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咨询化、医学化倾向和诊疗模式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几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是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可以看出,目前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自身职责定位在建立咨询室、配备咨询教师,被动地等待学生咨询。本文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将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从业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资形式化。资料显示:在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中,6.6%挂靠在学校医院,70%挂靠在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诸如学生处、团委或者党总支等,23.4%挂靠在其他部门。
(2)衡量指标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仅仅通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用几个数字来突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狭隘。专家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将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因此,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当。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一个学年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当。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不断摸索学习的阶段,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开展心理治疗。因此,“诊疗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冲突,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工作中推行这种模式有失妥当。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很多长期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半路出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将心理咨询仅仅等同于说话聊天,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无用感。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心理咨询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甚至自我怀疑:“我是教师还是医生?”这种做法显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路子越来越窄。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自主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被动的矫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消极的解决路径,预防和发展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除了择业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等,高职院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二是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控制情绪,体察理解别人的情感;四是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彼此间相互尊重。
2.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面向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者约占1%~2%。由于症状严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部门,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项目以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原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3.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过程,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矫治学生的异常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个性性格,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的步伐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种事后补救方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是将服务对象限定在个别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正常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发生以后才采取措施。为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快矫治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矫治性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服务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异常心理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经验,而应当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发展性教育的层面推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以及形式的改变,全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团体辅导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不良行为。二是团体辅导节约了教育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不轻易袒露内心情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团体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团体的交流,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情绪的真实变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尽管现阶段团体辅导的方式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个别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别辅导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实施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这就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各种绘画展、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的团体,在运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学生的特点,广泛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学习参考个案,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普及测量技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数量化测量,如建立测试学生发展常模、人格测量技术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杰,陈永进,魏昌武,刘建.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9,(5):167
-168.
[3]吴翠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5]刘万永,李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N].中国青年报,2001-04
-17(5).
[6]宫梅玲,丛中.阅读疗法:大学生之爱[N].中国青年报,2001-05-17(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几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是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可以看出,目前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自身职责定位在建立咨询室、配备咨询教师,被动地等待学生咨询。本文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将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从业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资形式化。资料显示:在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中,6.6%挂靠在学校医院,70%挂靠在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诸如学生处、团委或者党总支等,23.4%挂靠在其他部门。
(2)衡量指标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仅仅通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用几个数字来突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狭隘。专家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将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因此,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当。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一个学年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当。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不断摸索学习的阶段,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开展心理治疗。因此,“诊疗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冲突,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工作中推行这种模式有失妥当。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很多长期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半路出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将心理咨询仅仅等同于说话聊天,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无用感。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心理咨询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甚至自我怀疑:“我是教师还是医生?”这种做法显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路子越来越窄。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自主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被动的矫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消极的解决路径,预防和发展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除了择业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等,高职院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二是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控制情绪,体察理解别人的情感;四是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彼此间相互尊重。
2.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面向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者约占1%~2%。由于症状严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部门,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项目以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原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3.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过程,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矫治学生的异常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个性性格,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的步伐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种事后补救方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是将服务对象限定在个别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正常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发生以后才采取措施。为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快矫治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矫治性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服务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异常心理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经验,而应当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发展性教育的层面推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以及形式的改变,全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团体辅导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不良行为。二是团体辅导节约了教育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不轻易袒露内心情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团体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团体的交流,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情绪的真实变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尽管现阶段团体辅导的方式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个别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别辅导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实施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这就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各种绘画展、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的团体,在运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学生的特点,广泛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学习参考个案,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普及测量技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数量化测量,如建立测试学生发展常模、人格测量技术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杰,陈永进,魏昌武,刘建.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9,(5):167
-168.
[3]吴翠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5]刘万永,李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N].中国青年报,2001-04
-17(5).
[6]宫梅玲,丛中.阅读疗法:大学生之爱[N].中国青年报,2001-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