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淮安市社工驻校试点计划的实施,发现社工驻校面临社工机构自身的发展问题、应试教育与社会工作的冲突、管理多重化、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社工岗位设置的困惑、评估机制的缺乏等困境与难题。认为可从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实行层级管理、做好学校社工的宣传、社工岗位内设与外置相结合、建立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社工驻校的问题与困境,推动学校社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探析;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变迁及发展,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的问题日趋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尚未有学校引进专职的学校社工,只有专业社工机构会定期到学校开展一些活动,且开展活动的内容较为有限。2014年底,淮安市清河区馨诚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馨诚社工”)推出的“青春陪伴,社工驻校”试点计划,获得了淮安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资金支持,率先在淮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虽然这个项目只是对学校社工的尝试,却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社工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关注。本文试图以这一计划的实际运作为例,探讨学校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目前淮安市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困境
(一)社工机构层面
1.资金的缺乏。淮安社工机构均为高校教师出资成立,由于获取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社工机构难以获得相应配套资金。社工机构基本只能依靠参加各种级别的公益创投和较少的政府直接购买服务来获得项目资金,以维持机构的运营及项目的开展,并且获得的支持资金数目较小。馨诚社工的学校社工项目仅获得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上的缺乏使得社工机构在办公条件改善、人员培训等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
2.社工人才的缺乏。从2012年第一家社工机构成立至今,淮安市总共有四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全部分布于淮安市清河区,其中规模、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心苑社会工作服务社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均毕业于淮安当地高校),而其他社工机构则只有一名或者没有专职人员。目前淮安地区的两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20%,而留在淮安从事社工的就更少。此外,淮安市报考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的人数虽逐年增加,但他们多为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无法从事专职社会工作。由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工实践经验,但目前淮安地区较低的薪资待遇、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降低了这一类人才来淮发展的可能性。清河馨诚社工服务中心目前十分缺乏社工人才。
3.社工机构服务的局限性。淮安地区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失独老人、困境青少年等,对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探索较少。相对说来,这一类人群问题突出,社工介入相对容易,再加上社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等因素,社会工作机构忽视了对新服务领域的探索。
4.机构间交流的缺失。心苑社工从事困境青少年、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孵化管理等,馨诚社工倾向于学校社会工作,爱尔社工则专注于社会治理这一方向。社工机构涉及领域的不同,使得他们在交流合作上缺乏共同话题,并且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相对保守,交流协作的意识缺乏,因而社工机构在资源上难以实现共享。
(二)学校层面
应试教育冲击着学校社工的发展。学校社工的介入,可以有效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但矛盾之处在于,社工开展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团体活动)等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紧张,初中、高中生尤为突出,很多学生放学回家作业写到晚上11点是常事,即使是小学生,学习压力也不小。馨诚社工项目实施定点于小学,就是出于学生空余时间相对充裕的考虑,但现实情况是:(1)活动时间短,40分钟左右。(2)原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的抗挫力训练变成了一月1次。(3)每天1次的手工坊活动,学校出于时间、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而取消。
(三)政策制度层面
1.管理上的担忧。淮安地区社工试点计划的项目经费是由民政局拨付,项目的实施是在民政局、社工机构、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下开展的,作为学校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并未参与意见,虽然也曾咨询过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但其态度只是不反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实施效果好,将来学校社工推广之后,教育部门必将介入,那时就会出现管理多重化的问题:民政局给予社工机构资金,社工机构则要派驻社工到学校开展工作,并且需要与教育局有效协调,学校社工需要向机构、学校领导、教育局一一汇报工作,这对于学校社工来说工作量加大,程序烦琐,压力骤增。
2.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市公益创投明确规定项目中的劳务支出不许超过项目资金的30%。但是我们要知道,给学校配备的是专职社工,不是志愿者、义工,社工需要把自己所有精力花在学校工作上,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正常情况下,一位社工可以同时负责两个项目,因此针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资金安排规定需要做出修改。此外,由于目前淮安地区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公益项目资金监管体系,所以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程度难以得到保障。在社工机构缺乏发展资金的背景下,社工机构会把部分项目资金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其他类型的项目也是。社工机构能否把项目资金完全用于学校社工项目之中,也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服务质量。
3.社工岗位设置的困惑。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的设置有内设与外置两种,所谓内设就是把社工纳入学校编制之中,社工以学校正式成员的身份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服务,类似于心理老师;所谓外置就是社会工作者以机构外派的形式介入学校工作之中。目前试点学校社工的地区在社工岗位设置上以后者居多。
4.评估机制不完善。对于项目实施的监管,淮安地区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首先,民政局委托心苑社工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公益项目进行督导,学校社工项目也包括在内。而在监管过程中,他们也只是着重于对项目开展的活动的数量进行评估,而忽视对活动质量的评估,当然如何评估活动质量是一大难题。此外,评估人员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缺乏一定评估技能,致使评价行为不理想。 三、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点反思
(一)政府加大经费支持,给予社工机构更多发展空间
淮安地区社工机构资金获取渠道实在有限,每次的公益创投还要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真是僧多粥少。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对社工机构社会服务的购买,并根据具体需求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社工机构间竞争的方式申请经费,也就避免了上述“僧多粥少”状况的发生;此外政策上也可以给予适度的优惠。这样一来,社工机构就有一定能力改善自身硬件设施,引进社工人才,走出以往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留不住凤凰”的困境,转而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二)简化管理,实行层级管理
建立单向的层级管理体制,即学校社工向学校汇报工作,学校向教育局汇报工作,社工机构向教育局汇报工作。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社工繁复的文字汇报工作,又让其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服务于学生。
(三)做好学校社工的宣传,让社工站成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
学校社工开展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最为关心学生的莫过于家长和校方了。鉴于家长及学校对学校社工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状,因此前期学校社工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具体宣传过程中,不仅需要让他们对社工、学校社工有个基本了解,还需要给他们介绍学校社工的成功的案例,并且可以具体到通过学校社工的努力怎样改变了一个问题学生,助其走上正轨,使得家长、学校给予社工更多的认同。此外,学校社工的开展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系列资源的介入,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社工机构的配合,因此社工需要进行家访或者是深入学生生活的社区了解情况。社工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资源,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四)社工岗位内设与外置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内设,在同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在学校体制内设立专职社会工作者岗位并招聘优秀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任职的方法,或者通过将学校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政教主任、团委书记等)转岗,使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社工。外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机构派驻社工进入学校的模式开展。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仍需承担对学校内设社工的培训、督导、资源的协调以及大型活动的人力支援职责。
(五)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机制
首先,明确评估对象,对学校社工和社工机构分开评估,对机构的评估着重于机构的制度建设;对于学校社工则注重评估服务工作的质和量。其次要量化个案以及团体的界定,即个案是以时间、会面的次数还是以解决问题数量作为量化的指标。最后,评估内容的设置也要合理、灵活。
四、结语
在中国,学校社工的发展已经具备基本雏形,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但是由于其积淀不足,也面临一定困境。相比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区,淮安学校社工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馨诚社工的探索也给我们学校社工发展以宝贵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本土化学校社工开展的模式。总之,学校社会工作的践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社工界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一定会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林芳,王建平.学校社工的实践反思[J].中国社会导刊,2008,(16):26-28.
[2]喻双桃.学校社工服务的几点思考[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04):49.
[3]胡凌霞.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探析;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变迁及发展,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的问题日趋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尚未有学校引进专职的学校社工,只有专业社工机构会定期到学校开展一些活动,且开展活动的内容较为有限。2014年底,淮安市清河区馨诚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馨诚社工”)推出的“青春陪伴,社工驻校”试点计划,获得了淮安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资金支持,率先在淮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虽然这个项目只是对学校社工的尝试,却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社工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关注。本文试图以这一计划的实际运作为例,探讨学校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目前淮安市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困境
(一)社工机构层面
1.资金的缺乏。淮安社工机构均为高校教师出资成立,由于获取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社工机构难以获得相应配套资金。社工机构基本只能依靠参加各种级别的公益创投和较少的政府直接购买服务来获得项目资金,以维持机构的运营及项目的开展,并且获得的支持资金数目较小。馨诚社工的学校社工项目仅获得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上的缺乏使得社工机构在办公条件改善、人员培训等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
2.社工人才的缺乏。从2012年第一家社工机构成立至今,淮安市总共有四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全部分布于淮安市清河区,其中规模、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心苑社会工作服务社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均毕业于淮安当地高校),而其他社工机构则只有一名或者没有专职人员。目前淮安地区的两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20%,而留在淮安从事社工的就更少。此外,淮安市报考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的人数虽逐年增加,但他们多为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无法从事专职社会工作。由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工实践经验,但目前淮安地区较低的薪资待遇、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降低了这一类人才来淮发展的可能性。清河馨诚社工服务中心目前十分缺乏社工人才。
3.社工机构服务的局限性。淮安地区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失独老人、困境青少年等,对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探索较少。相对说来,这一类人群问题突出,社工介入相对容易,再加上社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等因素,社会工作机构忽视了对新服务领域的探索。
4.机构间交流的缺失。心苑社工从事困境青少年、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孵化管理等,馨诚社工倾向于学校社会工作,爱尔社工则专注于社会治理这一方向。社工机构涉及领域的不同,使得他们在交流合作上缺乏共同话题,并且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相对保守,交流协作的意识缺乏,因而社工机构在资源上难以实现共享。
(二)学校层面
应试教育冲击着学校社工的发展。学校社工的介入,可以有效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但矛盾之处在于,社工开展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团体活动)等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紧张,初中、高中生尤为突出,很多学生放学回家作业写到晚上11点是常事,即使是小学生,学习压力也不小。馨诚社工项目实施定点于小学,就是出于学生空余时间相对充裕的考虑,但现实情况是:(1)活动时间短,40分钟左右。(2)原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的抗挫力训练变成了一月1次。(3)每天1次的手工坊活动,学校出于时间、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而取消。
(三)政策制度层面
1.管理上的担忧。淮安地区社工试点计划的项目经费是由民政局拨付,项目的实施是在民政局、社工机构、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下开展的,作为学校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并未参与意见,虽然也曾咨询过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但其态度只是不反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实施效果好,将来学校社工推广之后,教育部门必将介入,那时就会出现管理多重化的问题:民政局给予社工机构资金,社工机构则要派驻社工到学校开展工作,并且需要与教育局有效协调,学校社工需要向机构、学校领导、教育局一一汇报工作,这对于学校社工来说工作量加大,程序烦琐,压力骤增。
2.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市公益创投明确规定项目中的劳务支出不许超过项目资金的30%。但是我们要知道,给学校配备的是专职社工,不是志愿者、义工,社工需要把自己所有精力花在学校工作上,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正常情况下,一位社工可以同时负责两个项目,因此针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资金安排规定需要做出修改。此外,由于目前淮安地区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公益项目资金监管体系,所以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程度难以得到保障。在社工机构缺乏发展资金的背景下,社工机构会把部分项目资金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其他类型的项目也是。社工机构能否把项目资金完全用于学校社工项目之中,也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服务质量。
3.社工岗位设置的困惑。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的设置有内设与外置两种,所谓内设就是把社工纳入学校编制之中,社工以学校正式成员的身份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服务,类似于心理老师;所谓外置就是社会工作者以机构外派的形式介入学校工作之中。目前试点学校社工的地区在社工岗位设置上以后者居多。
4.评估机制不完善。对于项目实施的监管,淮安地区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首先,民政局委托心苑社工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公益项目进行督导,学校社工项目也包括在内。而在监管过程中,他们也只是着重于对项目开展的活动的数量进行评估,而忽视对活动质量的评估,当然如何评估活动质量是一大难题。此外,评估人员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缺乏一定评估技能,致使评价行为不理想。 三、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点反思
(一)政府加大经费支持,给予社工机构更多发展空间
淮安地区社工机构资金获取渠道实在有限,每次的公益创投还要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真是僧多粥少。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对社工机构社会服务的购买,并根据具体需求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社工机构间竞争的方式申请经费,也就避免了上述“僧多粥少”状况的发生;此外政策上也可以给予适度的优惠。这样一来,社工机构就有一定能力改善自身硬件设施,引进社工人才,走出以往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留不住凤凰”的困境,转而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二)简化管理,实行层级管理
建立单向的层级管理体制,即学校社工向学校汇报工作,学校向教育局汇报工作,社工机构向教育局汇报工作。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社工繁复的文字汇报工作,又让其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服务于学生。
(三)做好学校社工的宣传,让社工站成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
学校社工开展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最为关心学生的莫过于家长和校方了。鉴于家长及学校对学校社工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状,因此前期学校社工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具体宣传过程中,不仅需要让他们对社工、学校社工有个基本了解,还需要给他们介绍学校社工的成功的案例,并且可以具体到通过学校社工的努力怎样改变了一个问题学生,助其走上正轨,使得家长、学校给予社工更多的认同。此外,学校社工的开展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系列资源的介入,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社工机构的配合,因此社工需要进行家访或者是深入学生生活的社区了解情况。社工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资源,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四)社工岗位内设与外置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内设,在同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在学校体制内设立专职社会工作者岗位并招聘优秀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任职的方法,或者通过将学校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政教主任、团委书记等)转岗,使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社工。外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机构派驻社工进入学校的模式开展。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仍需承担对学校内设社工的培训、督导、资源的协调以及大型活动的人力支援职责。
(五)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机制
首先,明确评估对象,对学校社工和社工机构分开评估,对机构的评估着重于机构的制度建设;对于学校社工则注重评估服务工作的质和量。其次要量化个案以及团体的界定,即个案是以时间、会面的次数还是以解决问题数量作为量化的指标。最后,评估内容的设置也要合理、灵活。
四、结语
在中国,学校社工的发展已经具备基本雏形,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但是由于其积淀不足,也面临一定困境。相比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区,淮安学校社工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馨诚社工的探索也给我们学校社工发展以宝贵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本土化学校社工开展的模式。总之,学校社会工作的践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社工界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一定会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林芳,王建平.学校社工的实践反思[J].中国社会导刊,2008,(16):26-28.
[2]喻双桃.学校社工服务的几点思考[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04):49.
[3]胡凌霞.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