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面:“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5 -01
一、提问内容
首先,学会从文本中挖掘问题点。笔者认为,教师研读文本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问题从文本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钻研的力度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文本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细读课文的习惯,强调“细”,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二是要有类读课文的耐心,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同一种写作特点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篇课文,如七年级上册《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仔细回顾以前学过的类似写法,类读课文要舍得花工夫,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其次,学会挖掘文本中问题的支撑点。那么,如何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呢?一般而言,抓住“五点十处”就可以了。“五点”: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其中,思维点多出现于议论性文章,主要有: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因果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十处”: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其中“规律处”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点来理解,将提问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词语方面如“限制性词语”、“强调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句子方面像使用比喻、拟人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品味语言时,把握以上规律性的技巧是一种解题思路。
第三、明确课堂提问的分类。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五类: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理解性提问的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2.分析性提问。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
3.综合性提问。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
4.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5.运用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并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二、提问方法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笔者认为注重问题设计角度的多元化,使阅读教学进入深层阅读的境界。
一、从理解的角度设计问题。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朗读,说“理解”的话。设计的问题是: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分两个层次说“理解”的话,一是根据课文内容说话,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教师把课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显得丰富、开阔,充满情趣。
二、从品析的角度设计问题。如教学《小石潭记》,可以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从探究的角度设计问题。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时设计的探究性主问题:《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沁园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5 -01
一、提问内容
首先,学会从文本中挖掘问题点。笔者认为,教师研读文本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问题从文本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钻研的力度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文本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细读课文的习惯,强调“细”,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二是要有类读课文的耐心,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同一种写作特点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篇课文,如七年级上册《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仔细回顾以前学过的类似写法,类读课文要舍得花工夫,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其次,学会挖掘文本中问题的支撑点。那么,如何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呢?一般而言,抓住“五点十处”就可以了。“五点”: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其中,思维点多出现于议论性文章,主要有: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因果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十处”: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其中“规律处”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点来理解,将提问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词语方面如“限制性词语”、“强调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句子方面像使用比喻、拟人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品味语言时,把握以上规律性的技巧是一种解题思路。
第三、明确课堂提问的分类。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五类: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理解性提问的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2.分析性提问。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
3.综合性提问。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
4.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5.运用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并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二、提问方法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笔者认为注重问题设计角度的多元化,使阅读教学进入深层阅读的境界。
一、从理解的角度设计问题。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朗读,说“理解”的话。设计的问题是: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分两个层次说“理解”的话,一是根据课文内容说话,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教师把课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显得丰富、开阔,充满情趣。
二、从品析的角度设计问题。如教学《小石潭记》,可以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从探究的角度设计问题。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时设计的探究性主问题:《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