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灵魂与方向,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价值为基轴,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世界发展趋势;以发展为基轴,从科学观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科学性。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课程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哲学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也具有多样性及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以经济发展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三种价值取向有一定的递进性和融合性,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决定了这三种价值取向只能融为一体,因为割裂或孤立都会给课程带来不同弊病,从而使课程价值取向贬值。
从世界范围来认识课程价值取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我国的这次课程改革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其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百年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在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中摇摆,没有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这次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终于从过分关注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中走出来,回到人本位课程价值取向中,人的发展成了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成了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人的终身发展成了新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
二、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1.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并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点在个性与自由。离开了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但是在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固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课程设置基本的方面,然而,更基础的是课程在人的发展上所体现的价值。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也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为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2. 新课程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课程功能的单一化。综观世纪之交的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普遍追求。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组成发展因素或成员之间都能良性、和谐地发展,这和新课程核心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有了可能。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是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需要教师具备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备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再次,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3. 新课程终极价值取向是人的终身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该报告书在系统地分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教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了被称为“教育四大支柱”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这四个“学会”的基础之上。其实,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我国新课程终极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在“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中能突出人的发展,既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线教师更应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来全面指导新课程的实施。
(作者单位:中山市古镇镇教科文卫办)
本栏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课程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哲学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也具有多样性及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以经济发展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三种价值取向有一定的递进性和融合性,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决定了这三种价值取向只能融为一体,因为割裂或孤立都会给课程带来不同弊病,从而使课程价值取向贬值。
从世界范围来认识课程价值取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我国的这次课程改革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其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百年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在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中摇摆,没有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这次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终于从过分关注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中走出来,回到人本位课程价值取向中,人的发展成了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成了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人的终身发展成了新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
二、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1.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并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点在个性与自由。离开了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但是在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固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课程设置基本的方面,然而,更基础的是课程在人的发展上所体现的价值。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也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为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2. 新课程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课程功能的单一化。综观世纪之交的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普遍追求。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组成发展因素或成员之间都能良性、和谐地发展,这和新课程核心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有了可能。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是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需要教师具备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备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再次,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3. 新课程终极价值取向是人的终身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该报告书在系统地分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教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了被称为“教育四大支柱”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这四个“学会”的基础之上。其实,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我国新课程终极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在“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中能突出人的发展,既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线教师更应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来全面指导新课程的实施。
(作者单位:中山市古镇镇教科文卫办)
本栏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