写出不同于“他”的爸爸妈妈的个性来,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揭爸爸妈妈的“短”。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特色的作文来,学生也会感到“创新”其实就在身边。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丢掉原先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育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求得不同设想、不同结论。我国宋朝的文学大师苏轼在诗歌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同一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就更是不一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训练。例如:写《我的课余生活》一文时,很多同学写课余生活如何丰富多彩,文章大同小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写出自己课余生活如何贫乏、枯燥和自己渴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题可以“反向”思考,找出新路子,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来。另外,还可一题多作,同一题目进行不同文体训练,以《水》为题作文,可以写说明文,可以写诗歌、散文:可以朴实地写,也可以生动地写。比如;水的价格低廉,但它十分宝贵,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们可以联想到在缺水的情况下人们互相让水的故事,写出人间互相帮助的高尚情愫,我们甚至可以作大胆的想象:假如月球上有水,假如有了纳米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可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首先,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其中有所创新的地方,应予以鼓励和赞扬。如果教师老是告诫学生“这句话欠妥”、那一段文章“境界不高”,这样没完没了的“指引”往往会干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大胆子,展开想象。在农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过多地强调了内容要真实,不能编造,致使好多学生只是乱七八糟地搜集到了一些观察材料,就事论事地凑数。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文思枯竭、语言干瘪。其实,这些都与忽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有关。因此,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突出个性,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邓 坤
小学生思想波动性较强,很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情教育。那么,如何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呢?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介绍时代背景时渗透国情教育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不少课文的写作时代离现在较远。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要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从中了解国情,受到教育。如:教学《种子的力》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简要地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在那种形势面前,有些人悲观失望,看不到前途,散布“亡国论”的观点。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没有言论自由,就借赞扬种子的无限生命和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以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坚定人们的抗日信心。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受到了一次国情教育。
二、分析重点词句时渗透国情教育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要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的理解。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重点分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师提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再逐一解答上面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看到一位老师在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作者被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所吸引,悄悄地走进教室和师生们一起学习的时候;第三次是作者参观小堂后。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感情,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接着老师又提出:“‘我是中国我,我爱中国’这句话,那位年轻的台湾老师是怎样教的?孩子们是怎么学的?作者为什么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学?”老师一笔一画地写,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老师和学生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因为作者被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吸引了,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很自然地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进行课文小结时渗透国情教育
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小结,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认识,并适当地渗透国情教育。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后,老师提问:你们的生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谁的生活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四、进行课堂练习时渗透国情教育
课堂上进行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当堂学过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国情教育。如:利用“陶醉”、“欣欣向荣”这两个词语进行口头造句,老师要求学生往祖国的建设上思考,结果有的学生说:“我被大都市的美丽夜景陶醉了。”有的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祖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有的说:“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受国情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渠道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潜移默化,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