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刘半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新诗、散文及杂文,但是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并不为人所知。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国音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支持刘天华的音乐事业,使其取得巨大成就;积极引导刘北茂继承和发扬刘天华遗志,并最终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大师,等等,这些都是刘半农对中国音乐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刘半农的音乐研究方面入手,共同追忆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关键词: 刘半农 音乐 律学 理论研究
说起刘半农,一般人都知道他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新诗运动的开拓者、推动者。但是,说起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对音乐略有了解的人也可能只知道由他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至今仍被歌唱家们所喜爱的经典作品。其实,刘半农先生不仅在音乐及艺术方面有较高造诣,而且在理论方面颇有研究。他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民歌的热潮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乐律和音乐史,高度关注音乐的发展,在音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工作量之大、研究之精深对当时我国音乐的影响实在是不容忽视。然而近年来,作为我国现代有一定成就的音乐先驱者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笔者愿以此文与大家一起追忆他短暂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一、刘半农生平
刘半农,1891年生,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人。父亲是常州名士、前清秀才,刘半农从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1901年入翰墨林小学就读,1905年入常州府中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关闭,他便辍学回家,后投笔从戎,在军队中担任文笔、翻译的工作。1912年春到上海,经朋友介绍在开明剧社工作,担任编剧,有时还充当临时演员。1917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同年,经主编陈独秀推荐,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破格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都传北大来了一名中学肄业的教授。刘半农到北大后,由于文学底子很好,加上他十分勤奋,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备课认真,不久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讲课很受学生欢迎。然而由于学历问题,他总是被人质疑教学能力。因此,1920年刘半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考取了公费欧洲留学,开始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直至1934年病逝。可以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富有传奇色彩。
二、刘半农的音乐贡献
刘半农回国后在音乐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所涉及的方面有律学、音乐史、民歌、俗曲等,并且都有不俗的成果。
刘半农先生对中国戏曲艺术很关注,对此专门进行过研究,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生前曾经和著名戏剧家齐如山一起在故宫博物院担任戏曲研究的工作。他在王芷章先生所著的《腔调考源·序一》中发表的对于戏曲音乐的看法和一些见解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他主张中国歌剧不应以唱某一派的曲谱为限,而应放开门户,把中国所有的曲调完全容纳,从戏曲到各地的民间歌曲,都可以采用于一剧之中。只要看某一段剧情,应当采用哪一种曲调,就采用哪一种曲调,若是没有现成的旧曲,就应当自制新曲,在必要时也不妨采用西洋乐曲。这种洋为中用、积极创新的思想为当时的戏曲发展拓宽了思路,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除了戏曲,刘半农先生极为重视中国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收集和整理。他是我国现代搜集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先行者。1918年初,在他的倡议下,蔡元培先生以北京大学的名义,按刘半农拟好《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的章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集,中国征集歌谣的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便征集到歌谣两三千首。经过刘半农的选编,有一百多首刊登在同时期的《北大日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的歌谣风格突出,有清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搜集和整理歌谣的影响还波及全国,引发了当时全国范围的“歌谣征集热”,许多学校、报刊都相继征集。这使得人们改变了蔑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统成见,为歌谣在社会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人们开始注意它、认识它、研究它,这对于保存和发扬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半农不但负责选编歌谣,而且亲自收集民歌。在1918年,他就从家乡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除了民歌民谣的采集整理外,他还在理论上对民歌的思想和艺术作了一些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民歌的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地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抒发出来”,“民歌的艺术特色是自然、如田野的野花”等。正是因为他认清了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的价值,所以才把采集民歌作为终生的事业而为之操劳,至生命的最后。
在欧洲留学期间,他仍然十分关注国内歌谣征集工作的进展,常常通过信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他也继续坚持收集歌谣。没有条件就地采集,他就大量收集国外有关歌谣的书籍、文章,翻译后在国内发表。在1927年,他还将自己翻译的几十首歌谣编纂为《国外民歌译》出版,使国人能更直接地了解国外的民歌。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还是我国将法国著名歌剧《茶花女》剧本和《马赛曲》歌词最早翻译为中文的翻译者。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对于音乐的关注和热情。
刘半农不仅是征集歌谣的发起者,而且是收集民间俗曲的发起人。1917年12月,他在北大作了题为《论中国之下等小说》的讲演,对鼓词、宝卷、唱本、俚曲、词曲等为“下等人”所喜爱的说唱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客观地评价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为了汇集俗曲资料,从1928年冬开始,他带领几个人着手编辑《中国俗曲总目稿》,他们一面编曲,一面采风搜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31年完成全书。这本书长达640页,共收集流行于十一个省的俗曲达六千多首。其篇幅之长、资料之多令人叹服。1929年12月,刘半农被任命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书报组俗曲股负责人。这也标志着过去一直受人鄙视的民间俚曲小调终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作为文学家和诗人的刘半农所作的一些诗,经作曲家谱曲后都能成为广泛流传的新诗歌曲。比如由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谱曲的《织布》(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听雨》(1927年)等这些歌曲,由于歌词清新,寓意深刻,朴素流畅,词曲配合自然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以上各方面的成就以外,刘半农先生对律学的研究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重点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文献记载,刘半农讨论语音乐律的文章,总共有二十多万字。早在1927年,刘半农对中国传统的七音、十二律、十二律变调等音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计算了音分值。他高度评价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认为它是一个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大发明。他在研究中注重考证,经常翻阅大量的中外史料,去伪存真,分析比较,力求找出正确的结论。另外,他在律学研究中重实验,长于推理和比较。1929年,经过他的多年呼吁,我国筹建的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成开放,并由他担任了实验室主任。从1930年夏天开始,他对故宫所藏的500多件钟、磬进行了鉴定,还利用闲暇时间和假期对河南、上海等地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走访、测量。
谈到刘半农的音乐成就,还必须说一说他的胞弟刘天华和刘北茂,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刘半农有很大的关系。刘天华,字寿椿,1895年生,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1912年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刻苦学习二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艺,后来回到家乡从事音乐教学。1926年,刘天华为提高民族乐器的表现能力,想将传统琵琶进行改革。他将改良意图告诉刘半农,刘半农则根据刘天华的要求,进行了琵琶等律定品位置的计算,完成了对琵琶的技术改进。他们扩展了琵琶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1929年前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要赴美演出,需要五线谱供外国人“按谱循声”,便与刘天华进行合作,将京剧唱腔记录并译为五线谱,曲目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名段。完成的《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了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先河,由刘半农为该书作序。1927年,刘半农和刘天华还合作创作了《君永校歌》。此外,二人在音乐方面多有交流与探讨。刘天华还谱写出很多优秀、经典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也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1932年刘天华在天桥记录民间乐曲时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刘半农在极度悲痛中撰文纪念刘天华,他介绍了刘天华的学习、学艺经历,评述了他的艺术成就,并与他人一起编辑出版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这本书目前已成为研究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重要史料和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
刘半农的小弟刘北茂,原名寿慈,生于1903年,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长兄刘半农的影响下,他自幼酷爱诗词、音乐,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1927年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等学校。刘天华逝世后,刘半农劝导刘北茂继承刘天华的事业,继续二哥“改进国乐”的遗志,于是,刘北茂便逐渐抛开外文,转向音乐,继承和发扬刘天华的音乐风格和理念,毕生从事二胡教学与演奏事业,最终成为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小花鼓》、《前进操》、《流芳曲》等。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刘半农的引导和期望,成为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因此,刘北茂的成功也是刘半农对我国音乐的一大贡献。
由此看来,刘半农先生作为文学家的同时,怀着极高的热情,倾注极大的心血为中国的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求学、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王沛伦编著.音乐辞典.文艺书屋印行.
关键词: 刘半农 音乐 律学 理论研究
说起刘半农,一般人都知道他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新诗运动的开拓者、推动者。但是,说起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对音乐略有了解的人也可能只知道由他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至今仍被歌唱家们所喜爱的经典作品。其实,刘半农先生不仅在音乐及艺术方面有较高造诣,而且在理论方面颇有研究。他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民歌的热潮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乐律和音乐史,高度关注音乐的发展,在音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工作量之大、研究之精深对当时我国音乐的影响实在是不容忽视。然而近年来,作为我国现代有一定成就的音乐先驱者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笔者愿以此文与大家一起追忆他短暂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一、刘半农生平
刘半农,1891年生,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人。父亲是常州名士、前清秀才,刘半农从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1901年入翰墨林小学就读,1905年入常州府中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关闭,他便辍学回家,后投笔从戎,在军队中担任文笔、翻译的工作。1912年春到上海,经朋友介绍在开明剧社工作,担任编剧,有时还充当临时演员。1917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同年,经主编陈独秀推荐,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破格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都传北大来了一名中学肄业的教授。刘半农到北大后,由于文学底子很好,加上他十分勤奋,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备课认真,不久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讲课很受学生欢迎。然而由于学历问题,他总是被人质疑教学能力。因此,1920年刘半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考取了公费欧洲留学,开始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直至1934年病逝。可以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富有传奇色彩。
二、刘半农的音乐贡献
刘半农回国后在音乐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所涉及的方面有律学、音乐史、民歌、俗曲等,并且都有不俗的成果。
刘半农先生对中国戏曲艺术很关注,对此专门进行过研究,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生前曾经和著名戏剧家齐如山一起在故宫博物院担任戏曲研究的工作。他在王芷章先生所著的《腔调考源·序一》中发表的对于戏曲音乐的看法和一些见解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他主张中国歌剧不应以唱某一派的曲谱为限,而应放开门户,把中国所有的曲调完全容纳,从戏曲到各地的民间歌曲,都可以采用于一剧之中。只要看某一段剧情,应当采用哪一种曲调,就采用哪一种曲调,若是没有现成的旧曲,就应当自制新曲,在必要时也不妨采用西洋乐曲。这种洋为中用、积极创新的思想为当时的戏曲发展拓宽了思路,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除了戏曲,刘半农先生极为重视中国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收集和整理。他是我国现代搜集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先行者。1918年初,在他的倡议下,蔡元培先生以北京大学的名义,按刘半农拟好《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的章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集,中国征集歌谣的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便征集到歌谣两三千首。经过刘半农的选编,有一百多首刊登在同时期的《北大日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的歌谣风格突出,有清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搜集和整理歌谣的影响还波及全国,引发了当时全国范围的“歌谣征集热”,许多学校、报刊都相继征集。这使得人们改变了蔑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统成见,为歌谣在社会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人们开始注意它、认识它、研究它,这对于保存和发扬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半农不但负责选编歌谣,而且亲自收集民歌。在1918年,他就从家乡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除了民歌民谣的采集整理外,他还在理论上对民歌的思想和艺术作了一些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民歌的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地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抒发出来”,“民歌的艺术特色是自然、如田野的野花”等。正是因为他认清了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的价值,所以才把采集民歌作为终生的事业而为之操劳,至生命的最后。
在欧洲留学期间,他仍然十分关注国内歌谣征集工作的进展,常常通过信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他也继续坚持收集歌谣。没有条件就地采集,他就大量收集国外有关歌谣的书籍、文章,翻译后在国内发表。在1927年,他还将自己翻译的几十首歌谣编纂为《国外民歌译》出版,使国人能更直接地了解国外的民歌。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还是我国将法国著名歌剧《茶花女》剧本和《马赛曲》歌词最早翻译为中文的翻译者。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对于音乐的关注和热情。
刘半农不仅是征集歌谣的发起者,而且是收集民间俗曲的发起人。1917年12月,他在北大作了题为《论中国之下等小说》的讲演,对鼓词、宝卷、唱本、俚曲、词曲等为“下等人”所喜爱的说唱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客观地评价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为了汇集俗曲资料,从1928年冬开始,他带领几个人着手编辑《中国俗曲总目稿》,他们一面编曲,一面采风搜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31年完成全书。这本书长达640页,共收集流行于十一个省的俗曲达六千多首。其篇幅之长、资料之多令人叹服。1929年12月,刘半农被任命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书报组俗曲股负责人。这也标志着过去一直受人鄙视的民间俚曲小调终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作为文学家和诗人的刘半农所作的一些诗,经作曲家谱曲后都能成为广泛流传的新诗歌曲。比如由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谱曲的《织布》(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听雨》(1927年)等这些歌曲,由于歌词清新,寓意深刻,朴素流畅,词曲配合自然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以上各方面的成就以外,刘半农先生对律学的研究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重点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文献记载,刘半农讨论语音乐律的文章,总共有二十多万字。早在1927年,刘半农对中国传统的七音、十二律、十二律变调等音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计算了音分值。他高度评价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认为它是一个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大发明。他在研究中注重考证,经常翻阅大量的中外史料,去伪存真,分析比较,力求找出正确的结论。另外,他在律学研究中重实验,长于推理和比较。1929年,经过他的多年呼吁,我国筹建的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成开放,并由他担任了实验室主任。从1930年夏天开始,他对故宫所藏的500多件钟、磬进行了鉴定,还利用闲暇时间和假期对河南、上海等地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走访、测量。
谈到刘半农的音乐成就,还必须说一说他的胞弟刘天华和刘北茂,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刘半农有很大的关系。刘天华,字寿椿,1895年生,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1912年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刻苦学习二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艺,后来回到家乡从事音乐教学。1926年,刘天华为提高民族乐器的表现能力,想将传统琵琶进行改革。他将改良意图告诉刘半农,刘半农则根据刘天华的要求,进行了琵琶等律定品位置的计算,完成了对琵琶的技术改进。他们扩展了琵琶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1929年前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要赴美演出,需要五线谱供外国人“按谱循声”,便与刘天华进行合作,将京剧唱腔记录并译为五线谱,曲目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名段。完成的《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了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先河,由刘半农为该书作序。1927年,刘半农和刘天华还合作创作了《君永校歌》。此外,二人在音乐方面多有交流与探讨。刘天华还谱写出很多优秀、经典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也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1932年刘天华在天桥记录民间乐曲时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刘半农在极度悲痛中撰文纪念刘天华,他介绍了刘天华的学习、学艺经历,评述了他的艺术成就,并与他人一起编辑出版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这本书目前已成为研究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重要史料和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
刘半农的小弟刘北茂,原名寿慈,生于1903年,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长兄刘半农的影响下,他自幼酷爱诗词、音乐,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1927年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等学校。刘天华逝世后,刘半农劝导刘北茂继承刘天华的事业,继续二哥“改进国乐”的遗志,于是,刘北茂便逐渐抛开外文,转向音乐,继承和发扬刘天华的音乐风格和理念,毕生从事二胡教学与演奏事业,最终成为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小花鼓》、《前进操》、《流芳曲》等。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刘半农的引导和期望,成为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因此,刘北茂的成功也是刘半农对我国音乐的一大贡献。
由此看来,刘半农先生作为文学家的同时,怀着极高的热情,倾注极大的心血为中国的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求学、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王沛伦编著.音乐辞典.文艺书屋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