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流》创刊于1994年2月,光阴荏苒,行已二十。在刊庆的大喜日子里,我浮想联翩,忆起和《源流》相伴、相随、相依二十年的往事。
从《源流》诞生的那天起,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和《源流》人风雨同舟,一直是她忠诚的读者和特约记者。20年来,我见证了她从稚嫩走向成熟。《源流》编委会和编辑部人员虽几经更替,但牢牢把握贴近老区、服务老区的大方向,高扬老区旗帜,永远服务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源流》已成为老区人民的良师益友,在报林刊海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老区宣传的主阵地和老区人民的喉舌。我为我们能拥有这份红色刊物而欣慰、自豪和骄傲。
我在《源流》的激励下,怀着“情有独钟”的老区情,深入边、远、穷的老区调研采访,拿起笔讴歌老区,反映老区人民的呼声。20年来,我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报道老区的文章、照片798篇(幅),其中在《源流》发表文章、照片288篇(幅)。《清泉润万家,除氟颂党恩》、《红色村庄深溪七烈士》等获《源流》优秀作品一等奖,我也多次获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我省历届党政率先垂范,心系老区,给老区带来无限感动和温暖。我深感做老区人民的忠诚代言人的光荣,总是把《源流》编辑部交给的任务当作头等重要大事,为解决老区“入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竭尽全力组稿发稿,在《源流》上为老区鼓与呼。
配合解决老区“入学难”问题,2002年至2004年,在省、市老促会的支持下,我和原潮阳市(现为潮阳区)老促会理事一起配合当地政府、教育局,核查实施改造老区小学危房校舍,先后在《源流》发表《检查危房校舍老区行》、《山欢水笑迎亲人》等图文34篇(幅)。我还在《源流》发表《继往开来,报效祖国》、《曙光从这里升起》、《助学八年,英才辈出》等多篇通讯,展现了原潮阳市老促会在省、市老促会支持下,连续坚持18年,多方筹资146万元,资助革命烈士后裔困难学子2308名。
配合解决老区“就医难”问题,我先后在《源流》发表《老区人民急盼解决“就医难”》、《大峰医院:传递爱心,普惠百姓》等通讯,报道推介了潮阳区动员社会贤达和海内外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捐资兴医,新建扩建院址,完善医疗保障机制,调动老区医务工作者积极性等动人事迹。
配合解决老区“行路难”问题,我先后在《源流》发表《致力帮促老区解决“行路难”》、《西陇走上致富路》、《靠正道发财,靠环保兴家》、《红色土地铺锦绣》、《东坑:生态立村,特色兴村》等一组图文。
20年来,《源流》为宣传革命文物提供了沃土。我和原潮阳市老促会的理事取得省、市老促会的支持,多方筹资,先后修葺“彭湃英雄石洞”、“徐帅革命石洞”、徐寮“红军洞”,重修“深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重彩“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这些革命遗址构筑了大南山旖旎的红色风光。我多次翻山越岭拍摄这些革命遗址和文物,撰写了《潮阳保护革命文物的热心人》、《徐帅石洞》、《梅熟时节访故园》等图文于《源流》发表。
1996年5月号《源流》发表了我《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一文,2006年11月此文又被《中国老区建设》重新刊登。后有中国工农红军石刻革命标语研讨会主办单位的热心人几经周折联系上我,我再次深入后坪村采访红色石匠翁千的后裔,撰写了《石匠翁千和红色石刻》,发表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特点和语言风格研究文集》一书里。
我要以《源流》刊庆为动力,在有生之年,别无他求,静下心来,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带着真情实意走老区,老骥自奋蹄,继续攥笔杆,一如既往,为发展粤东西北和振兴老区争奉献。
从《源流》诞生的那天起,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和《源流》人风雨同舟,一直是她忠诚的读者和特约记者。20年来,我见证了她从稚嫩走向成熟。《源流》编委会和编辑部人员虽几经更替,但牢牢把握贴近老区、服务老区的大方向,高扬老区旗帜,永远服务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源流》已成为老区人民的良师益友,在报林刊海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老区宣传的主阵地和老区人民的喉舌。我为我们能拥有这份红色刊物而欣慰、自豪和骄傲。
我在《源流》的激励下,怀着“情有独钟”的老区情,深入边、远、穷的老区调研采访,拿起笔讴歌老区,反映老区人民的呼声。20年来,我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报道老区的文章、照片798篇(幅),其中在《源流》发表文章、照片288篇(幅)。《清泉润万家,除氟颂党恩》、《红色村庄深溪七烈士》等获《源流》优秀作品一等奖,我也多次获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我省历届党政率先垂范,心系老区,给老区带来无限感动和温暖。我深感做老区人民的忠诚代言人的光荣,总是把《源流》编辑部交给的任务当作头等重要大事,为解决老区“入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竭尽全力组稿发稿,在《源流》上为老区鼓与呼。
配合解决老区“入学难”问题,2002年至2004年,在省、市老促会的支持下,我和原潮阳市(现为潮阳区)老促会理事一起配合当地政府、教育局,核查实施改造老区小学危房校舍,先后在《源流》发表《检查危房校舍老区行》、《山欢水笑迎亲人》等图文34篇(幅)。我还在《源流》发表《继往开来,报效祖国》、《曙光从这里升起》、《助学八年,英才辈出》等多篇通讯,展现了原潮阳市老促会在省、市老促会支持下,连续坚持18年,多方筹资146万元,资助革命烈士后裔困难学子2308名。
配合解决老区“就医难”问题,我先后在《源流》发表《老区人民急盼解决“就医难”》、《大峰医院:传递爱心,普惠百姓》等通讯,报道推介了潮阳区动员社会贤达和海内外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捐资兴医,新建扩建院址,完善医疗保障机制,调动老区医务工作者积极性等动人事迹。
配合解决老区“行路难”问题,我先后在《源流》发表《致力帮促老区解决“行路难”》、《西陇走上致富路》、《靠正道发财,靠环保兴家》、《红色土地铺锦绣》、《东坑:生态立村,特色兴村》等一组图文。
20年来,《源流》为宣传革命文物提供了沃土。我和原潮阳市老促会的理事取得省、市老促会的支持,多方筹资,先后修葺“彭湃英雄石洞”、“徐帅革命石洞”、徐寮“红军洞”,重修“深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重彩“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这些革命遗址构筑了大南山旖旎的红色风光。我多次翻山越岭拍摄这些革命遗址和文物,撰写了《潮阳保护革命文物的热心人》、《徐帅石洞》、《梅熟时节访故园》等图文于《源流》发表。
1996年5月号《源流》发表了我《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一文,2006年11月此文又被《中国老区建设》重新刊登。后有中国工农红军石刻革命标语研讨会主办单位的热心人几经周折联系上我,我再次深入后坪村采访红色石匠翁千的后裔,撰写了《石匠翁千和红色石刻》,发表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特点和语言风格研究文集》一书里。
我要以《源流》刊庆为动力,在有生之年,别无他求,静下心来,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带着真情实意走老区,老骥自奋蹄,继续攥笔杆,一如既往,为发展粤东西北和振兴老区争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