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金融业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支柱行业,北京也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金融中心。尽管从现阶段来看,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只要找准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不久的将来,北京一定可以实现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目标。
一、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关指数分析
(一)金融服务业是北京的优势行业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北京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做进一步考察与分析(见表1)。
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优势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
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全国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或较低。
从北京市三产业增加值角度来看,北京市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区位商最高;第一产业则明显不具优势;金融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其区位商达到2.54,远远大于1,表明北京市金融发展程度和金融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具备了重点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北京金融资源丰富,金融相关比率高
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计算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
目前北京市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企业债券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所以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高,金融资源丰富。表2反映了北京市2005~2009年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从表2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北京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5~2009年间呈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态势,截至2009年,存贷款余额总和达到88013.00亿元,与2005年的存贷款余额总和44305.50亿元相比,短短五年间,增加了近两倍。
从金融相关比率来看,局部迂回的螺旋发展态势。但是一直保持较高的金融相关比率,始终在6.0以上。从北京市金融相关比率保持高位的态势可以看出,北京市金融资源丰富,金融资源集聚程度较高,作为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三)北京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高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目前,北京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通过区位商计算可以佐证这一格局)无疑印证了这一规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GDP的贡献突出(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在11%以上,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在17%以上。这两个比重分别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增加值增长的贡献大小,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己经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北京市金融業增加的绝对数虽然在逐年上升,但其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及GDP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的。2005~2007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及在GDP中的比重保持稳定,浮动不大。但是在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这说明,首都的金融业不仅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保持首都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金融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
(四)金融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发展贡献大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159个,占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0.3%。与金融服务业占全国行业法人单位的比例2.5%相比,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单位数较少。
北京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仅占北京就业人口的3.1%,但是2009年,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上缴国税2396.0亿元,占全市的52.5%,超过了其他行业上缴国税之和还要多。在地税方面,2009年北京市金融业完成税收228.6亿元,占北京地税的12.9%,单一行业地税贡献仅次于房地产,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地税之和。从整体上看,金融业税收是北京税收长期稳定的主体税源,是保证北京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效支持了北京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是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行业。
200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5.5%,毫无疑问是北京最重要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资产达到了582776.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例达到了81.8%,是第三产业中其他行业之和的4倍还多。
2009年,北京金融收入10276.6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18.6%。虽然金融业的收入不到批发与零售业收入23508.9亿元的一般,但是却创造了6016.5亿元的利润,对第三产业利润的贡献达到了57.1%,这不仅体现了首都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更说明了金融业的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五)银行业是北京金融服务业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8年北京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025家,多于上海的600家。从表6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分别为47.8%、6.1%、41.7%,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为4.4%,银行业的单位数比例最大。北京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服务的领域更加广泛,结构也更加完善。
从资产、主营收入和从业人员情况来看,银行业分别以91.1%、59.5%、47.9%的比例远超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行业,在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金融服务行业的结构特征。
(六)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与上海、深圳的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2009年上海金融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而2008年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还以1493.6亿元排名内地各主要金融中心城市之首,这说明上海在国务院批复金融中心建设后,金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北京要先保持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定要加大支持力度,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上海和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与深圳相比,还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从区位商指标来看,北京、上海和深圳金融业的区位商都超过了2, 这说明金融业在这三个城市都是优势行业。具体来看,深圳的区位商最高,主要原因是深圳的GDP总量相对北京、上海较小,从而金融业在GDP中的占比较大,拉高了深圳的区位商。从金融相关率(FIR)指标来看,北京以7.24遥遥领先与上海和深圳,这说明北京的金融深化程度要高于另外两个城市,北京的金融资源相比较也更加的丰富和集中。
综上分析,从区位商和金融相关率等指标来看,北京市金融资源丰富,集中度高,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支柱行业。从北京金融业控制了第三产业81.8%资产,创造57.1%利润来看,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行业基础条件。
二、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分析
(一)许多国家都有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同时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内金融中心,已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见表8)。这些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美国除了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外,还有芝加哥、旧金山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也都在国际金融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本国和城市周边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支持和经济幅射作用。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为了满足国内外经济的发展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多重功能,不仅要满足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问题,还应该特别注意与现有的金融中心定位是否重叠的问题,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周边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因此,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国内以及城市区域考虑三重定位。
1.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定位
根据伦敦出版的《全球化金融中心指数》分类方法,国际金融中心按照覆盖区域面积的大小分成三个级别:即全球性金融中心、洲际性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从全球市场连续交易的需要看,亚洲时区需要有一个相当的金融中心城市,目前这一角色由东京、香港、新加坡分担,而北京则有可能依靠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及其独有的监管、管理和信息优势成为亚洲时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也不难发现北京金融产业起步比较晚,监管和相应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与目前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北京应利用自身丰富的金融资源,在立足于国家金融中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定位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内地最国际化的两座城市,两个城市在金融人才优势、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科技与文化的发达程度等指标方面基本相当,都具备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两个金融中心城市优势各不相同,上海城市金融功能更加倾向于金融市场的交易功能。为了避免城市功能叠加而造成资源浪费,在今后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两个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别并形成互补,上海应建设成为金融市场功能比较发达的国家金融中心,而北京则应建设成为金融决策、资金清算和金融信息功能比较强大的国家金融中心。
3.北京構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部定位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北京金融业发展已形成“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 的空间布局。目前,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金融街和CBD等核心功能区内。在主中心区,金融街除聚集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外,还聚集了国家级金融监管和决策机构,是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CBD是北京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国际金融资源相当丰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商务氛围,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正是这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才使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新形成的金融功能区,中关村西区定位为新型科技金融功能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定位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丰台丽泽商务区定位为创新金融功能区。在金融后台功能区,海淀稻香湖、通州新城将建设成为金融后台服务园区,为金融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特性化、综合化的金融后台服务。因此,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些不同功能区的整合问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合效应,以加快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根据目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北京要建设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大体可经过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到2015年,北京发展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达到与香港、新加坡并驾齐驱的地位;第二阶段大约到2020年,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时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世界货币,北京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成为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中心。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关指数分析
(一)金融服务业是北京的优势行业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北京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做进一步考察与分析(见表1)。
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优势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
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全国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或较低。
从北京市三产业增加值角度来看,北京市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区位商最高;第一产业则明显不具优势;金融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其区位商达到2.54,远远大于1,表明北京市金融发展程度和金融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具备了重点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北京金融资源丰富,金融相关比率高
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计算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
目前北京市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企业债券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所以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高,金融资源丰富。表2反映了北京市2005~2009年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从表2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北京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5~2009年间呈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态势,截至2009年,存贷款余额总和达到88013.00亿元,与2005年的存贷款余额总和44305.50亿元相比,短短五年间,增加了近两倍。
从金融相关比率来看,局部迂回的螺旋发展态势。但是一直保持较高的金融相关比率,始终在6.0以上。从北京市金融相关比率保持高位的态势可以看出,北京市金融资源丰富,金融资源集聚程度较高,作为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三)北京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高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目前,北京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通过区位商计算可以佐证这一格局)无疑印证了这一规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GDP的贡献突出(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在11%以上,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在17%以上。这两个比重分别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增加值增长的贡献大小,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己经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北京市金融業增加的绝对数虽然在逐年上升,但其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及GDP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的。2005~2007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及在GDP中的比重保持稳定,浮动不大。但是在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这说明,首都的金融业不仅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保持首都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金融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
(四)金融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发展贡献大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159个,占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0.3%。与金融服务业占全国行业法人单位的比例2.5%相比,北京市金融服务业单位数较少。
北京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仅占北京就业人口的3.1%,但是2009年,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上缴国税2396.0亿元,占全市的52.5%,超过了其他行业上缴国税之和还要多。在地税方面,2009年北京市金融业完成税收228.6亿元,占北京地税的12.9%,单一行业地税贡献仅次于房地产,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地税之和。从整体上看,金融业税收是北京税收长期稳定的主体税源,是保证北京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效支持了北京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是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行业。
200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5.5%,毫无疑问是北京最重要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资产达到了582776.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例达到了81.8%,是第三产业中其他行业之和的4倍还多。
2009年,北京金融收入10276.6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18.6%。虽然金融业的收入不到批发与零售业收入23508.9亿元的一般,但是却创造了6016.5亿元的利润,对第三产业利润的贡献达到了57.1%,这不仅体现了首都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更说明了金融业的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五)银行业是北京金融服务业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8年北京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025家,多于上海的600家。从表6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分别为47.8%、6.1%、41.7%,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为4.4%,银行业的单位数比例最大。北京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服务的领域更加广泛,结构也更加完善。
从资产、主营收入和从业人员情况来看,银行业分别以91.1%、59.5%、47.9%的比例远超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行业,在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金融服务行业的结构特征。
(六)北京市金融服务业与上海、深圳的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2009年上海金融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而2008年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还以1493.6亿元排名内地各主要金融中心城市之首,这说明上海在国务院批复金融中心建设后,金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北京要先保持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定要加大支持力度,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上海和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与深圳相比,还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从区位商指标来看,北京、上海和深圳金融业的区位商都超过了2, 这说明金融业在这三个城市都是优势行业。具体来看,深圳的区位商最高,主要原因是深圳的GDP总量相对北京、上海较小,从而金融业在GDP中的占比较大,拉高了深圳的区位商。从金融相关率(FIR)指标来看,北京以7.24遥遥领先与上海和深圳,这说明北京的金融深化程度要高于另外两个城市,北京的金融资源相比较也更加的丰富和集中。
综上分析,从区位商和金融相关率等指标来看,北京市金融资源丰富,集中度高,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支柱行业。从北京金融业控制了第三产业81.8%资产,创造57.1%利润来看,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行业基础条件。
二、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分析
(一)许多国家都有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同时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内金融中心,已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见表8)。这些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美国除了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外,还有芝加哥、旧金山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也都在国际金融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本国和城市周边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支持和经济幅射作用。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为了满足国内外经济的发展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多重功能,不仅要满足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问题,还应该特别注意与现有的金融中心定位是否重叠的问题,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周边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因此,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国内以及城市区域考虑三重定位。
1.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定位
根据伦敦出版的《全球化金融中心指数》分类方法,国际金融中心按照覆盖区域面积的大小分成三个级别:即全球性金融中心、洲际性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从全球市场连续交易的需要看,亚洲时区需要有一个相当的金融中心城市,目前这一角色由东京、香港、新加坡分担,而北京则有可能依靠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及其独有的监管、管理和信息优势成为亚洲时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也不难发现北京金融产业起步比较晚,监管和相应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与目前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北京应利用自身丰富的金融资源,在立足于国家金融中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定位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内地最国际化的两座城市,两个城市在金融人才优势、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科技与文化的发达程度等指标方面基本相当,都具备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两个金融中心城市优势各不相同,上海城市金融功能更加倾向于金融市场的交易功能。为了避免城市功能叠加而造成资源浪费,在今后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两个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别并形成互补,上海应建设成为金融市场功能比较发达的国家金融中心,而北京则应建设成为金融决策、资金清算和金融信息功能比较强大的国家金融中心。
3.北京構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部定位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北京金融业发展已形成“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 的空间布局。目前,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金融街和CBD等核心功能区内。在主中心区,金融街除聚集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外,还聚集了国家级金融监管和决策机构,是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CBD是北京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国际金融资源相当丰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商务氛围,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正是这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才使北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新形成的金融功能区,中关村西区定位为新型科技金融功能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定位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丰台丽泽商务区定位为创新金融功能区。在金融后台功能区,海淀稻香湖、通州新城将建设成为金融后台服务园区,为金融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特性化、综合化的金融后台服务。因此,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些不同功能区的整合问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合效应,以加快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根据目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北京要建设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大体可经过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到2015年,北京发展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达到与香港、新加坡并驾齐驱的地位;第二阶段大约到2020年,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时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世界货币,北京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成为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中心。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