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具体介绍项目教学法在“安装与检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应用
项目教学法注重“做中学,做中教”,符合现代中职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如果项目教学法运用得当,对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安装与检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课程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将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练中学”。教学设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实施紧紧围绕项目和任务来开展,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行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思想,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将德育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布置图、接线图的共同讨论和学生的自评互评、互帮互助等教学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确定项目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自检的一般要求;(2)掌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通电试车的过程;(3)掌握控制电路故障分析检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1)能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元件布局、布线设计;(2)熟悉安装工艺要求,增强布线动手能力;(3)学会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4)能排除简单的故障。
3.情感态度目标。(1)学生边学边做,体验学习的充实与快乐;(2)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制订项目计划
本课题可分为四个任务实施。任务1:确定板面布置、接线图;任务2:按工艺要求完成安装;任务3:线路的检测与调试;任务4:完成对安装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排除及对教师设定故障的排除。计划10课时,采用项目引领、分组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计划如下图。
四、项目教学的实施
任务1:设计板面布置、接线图(第1-2课时)
1.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前期的表现,将安装调试速度快且安装工艺好的学生选为组长,由教师公布组长名单,学生自由选择组长,每组4人。小组成员必须经教师把关。教师在确定小组成员时主要考虑如下原则:一是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每一组都有内向的学生和外向的学生,方便组内沟通。二是考虑动手能力,每组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尽量均衡。三是考虑学习程度,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配到每个组中。
2.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安装与检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具体任务包括:(1)根据电路原理图完成板面布置图;(2)完成接线草图;(3)写出未通电前的自检步骤;(4)列出通电试车内容和要求。(5)小组成员完成电路安装。(6)故障排除。
3.教师分析任务书。指出两节课主要完成(1)(2)项任务。(1)(2)项任务因为教材中有介绍,学生完成得较快,也会形成统一的模式,不利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将元件的接线位置进行调整,如KH的常闭触点放到KM1、KM2线圈的下面。强调不同的接线思路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组代表介绍设计方案。
6.小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各小组确定设计方案。
任务2:线路的安装布线(第3-5课时)
课前准备:安装用的电器元件材料事先分发到小组每个人手中,教师有意把部分有问题的低压电器分发到各小组。
1.教师强调布线工艺。横平竖直,分布均匀,无交叉,无架空,无反圈,单层密排,紧贴控制面板。
2.各小组学生按各自的方案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1)指导学生按照工艺要求正确接线;(2)督促学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文明生产;(3)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集中示范;(4)注意根据实习操作进度,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检查和指导重点;(5)注意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相结合;(6)注意培养典型,树立学生中操作技能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同学。
3.完成安装后,学生进行安装工艺的自检互检、自评互评。
4.课后思考线路自检的方法和步骤。
任务3:线路的检测与通电试车(第6-8课时)
1.检测。(1)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线路自检的方法和步骤;(2)教师总结。
a.按电路图、接线图从电源端开始,逐段核对接线有无漏接、错接之处,检查导线接点是否符合要求,压接是否牢固,以免负载运行时产生闪弧现象。
b.用万用表检测主电路:分别压下KM1、KM2,检测主电路是否为通路,三相都要检测。如果发现某相不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该相的接触器触点接触不良或损坏,接线未压紧、压绝缘等。
c.用万用表检测控制电路:按下SB1或压下KM1,测量L1、L2之间的电阻为KM1线圈的阻值;按下SB2或压下KM2,测量L1、L2之间的电阻为KM2线圈的阻值(一般600欧姆)。若电阻都是线圈的电阻值说明线路正常;若所测电阻是∞,则说明线路有故障。发现有故障的,要求学生组内自查,确实找不到故障点,教师再作指导。
2.通电试车。(1)分组讨论通电试车的步骤;(2)小组代表介绍通电试车步骤;(3)教师点评,总结通电试车步骤(投影片);(4)在教师监护下,学生分小组按上表步骤进行通电试车。对不成功的要求学生返回小组进行自查、互查。
任务4:排除故障(第9-10课时)
排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排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分析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1)按下SB1(SB2)但电动机不转;(2)按下SB1(SB2),KM1(KM2)吸合,松开SB1(SB2)时,KM1(KM2)释放;(3)合上QS,电动机开始旋转;(4)按下SB1或按下SB2,无反应。
2.排除故障。教师在每个小组的两块线路安装板上各设两个故障点,故障点选取应在上述故障范围内。学生按小组形式排除故障,电阻测量法由小组成员共同实施,电压段测量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巡视、多观察,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做恰当的引导、辅助,对典型的问题及时给全体学生讲解、分析。要特别注意实训中的“抄袭”“请人做”“搭便车”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项目评价总结
教师要设计好项目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实训态度、7S表现、设计安装、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项目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项目成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上,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入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开展学生、小组、教师三级评价。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张美芹.《创建超级链接》项目教学设计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3]刘兆江.《接触器联锁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教学设计方案[J]林区教学,2008(7).
[4]施迎春.“六阶段教学法”在中职电力拖动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应用
项目教学法注重“做中学,做中教”,符合现代中职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如果项目教学法运用得当,对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安装与检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课程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将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练中学”。教学设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实施紧紧围绕项目和任务来开展,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行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思想,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将德育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布置图、接线图的共同讨论和学生的自评互评、互帮互助等教学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确定项目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自检的一般要求;(2)掌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通电试车的过程;(3)掌握控制电路故障分析检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1)能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元件布局、布线设计;(2)熟悉安装工艺要求,增强布线动手能力;(3)学会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4)能排除简单的故障。
3.情感态度目标。(1)学生边学边做,体验学习的充实与快乐;(2)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制订项目计划
本课题可分为四个任务实施。任务1:确定板面布置、接线图;任务2:按工艺要求完成安装;任务3:线路的检测与调试;任务4:完成对安装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排除及对教师设定故障的排除。计划10课时,采用项目引领、分组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计划如下图。
四、项目教学的实施
任务1:设计板面布置、接线图(第1-2课时)
1.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前期的表现,将安装调试速度快且安装工艺好的学生选为组长,由教师公布组长名单,学生自由选择组长,每组4人。小组成员必须经教师把关。教师在确定小组成员时主要考虑如下原则:一是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每一组都有内向的学生和外向的学生,方便组内沟通。二是考虑动手能力,每组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尽量均衡。三是考虑学习程度,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配到每个组中。
2.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安装与检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具体任务包括:(1)根据电路原理图完成板面布置图;(2)完成接线草图;(3)写出未通电前的自检步骤;(4)列出通电试车内容和要求。(5)小组成员完成电路安装。(6)故障排除。
3.教师分析任务书。指出两节课主要完成(1)(2)项任务。(1)(2)项任务因为教材中有介绍,学生完成得较快,也会形成统一的模式,不利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将元件的接线位置进行调整,如KH的常闭触点放到KM1、KM2线圈的下面。强调不同的接线思路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组代表介绍设计方案。
6.小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各小组确定设计方案。
任务2:线路的安装布线(第3-5课时)
课前准备:安装用的电器元件材料事先分发到小组每个人手中,教师有意把部分有问题的低压电器分发到各小组。
1.教师强调布线工艺。横平竖直,分布均匀,无交叉,无架空,无反圈,单层密排,紧贴控制面板。
2.各小组学生按各自的方案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1)指导学生按照工艺要求正确接线;(2)督促学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文明生产;(3)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集中示范;(4)注意根据实习操作进度,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检查和指导重点;(5)注意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相结合;(6)注意培养典型,树立学生中操作技能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同学。
3.完成安装后,学生进行安装工艺的自检互检、自评互评。
4.课后思考线路自检的方法和步骤。
任务3:线路的检测与通电试车(第6-8课时)
1.检测。(1)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线路自检的方法和步骤;(2)教师总结。
a.按电路图、接线图从电源端开始,逐段核对接线有无漏接、错接之处,检查导线接点是否符合要求,压接是否牢固,以免负载运行时产生闪弧现象。
b.用万用表检测主电路:分别压下KM1、KM2,检测主电路是否为通路,三相都要检测。如果发现某相不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该相的接触器触点接触不良或损坏,接线未压紧、压绝缘等。
c.用万用表检测控制电路:按下SB1或压下KM1,测量L1、L2之间的电阻为KM1线圈的阻值;按下SB2或压下KM2,测量L1、L2之间的电阻为KM2线圈的阻值(一般600欧姆)。若电阻都是线圈的电阻值说明线路正常;若所测电阻是∞,则说明线路有故障。发现有故障的,要求学生组内自查,确实找不到故障点,教师再作指导。
2.通电试车。(1)分组讨论通电试车的步骤;(2)小组代表介绍通电试车步骤;(3)教师点评,总结通电试车步骤(投影片);(4)在教师监护下,学生分小组按上表步骤进行通电试车。对不成功的要求学生返回小组进行自查、互查。
任务4:排除故障(第9-10课时)
排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排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分析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1)按下SB1(SB2)但电动机不转;(2)按下SB1(SB2),KM1(KM2)吸合,松开SB1(SB2)时,KM1(KM2)释放;(3)合上QS,电动机开始旋转;(4)按下SB1或按下SB2,无反应。
2.排除故障。教师在每个小组的两块线路安装板上各设两个故障点,故障点选取应在上述故障范围内。学生按小组形式排除故障,电阻测量法由小组成员共同实施,电压段测量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巡视、多观察,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做恰当的引导、辅助,对典型的问题及时给全体学生讲解、分析。要特别注意实训中的“抄袭”“请人做”“搭便车”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项目评价总结
教师要设计好项目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实训态度、7S表现、设计安装、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项目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项目成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上,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入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开展学生、小组、教师三级评价。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张美芹.《创建超级链接》项目教学设计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3]刘兆江.《接触器联锁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教学设计方案[J]林区教学,2008(7).
[4]施迎春.“六阶段教学法”在中职电力拖动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