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逐步减少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减少合资企业,终止一些合资企业,逐步摆脱合资企业过多的局面。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才能有望做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近期出版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6)”公布了一批重要数据及其描述。引发了笔者对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思考。
思考之一: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中一半以上是属于代工产业
书中表述,2015年我国汽车年产销2450多万辆,占全球汽车制造业市场份额的28%,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大国。但仔细分析一下,如果除去外商投资合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属于我国自己的就所剩不多了。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内资企业仅占54%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中,内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仅占49%左右,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只占40%左右,其中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仅仅只占20%。这样的汽车工业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事实上有一半以上是为外国汽车公司的代工产业。外国汽车公司从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不仅从合资企业利润中分得红利,还收取大量的整车产品技术专利费、整车用关键零部件技术专利费和配套供应利润,以及整车销售利润……所以这种现状确实不应该再长期继续下去了。
思考之二:重新反思合资车企的管理政策
造成这样的现状,其原因是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政策管理上有些失调失控。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几家合资汽车企业是必要的,通过组建合资汽车企业,吸收了一部分外资,引进了一些汽车产品技术,学习到了现代化生产汽车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对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后来由于对发展合资汽车企业政策管理上的失调失控,合资汽车企业发展得太多太乱,过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当前,我国主要骨干汽车企业几乎全都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了合资汽车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和多个外国汽车公司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而同一个外国汽车公司又和多个中国国内汽车企业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这种状况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还在继续审批合资项目。这些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决策权,实际上都不在中方手中,合资企业的CEO和一些关键部门(如金融财务、产品技术、配套采购、市场营销等)大多为外方控制,合资企业中的中方领导的话语权是很小的。这些外国汽车公司很“大方”地不断加大对合资企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能,加大在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新产品的投放力度,并带进新车型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及其供应体系,还垄断国内外产品销售系统。企图全面垄断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并注意防止过度扩大产能而掉进“产能过剩”的陷阱。
思考之三:发展自主汽车工业与对外合作的“度”
中国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同时也适当需要外国汽车公司的帮助。如果不把握好这种度,过分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特别是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不可能建成汽车工业强国。所以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应该向航天、航空、高铁部门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独创精神和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向高铁部门学习他们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的经验,只要有信心和决心,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汽车人同样也能做到。去掉对外方的依赖和幻想,立足于自己,振奋和坚定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能建设成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能独立自主发展的汽车工业。
为此笔者呼吁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和各汽车企业的领导(包括合资企业的中方领导)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认真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现状,调整对外开放和发展合资企业的政策,制定一套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战略规划措施。这是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笔者的建议:
(1)发动全汽车行业认真分析合资汽车企业现状,对建设我国独立、自主汽车工业的影响,总结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得”和“失”的经验教训,清除对外国汽车公司的依赖思想,对独立自主发展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意义形成共识。
(2)我国各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汽车企业,停止或要非常慎重地发展新的合资汽车企业,特别是整车合资企业。
(3)现有整车合资企业,首先要守住已签约定下来的股比,不能减少中方股比。其次,逐步通过谈判,争取(如在扩资增加产能、改造生产设备或分红再投资时)减少外资的股比。
(4)当现有合资企业的合资期限到期时,原则上不再延期。如需延期的,则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加审理。至于如何处置、运作停止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可参照国际惯例,通过友好协商,制定出能体现“双赢”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操作流程来实施。如外方的股权由中方收购赎回;或是参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施工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社会资本——原有合资企业中的外资、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发行、实施职工持股筹措的资金等,将合资企业改革成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的股份制企业,或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很多其他“双赢”的办法。总之事在人为。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逐步减少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减少合资企业,终止一些合资企业,逐步摆脱合资企业过多的局面。调整、制定、实施这一方针,需要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进行“背水一战”,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才能有望做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作者曾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司司长)
近期出版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6)”公布了一批重要数据及其描述。引发了笔者对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思考。
思考之一: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中一半以上是属于代工产业
书中表述,2015年我国汽车年产销2450多万辆,占全球汽车制造业市场份额的28%,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大国。但仔细分析一下,如果除去外商投资合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属于我国自己的就所剩不多了。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内资企业仅占54%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中,内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仅占49%左右,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只占40%左右,其中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仅仅只占20%。这样的汽车工业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事实上有一半以上是为外国汽车公司的代工产业。外国汽车公司从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不仅从合资企业利润中分得红利,还收取大量的整车产品技术专利费、整车用关键零部件技术专利费和配套供应利润,以及整车销售利润……所以这种现状确实不应该再长期继续下去了。
思考之二:重新反思合资车企的管理政策
造成这样的现状,其原因是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政策管理上有些失调失控。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几家合资汽车企业是必要的,通过组建合资汽车企业,吸收了一部分外资,引进了一些汽车产品技术,学习到了现代化生产汽车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对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后来由于对发展合资汽车企业政策管理上的失调失控,合资汽车企业发展得太多太乱,过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当前,我国主要骨干汽车企业几乎全都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了合资汽车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和多个外国汽车公司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而同一个外国汽车公司又和多个中国国内汽车企业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这种状况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还在继续审批合资项目。这些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决策权,实际上都不在中方手中,合资企业的CEO和一些关键部门(如金融财务、产品技术、配套采购、市场营销等)大多为外方控制,合资企业中的中方领导的话语权是很小的。这些外国汽车公司很“大方”地不断加大对合资企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能,加大在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新产品的投放力度,并带进新车型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及其供应体系,还垄断国内外产品销售系统。企图全面垄断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并注意防止过度扩大产能而掉进“产能过剩”的陷阱。
思考之三:发展自主汽车工业与对外合作的“度”
中国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同时也适当需要外国汽车公司的帮助。如果不把握好这种度,过分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特别是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不可能建成汽车工业强国。所以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应该向航天、航空、高铁部门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独创精神和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向高铁部门学习他们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的经验,只要有信心和决心,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汽车人同样也能做到。去掉对外方的依赖和幻想,立足于自己,振奋和坚定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能建设成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能独立自主发展的汽车工业。
为此笔者呼吁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和各汽车企业的领导(包括合资企业的中方领导)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认真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现状,调整对外开放和发展合资企业的政策,制定一套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战略规划措施。这是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笔者的建议:
(1)发动全汽车行业认真分析合资汽车企业现状,对建设我国独立、自主汽车工业的影响,总结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得”和“失”的经验教训,清除对外国汽车公司的依赖思想,对独立自主发展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意义形成共识。
(2)我国各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汽车企业,停止或要非常慎重地发展新的合资汽车企业,特别是整车合资企业。
(3)现有整车合资企业,首先要守住已签约定下来的股比,不能减少中方股比。其次,逐步通过谈判,争取(如在扩资增加产能、改造生产设备或分红再投资时)减少外资的股比。
(4)当现有合资企业的合资期限到期时,原则上不再延期。如需延期的,则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加审理。至于如何处置、运作停止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可参照国际惯例,通过友好协商,制定出能体现“双赢”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操作流程来实施。如外方的股权由中方收购赎回;或是参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施工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社会资本——原有合资企业中的外资、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发行、实施职工持股筹措的资金等,将合资企业改革成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的股份制企业,或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很多其他“双赢”的办法。总之事在人为。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逐步减少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减少合资企业,终止一些合资企业,逐步摆脱合资企业过多的局面。调整、制定、实施这一方针,需要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进行“背水一战”,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才能有望做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作者曾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