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选择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共有病例58例,均为院内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以奇偶法分组,对照组开展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以引导式教育,对比所有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数据指标较差,观察组患儿的指标较好,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的婴幼儿中枢系统疾病,属于患儿在婴儿或是胎儿时期脑部的非进行性损伤,极易导致患儿出现姿势异常或是肢体功能障碍。多数是由于窒息、低血糖、颅内出血、早产、感染、缺氧等因素诱发的,制约了患儿的健康成长。本文样本选择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总结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汇报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数据
依据院内诊疗的58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总结,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以奇偶法分组,每组分成29名病例,观察组收入患儿男女比例为13:16,样本的年龄在7岁以下,2岁以上,均值计算为(4.55±1.02)岁。对照组收入患儿男女比例为15:14,样本的年龄在7岁以下,1岁以上,均值计算为(4.42±1.01)岁。对58例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进行计算后,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予以该组患儿开展语言功能障碍护理、心理障碍护理、吞咽障碍护理、运动功能障碍护理等。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以引导式教育,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①评估患儿的病情状况,开展循序渐进的合理化训练;依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适当的针对性引导教育,如行走训练、爬行训练、坐位训练、翻身训练、手功能训练等。
②依据患儿的脑性瘫痪进行分型训练,并1对1配备引导员,指导引导员综合性管理患儿;创建患儿的训练日程表,依据表内具体内容进行U型年龄;训练期间引导患儿利用康复设备开展锻炼;通过儿歌、故事或是动画片等吸引患儿的训练兴趣。
③引导员需采取语言、动作搭配和患儿焦虑,增强患儿的理解,引导患儿主动完成训练动作;对患儿进行精神鼓励以及语言鼓励,提升患儿的康复信心和积极性;每日训练结束后帮助患儿进行肌肉拉伸以及按摩训练。
1.3观察指标
查看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为依据。
1.4统计学意义
选择SPSS19.0软件对文章所有数据指标进行核验分析,其中,(±s)
表示文章的计量资料,指标使用T分析,%表示文章的计数资料,指标由X2分析,最终结果P数值在0.05之下,表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
如图表,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41.4%,数据较低于观察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指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脑性瘫痪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系统异常导致活动受限、姿势发育障碍的疾病,临床在诊疗的同时需加以康复护理干预,进而缓解患儿的多种功能障碍[1]。
引导式教育起源于匈牙利医生创设的综合教育与康复训练措施,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与运动训练,称之为“引导式肌能教学法”,后被称为引导式教育。该种教育方式通过对患儿进行给予指令、诱导技巧等,推动患儿积极主动的进行训练,并联合科学的被动训练,提升患儿的康复效率,加以行为规范、智力培育、理解能力提升、语言功能的恢复等康复护理,进一步保障了患儿的机体功能[2]。本文中,对照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数据指标较差,观察组患儿的指标较好,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保障了患儿的康复效果,恢复了患儿的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等,缓解了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积极的融入生活、融入社会[3]。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家庭负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智红,王静.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華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407-409.
[2]荀静平,林卓婷,李玉秀, 等.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8):187,198.
[3]张昊葳,张攸龄.脑性瘫痪患儿家庭康复护理中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的作用分析[J].健康必读,2020,(19):190.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的婴幼儿中枢系统疾病,属于患儿在婴儿或是胎儿时期脑部的非进行性损伤,极易导致患儿出现姿势异常或是肢体功能障碍。多数是由于窒息、低血糖、颅内出血、早产、感染、缺氧等因素诱发的,制约了患儿的健康成长。本文样本选择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总结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汇报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数据
依据院内诊疗的58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总结,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以奇偶法分组,每组分成29名病例,观察组收入患儿男女比例为13:16,样本的年龄在7岁以下,2岁以上,均值计算为(4.55±1.02)岁。对照组收入患儿男女比例为15:14,样本的年龄在7岁以下,1岁以上,均值计算为(4.42±1.01)岁。对58例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进行计算后,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予以该组患儿开展语言功能障碍护理、心理障碍护理、吞咽障碍护理、运动功能障碍护理等。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以引导式教育,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①评估患儿的病情状况,开展循序渐进的合理化训练;依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适当的针对性引导教育,如行走训练、爬行训练、坐位训练、翻身训练、手功能训练等。
②依据患儿的脑性瘫痪进行分型训练,并1对1配备引导员,指导引导员综合性管理患儿;创建患儿的训练日程表,依据表内具体内容进行U型年龄;训练期间引导患儿利用康复设备开展锻炼;通过儿歌、故事或是动画片等吸引患儿的训练兴趣。
③引导员需采取语言、动作搭配和患儿焦虑,增强患儿的理解,引导患儿主动完成训练动作;对患儿进行精神鼓励以及语言鼓励,提升患儿的康复信心和积极性;每日训练结束后帮助患儿进行肌肉拉伸以及按摩训练。
1.3观察指标
查看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为依据。
1.4统计学意义
选择SPSS19.0软件对文章所有数据指标进行核验分析,其中,(±s)
表示文章的计量资料,指标使用T分析,%表示文章的计数资料,指标由X2分析,最终结果P数值在0.05之下,表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
如图表,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41.4%,数据较低于观察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指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脑性瘫痪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系统异常导致活动受限、姿势发育障碍的疾病,临床在诊疗的同时需加以康复护理干预,进而缓解患儿的多种功能障碍[1]。
引导式教育起源于匈牙利医生创设的综合教育与康复训练措施,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与运动训练,称之为“引导式肌能教学法”,后被称为引导式教育。该种教育方式通过对患儿进行给予指令、诱导技巧等,推动患儿积极主动的进行训练,并联合科学的被动训练,提升患儿的康复效率,加以行为规范、智力培育、理解能力提升、语言功能的恢复等康复护理,进一步保障了患儿的机体功能[2]。本文中,对照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数据指标较差,观察组患儿的指标较好,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保障了患儿的康复效果,恢复了患儿的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等,缓解了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积极的融入生活、融入社会[3]。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家庭负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智红,王静.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華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407-409.
[2]荀静平,林卓婷,李玉秀, 等.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8):187,198.
[3]张昊葳,张攸龄.脑性瘫痪患儿家庭康复护理中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的作用分析[J].健康必读,2020,(19):190.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