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预习之因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总是忙着备自己上课的内容,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只是笼统的一句“今天预习第几课”就算是布置预习了,这就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只是把课文读一遍就算是预习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即使你备课再精心、再细致,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配合,那还不是唱独角戏?同时,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预习纯属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观念里,语文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可有可无。但是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贻害无穷,最直接的就是会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最严重的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自学语文的能力。
二、预习之法
预习,并非让学生自己任意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预习问题外,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一般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预习。
步骤一: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借助辅导用书或网络资源等)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什么要了解作者呢?因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其作者一般都是文学史上比较很分量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相关经历、相关作品等,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步骤二:通过阅读三遍课文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遍读解决生字词。教材上虽然也有注音和注释,但并不全面。这时候就要借助字典和词典,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字和生词,查到以后在书上进行注明。有时候碰到易混淆的字还要学会归纳、整理,碰到好的词语、成语要积累。
第二遍读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情感。因为读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把精力放在生字词上,所以对文章内容还只是知道了一个大概,所以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把自己放置到文本中,读完一段就归纳一下本段内容,这样把文章全部读完后,再综合起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围绕什么写的,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第三遍读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可以是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可以是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可以是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也可以是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
步骤三:通过思考发现疑难,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预习时一方面要围绕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预习,一方面自己也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三、预习之果
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过程,那么预习会有哪些效果呢?
第一、预习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上课时,又因为很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老师对自己的答案是否满意,所以这种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同时,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没理解的内容到底如何,这又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放松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可以借由预习来充分表现、发挥自己。
第二、预习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预习可以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在布置了预习题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本课预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从而从学生的预习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备课,确定讲练重点,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其次,预习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哪些内容已经会,哪些内容还不懂,明确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效率也更高。再次,预习可以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从长远利益来看,预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从预习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会了很多好方法。久而久之,这些好习惯、好方法会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慢慢辐射到学生的其他学习领域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总是忙着备自己上课的内容,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只是笼统的一句“今天预习第几课”就算是布置预习了,这就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只是把课文读一遍就算是预习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即使你备课再精心、再细致,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配合,那还不是唱独角戏?同时,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预习纯属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观念里,语文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可有可无。但是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贻害无穷,最直接的就是会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最严重的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自学语文的能力。
二、预习之法
预习,并非让学生自己任意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预习问题外,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一般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预习。
步骤一: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借助辅导用书或网络资源等)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什么要了解作者呢?因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其作者一般都是文学史上比较很分量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相关经历、相关作品等,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步骤二:通过阅读三遍课文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遍读解决生字词。教材上虽然也有注音和注释,但并不全面。这时候就要借助字典和词典,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字和生词,查到以后在书上进行注明。有时候碰到易混淆的字还要学会归纳、整理,碰到好的词语、成语要积累。
第二遍读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情感。因为读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把精力放在生字词上,所以对文章内容还只是知道了一个大概,所以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把自己放置到文本中,读完一段就归纳一下本段内容,这样把文章全部读完后,再综合起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围绕什么写的,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第三遍读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可以是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可以是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可以是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也可以是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
步骤三:通过思考发现疑难,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预习时一方面要围绕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预习,一方面自己也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三、预习之果
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过程,那么预习会有哪些效果呢?
第一、预习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上课时,又因为很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老师对自己的答案是否满意,所以这种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同时,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没理解的内容到底如何,这又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放松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可以借由预习来充分表现、发挥自己。
第二、预习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预习可以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在布置了预习题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本课预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从而从学生的预习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备课,确定讲练重点,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其次,预习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哪些内容已经会,哪些内容还不懂,明确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效率也更高。再次,预习可以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从长远利益来看,预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从预习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会了很多好方法。久而久之,这些好习惯、好方法会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慢慢辐射到学生的其他学习领域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