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千年悠久的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养生长寿之道,很多古今名士将养生之法付诸笔端,写成独具特色的养生联,言情论理,劝勉警策,对后世弘扬养生之道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辛弃疾是宋代的著名词作家,也是抗金名将。晚年时,辛弃疾解甲归田,过起了优哉悠哉的田园生活。他曾撰联道出自己晚年的养生之法:“万事云烟已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起催科事办,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晚年,他道法自然,抛弃一切功名,甚至连家事都交付晚辈处理,自己则过着舒心、自然、简单、无求的恬淡生活,心境惬意舒爽。辛弃疾辞世时,寿高68岁。
明末英雄郑成功,也曾手撰一养生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上句源自《孟子》一书中的“清心寡欲”,内心淡然,乃是长生之法;下句则是郑氏多年的感悟:闲读可以静心、增识、扩目,有利于养心,也有利于怡情。
清代名士张仲甫拟有一养生联:“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此联将儒教的“入世”与佛教的“出世”合为一炉,意为:佛经上所说的贪婪、嗔恨、愚痴,与《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有三戒”是等同的,必须戒除;佛教中所讲的禅定、守戒、得智慧,与儒家典籍《大学》中所讲的定、静、安、虑、得这“五言”也是相通的,必须恪守。
清人翟公乐自题一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指出了长寿之道是:动静相宜,宠辱不惊。换言之:心静寿自来。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曾写有一幅养生联,道出了“郑氏养生之道”:“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寿联写得既轻松明快,飘逸脱俗,又豁达洒脱!既道出了自己豁达的胸襟,又言明了个人旁博的志趣。
清人沈三白、顾光旭、陈伯崖三人撰写的养生联,则从各自的角度道出了“心养即身养”的养生之法。沈三白的养生联是:“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顾光旭的养生联是:“万中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陈伯崖的养生联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心品自高。”知足常乐,这是古今很多长寿者的共识。
清代才子宋湘的一副长联,则道出了“闲来无事伴寿长”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养生之道源自安闲与快乐。其联曰:“世事茫茫,光阴冉冉,留不住朱颜玉貌,带不去白碧黄金,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今安在?劝君放下几文,咕一壶嗟三度四,遇快乐时须快乐;青山叠叠,绿水融融,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海,智如周瑜,勇如项羽,乌江赤壁总成空!请子但坐片刻,听两句说今道古,得安闲处且安闲。”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无独有偶,清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也撰养生联,大力提倡“闲适养生法”:“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乃却病方。”
今人在养生悟道方面毫不逊色于古人,近代书法名家于右任先生,以松柳为喻,晚年自撰一养生联:“种柳观生意,载松养太和。”道出了老先生热爱生活、道法自然的“接地气”式养生法。
当代著名书法家贾新也撰有一养生联:“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是这般大,总不愁吃虑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以弥勒自勉,主张“放下”“容纳”养生之道,细细品味,不无收益。
辛弃疾是宋代的著名词作家,也是抗金名将。晚年时,辛弃疾解甲归田,过起了优哉悠哉的田园生活。他曾撰联道出自己晚年的养生之法:“万事云烟已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起催科事办,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晚年,他道法自然,抛弃一切功名,甚至连家事都交付晚辈处理,自己则过着舒心、自然、简单、无求的恬淡生活,心境惬意舒爽。辛弃疾辞世时,寿高68岁。
明末英雄郑成功,也曾手撰一养生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上句源自《孟子》一书中的“清心寡欲”,内心淡然,乃是长生之法;下句则是郑氏多年的感悟:闲读可以静心、增识、扩目,有利于养心,也有利于怡情。
清代名士张仲甫拟有一养生联:“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此联将儒教的“入世”与佛教的“出世”合为一炉,意为:佛经上所说的贪婪、嗔恨、愚痴,与《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有三戒”是等同的,必须戒除;佛教中所讲的禅定、守戒、得智慧,与儒家典籍《大学》中所讲的定、静、安、虑、得这“五言”也是相通的,必须恪守。
清人翟公乐自题一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指出了长寿之道是:动静相宜,宠辱不惊。换言之:心静寿自来。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曾写有一幅养生联,道出了“郑氏养生之道”:“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寿联写得既轻松明快,飘逸脱俗,又豁达洒脱!既道出了自己豁达的胸襟,又言明了个人旁博的志趣。
清人沈三白、顾光旭、陈伯崖三人撰写的养生联,则从各自的角度道出了“心养即身养”的养生之法。沈三白的养生联是:“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顾光旭的养生联是:“万中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陈伯崖的养生联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心品自高。”知足常乐,这是古今很多长寿者的共识。
清代才子宋湘的一副长联,则道出了“闲来无事伴寿长”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养生之道源自安闲与快乐。其联曰:“世事茫茫,光阴冉冉,留不住朱颜玉貌,带不去白碧黄金,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今安在?劝君放下几文,咕一壶嗟三度四,遇快乐时须快乐;青山叠叠,绿水融融,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海,智如周瑜,勇如项羽,乌江赤壁总成空!请子但坐片刻,听两句说今道古,得安闲处且安闲。”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无独有偶,清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也撰养生联,大力提倡“闲适养生法”:“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乃却病方。”
今人在养生悟道方面毫不逊色于古人,近代书法名家于右任先生,以松柳为喻,晚年自撰一养生联:“种柳观生意,载松养太和。”道出了老先生热爱生活、道法自然的“接地气”式养生法。
当代著名书法家贾新也撰有一养生联:“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是这般大,总不愁吃虑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以弥勒自勉,主张“放下”“容纳”养生之道,细细品味,不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