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作出恰当、有效的应答,是课堂提问的一个后续工作,直接决定了课堂提问的效果。但走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很多教师能对问题精心准备,以问题切入教学,然而对学生问题的“应答”却一筹莫展,这种教师“应答”的窘境,不仅导致学生对问题回答兴趣的缺失,也影响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完美的师生问题对话过程,教师的精彩“应答”起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语文课堂是动态的,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都是活生生的,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有效地“应答”学生呢?
一、比较中明晰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将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作出选择,取长补短。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生答,“课文写了德国人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生答:“课文写了德国人爱花,也爱养花,还写了德国美丽的景色。”又一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德国人既爱花又爱养花,作者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叹,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赞叹。”针对这三位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你认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我随机点拨学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既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二、留白中等待
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教师并不需要“有答必答”,而可以采取“延时、留白”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回答的机会。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言行的句子来深刻体会母亲的忙碌和疲惫,从而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当学生找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语段时,我请学生谈谈读后感受。一生说:“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到来感到很惊讶。”又一生说:“我感受到当时‘我’的母亲很疲惫。”针对学生没有进入作者内心泛泛而谈的现象,我没有啰嗦应答,而是侧过身子,弯下腰,边用低沉的语调泛读边转过脸,慢慢、慢慢地直起腰来,动作显得缓慢和疲惫。“同学们,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几十秒钟的等待后,一双双手高高举起,“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流淌着汗珠,曾经,她的脸是那么的红润。”“我看到母亲的眼神不再那么有神,过去炯炯有神的目光今天却是那么的暗淡无光。”“看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难怪作者会鼻子一酸,难怪作者这里要用上三个‘我的母亲’,这都是为了表达当时‘我’难过的心情和对母亲的感激。”此时,孩子们已经挖掘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触摸到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处。
三、顺导中深入
围绕问题师生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更多的是“动态”的,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提升式”“接球式”和“追问式”的“应答”。如“提升式应答”就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一个小结、提升,以“你的理解和感悟给我们一种很好的学习启示”等,使学法得到提炼。“接球式应答”就是顺势接住学生的回答,顺藤摸瓜、因势而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追问式回答”就是发现学生的回答有一定价值但又没有完全展开,教师以“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激发学生或深入思考,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感受。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当师生一起感受海鸥对老人离去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谊时,学生找到了这么一句,“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在引导学生谈谈读后感受时,一生说:“我从‘纷纷’一词中感受到海鸥们对老人的那一份情谊很深。”对此我首先表示肯定,然后顺势引导:“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当时海鸥纷纷落地时的情景吗?”该生稍作思考后说:“海鸥们不停地拍动着翅膀,一只接一只地飞落下来,站在了遗像的两旁。”另一生说,“海鸥们落下来时一声接一声地鸣叫着,仿佛在呼喊‘老人啊,你就这样忍心离我们远去了吗?”……学生不但走进了有色画面,还走进了有声世界,不但走进了老人心里,更走进了海鸥心里。学生在教师的追问顺导中一步步深入文本。
四、反馈中纠“错”
1、回答有错,委婉告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写错字了、读错音了、混淆知识了等等。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应委婉地告诉“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尊重的态度、亲近的口吻,让学生始终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
2、回答偏颇,调整问题。学生有时会对问题的意思揣摩不透,出现误解,有时甚至会“答非所问”或“不求甚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的问题十分含糊、宽泛。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几个学生几乎都这样回答:“因为故事里的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我马上意识到学生没能关注问题的题眼——给予和快乐。于是,我及时调整问题:“你知道‘给予’是什么?文中的保罗为什么会从内心里感受到快乐?”学生再次带着指向明确的问题走进故事,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无条件的付出,一种付出后的快乐”。
3、回答不深,倾听引导。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或由于急于回答,或由于还没完全进入文本,或由于语言一时表达不清等原因而出现理解不到位、感悟不深刻的现象。此时,教师应仔细倾听,在倾听中继续鼓励学生,找出原因所在,并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帮助学生调整思路,以“思”促“思”,努力做到对问题的理解全面而透彻。
语文课堂“一问一答”并没有错,重要的是“一问一答”后有没有精彩的“应答”。可以这样说,凡是精彩的语文课堂,都有教师精彩的“应答”作支撑!
一、比较中明晰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将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作出选择,取长补短。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生答,“课文写了德国人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生答:“课文写了德国人爱花,也爱养花,还写了德国美丽的景色。”又一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德国人既爱花又爱养花,作者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叹,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赞叹。”针对这三位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你认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我随机点拨学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既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二、留白中等待
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教师并不需要“有答必答”,而可以采取“延时、留白”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回答的机会。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言行的句子来深刻体会母亲的忙碌和疲惫,从而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当学生找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语段时,我请学生谈谈读后感受。一生说:“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到来感到很惊讶。”又一生说:“我感受到当时‘我’的母亲很疲惫。”针对学生没有进入作者内心泛泛而谈的现象,我没有啰嗦应答,而是侧过身子,弯下腰,边用低沉的语调泛读边转过脸,慢慢、慢慢地直起腰来,动作显得缓慢和疲惫。“同学们,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几十秒钟的等待后,一双双手高高举起,“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流淌着汗珠,曾经,她的脸是那么的红润。”“我看到母亲的眼神不再那么有神,过去炯炯有神的目光今天却是那么的暗淡无光。”“看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难怪作者会鼻子一酸,难怪作者这里要用上三个‘我的母亲’,这都是为了表达当时‘我’难过的心情和对母亲的感激。”此时,孩子们已经挖掘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触摸到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处。
三、顺导中深入
围绕问题师生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更多的是“动态”的,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提升式”“接球式”和“追问式”的“应答”。如“提升式应答”就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一个小结、提升,以“你的理解和感悟给我们一种很好的学习启示”等,使学法得到提炼。“接球式应答”就是顺势接住学生的回答,顺藤摸瓜、因势而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追问式回答”就是发现学生的回答有一定价值但又没有完全展开,教师以“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激发学生或深入思考,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感受。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当师生一起感受海鸥对老人离去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谊时,学生找到了这么一句,“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在引导学生谈谈读后感受时,一生说:“我从‘纷纷’一词中感受到海鸥们对老人的那一份情谊很深。”对此我首先表示肯定,然后顺势引导:“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当时海鸥纷纷落地时的情景吗?”该生稍作思考后说:“海鸥们不停地拍动着翅膀,一只接一只地飞落下来,站在了遗像的两旁。”另一生说,“海鸥们落下来时一声接一声地鸣叫着,仿佛在呼喊‘老人啊,你就这样忍心离我们远去了吗?”……学生不但走进了有色画面,还走进了有声世界,不但走进了老人心里,更走进了海鸥心里。学生在教师的追问顺导中一步步深入文本。
四、反馈中纠“错”
1、回答有错,委婉告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写错字了、读错音了、混淆知识了等等。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应委婉地告诉“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尊重的态度、亲近的口吻,让学生始终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
2、回答偏颇,调整问题。学生有时会对问题的意思揣摩不透,出现误解,有时甚至会“答非所问”或“不求甚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的问题十分含糊、宽泛。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几个学生几乎都这样回答:“因为故事里的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我马上意识到学生没能关注问题的题眼——给予和快乐。于是,我及时调整问题:“你知道‘给予’是什么?文中的保罗为什么会从内心里感受到快乐?”学生再次带着指向明确的问题走进故事,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无条件的付出,一种付出后的快乐”。
3、回答不深,倾听引导。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或由于急于回答,或由于还没完全进入文本,或由于语言一时表达不清等原因而出现理解不到位、感悟不深刻的现象。此时,教师应仔细倾听,在倾听中继续鼓励学生,找出原因所在,并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帮助学生调整思路,以“思”促“思”,努力做到对问题的理解全面而透彻。
语文课堂“一问一答”并没有错,重要的是“一问一答”后有没有精彩的“应答”。可以这样说,凡是精彩的语文课堂,都有教师精彩的“应答”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