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爱情作品,教学这些作品时,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不少教师有所顾忌,有人认为,目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已相当普遍,教师如果在讲台上还和他们“谈情说爱”,会对学生的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而我认为,在如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里,语文课不能回避爱情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已经空前丰富,他们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婚恋内容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通过这些婚恋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下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略述浅见:
1.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
新教材写作部分比较注重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课外练笔这种自由作文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而关于爱与友谊的话题始终是中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学生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许多模糊错误的观点,这也表现在课外练笔中。我们不妨摘录几条:“只有学生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才有真正的爱情”,“中学不谈恋爱,到了大学说起来很没面子”,“我喜欢谁就是谁,不需要任何理由”,“爱就应该轰轰烈烈、曲曲折折、死去活来,就像青春偶像剧演的那样”,等等。这些观点决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幼稚可笑”,因为它来自学生真诚的心灵,体现了学生的困惑,急需通过爱情教育去解决。
2.爱,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龄却又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惟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做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在理论上为以后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好了准备。
3.爱,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
爱情是复杂的情感,爱不会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学习。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学教育在这方面应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边城》中学习爱的朴实与自然,从《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学习爱的痴情与忠诚,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中学习爱的平等与独立。只有当学生把爱放在健康完美人格养成的高度来认识,更加注重爱的人文性、社会性、审美性,他们才算在爱情教育这门功课上入了门。
4.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教学生祖国之爱,利用《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教学生亲人之爱,还有对美好自然之爱(《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对自由之爱(《致大海》《再别康桥》)等。就是在男女爱情之中,也应该如《荷花淀》中的水生与水生嫂一样,恰当地处理它与其他各种爱之间的关系。
5. 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对爱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学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我们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去染绿学生的心灵,像春风化雨般点亮他们的“心灯”。
(作者单位:启东市汇龙中学)
如今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已经空前丰富,他们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婚恋内容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通过这些婚恋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下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略述浅见:
1.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
新教材写作部分比较注重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课外练笔这种自由作文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而关于爱与友谊的话题始终是中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学生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许多模糊错误的观点,这也表现在课外练笔中。我们不妨摘录几条:“只有学生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才有真正的爱情”,“中学不谈恋爱,到了大学说起来很没面子”,“我喜欢谁就是谁,不需要任何理由”,“爱就应该轰轰烈烈、曲曲折折、死去活来,就像青春偶像剧演的那样”,等等。这些观点决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幼稚可笑”,因为它来自学生真诚的心灵,体现了学生的困惑,急需通过爱情教育去解决。
2.爱,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龄却又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惟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做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在理论上为以后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好了准备。
3.爱,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
爱情是复杂的情感,爱不会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学习。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学教育在这方面应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边城》中学习爱的朴实与自然,从《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学习爱的痴情与忠诚,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中学习爱的平等与独立。只有当学生把爱放在健康完美人格养成的高度来认识,更加注重爱的人文性、社会性、审美性,他们才算在爱情教育这门功课上入了门。
4.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教学生祖国之爱,利用《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教学生亲人之爱,还有对美好自然之爱(《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对自由之爱(《致大海》《再别康桥》)等。就是在男女爱情之中,也应该如《荷花淀》中的水生与水生嫂一样,恰当地处理它与其他各种爱之间的关系。
5. 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对爱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学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我们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去染绿学生的心灵,像春风化雨般点亮他们的“心灯”。
(作者单位:启东市汇龙中学)